許世友是我軍公認的一員悍將,戰功卓著,而且性格鮮明,脾氣火爆,在他身上流傳著許多為人樂道的故事。其中,尤以許世友事母至孝的故事最讓人感動。
許世友年僅14歲便失去了父親,家中八個兄弟姐妹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是由母親將他辛苦拉扯長大,因此他對母親非常孝順。
參加紅軍以後,許世友非常思念母親,常常因為夢到母親而淚流滿面。許世友曾兩次率領部隊路過河南新縣老家,當時還是敵佔區,他不顧危險,兩次都毅然回家探望母親。
在許世友的老家,流傳著他三跪慈母的故事。
第一次是許世友離開大別山,臨別之際向母親跪別。第二次是他在濟南當司令,將母親接到了濟南,一見面就跪下了。第三次是他回老家探母,遠遠看見母親揹著一擔柴走來,撲通一聲便跪下了。
1959年,許世友的母親去世,當時他是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在回鄉安葬了母親以後,他便在母親墓旁為自己選好了身後的長眠之地,想要死後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
早在幾年前,中央領導人們便開始大力倡導火葬,毛主席、周總理、劉少奇、朱德等人都在《倡議書》上籤了字,唯獨許世友拒絕簽字。他找到毛主席,訴說自己對於死後火化難以理解,表示自己一定要土葬,生前未能盡孝,死後一定要葬在母親身邊侍奉她。
毛主席當時對此事一笑了之,對許世友說:“你現在才五十多歲,時間還長,以後你自然會改變觀點。”
然而,幾十年過去了,許世友的觀點依然沒有改變,土葬的決心日益強烈。
許世友晚年身患重病,有人勸他到醫療條件更好的北京治病,但他卻拒絕了,因為他怕一去北京,就再也不能回南京,自己回河南老家土葬的心願也會落空。
1985年元旦剛過,許世友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向中央寫信,正式提出了土葬的請求。許世友在信中寫道:自幼參加革命,報效生母不足。活著盡忠,死了盡孝,葬在老母墳邊以盡孝道。
報告遞上去以後,許世友的病情日益沉重,經常陷入長時間的昏迷,每次他甦醒過來,第一句話便會問報告批了沒有。然而,一直到許世友逝世,他也沒有等到中央的回覆。
1985年10月22日,開國上將許世友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許世友的報告一直沒有等到回覆,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人敢輕易答應他這個請求。
新中國成立以後,除了較早逝世的任弼時以外,黨的高階幹部都是火葬,現在許世友提出要破例,中央領導人自然要考慮影響問題。
在許世友生前,這個報告還可以拖著,但當他去世以後,這個問題就亟待解決了。最後,還是得由鄧小平出面解決這個難題,他思前想後,考慮到許世友對革命的巨大貢獻,終於在許世友申請土葬的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王震將鄧小平的批示帶到了南京,交給許世友的家屬,同時傳達了鄧小平的口頭意見:不準開追悼會,不準登報宣傳,不準家屬子女外傳,不準立碑。
鄧小平一連說出了這麼多個“不準”,就是要告訴許世友的家屬,這是一個特例,不可大肆宣揚,否則日後其他人也紛紛要求土葬怎麼辦?
1985年11月9日,許世友被安葬於河南新縣老家,遵照鄧小平的指示,墓地十分簡陋,沒有立墓碑。
由於許世友將軍生前名氣太大,前來墓地祭拜的人們絡繹不絕,有人不斷向上級反映,將軍生前戰功赫赫,連塊墓碑都沒有,實在說不過去。許世友逝世一年以後,王震找到許世友的老上司徐向前元帥,提議給他立一塊簡單的墓碑,最後,徐向前和楊尚昆以個人名義為許世友豎起了一塊花崗岩石碑。
墓碑上不冠職,不記功,不敘史,只有著名書畫家範曾手書的“許世友同志之墓”七個字。
由於許世友生前好酒,所以人們來祭拜他的時候,總是會帶著茅臺酒來,祭拜完以後,酒瓶就留在了墓前,天長日久,現在酒瓶已經堆積如山了。從這些數不清的酒瓶中就能看出,許世友在後人心中的地位是多麼崇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