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做為戰敗國,其領土逐步被法國和義大利軍隊侵佔。土耳其的死敵希臘從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的愛琴海邊登陸,於1919年5月15日佔領土耳其第二大港口城市伊茲密特並不斷推進,第二次希土戰爭爆發。“西亞病夫”土耳其陷入亡國危機…….

以土地換蘇俄援助

1920年6月22日,希臘軍隊從其佔領的土耳其良港伊茲密爾地區發起進攻,一路向北直指巴勒克西爾和布林薩地區,另一路則向東開往烏沙克和阿菲永地區。同時,從小亞細亞方面派出1個師,進攻馬爾馬拉海北岸的特基爾達。7月,希臘所屬的西色雷斯境內希臘軍隊,也越過馬裡查河向東進攻,以對色雷斯地區的土耳其軍隊暫編第1軍構成夾擊之勢。

由於土耳其是一戰戰敗國,戰爭初期大部分土軍已被協約國繳械復員,大國民議會又兩面受敵,有9萬兵力的希臘佔領軍佔據著強大優勢,僅用半個月就向前推進了250公里,7月20日,希土雙方在埃迪爾發生激戰,土軍腹背受敵,而且由於得不到後方援助,形勢日見危急。就在此時,暫編第一軍司令扎法爾·泰亞爾將軍被希軍俘虜。失去領導的土軍迅速土崩瓦解,紛紛逃散, 色雷斯也被希軍完全佔領,協約國佔領軍出兵土南部穆達尼亞和班德爾馬,與希軍遙相呼應。而亞美尼亞也在東線攻入土耳其。土耳其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凶險境地。

在此危急情況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西防東攻,先打最弱小的亞美尼亞,先找軟柿子捏,以便對其他圍攻之敵形成震撼之勢。國民議會即刻任命第十五軍軍長卡塞姆·卡拉拜基爾為東線司令,立即下令進行反攻。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早在1919年初就被凱末爾調至埃爾祖魯姆任15軍軍長,同時他還受命在此間擴充軍隊,收集武器,宣傳抗敵思想,因此當大國民議會政府決定對亞美尼亞開戰的時候,土軍在東線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而且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也是做為東線反攻最合適的將領人選。

土耳其三面受敵形勢圖

1920年9月28日清晨,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的指揮下,土軍開始反攻,很快便佔領了薩勒卡默什,之後趁勝進攻,又突破亞美尼亞人在薩勒卡默什到拉拉奧盧之間構築的防線。10月28日,土軍再次發起強攻挫敗了亞美尼亞人的抵抗,2天之後土軍佔領了卡爾斯城,不久之後又收復了居魯姆城。

與此同時,俄軍也來助攻。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將軍率領紅軍進入亞美尼亞,僅用一個星期就打得亞美尼亞軍隊俯首稱臣,至此,亞美尼亞已不再對土耳其構成威脅。

俄國居中協調,讓土耳其通過與喬治亞交涉,收回了阿爾達漢、阿爾特溫,並佔領了巴統。東線獲得重大勝利後,使得土政府可以抽調出一大部分軍隊增援吃緊的西線和南線。

蘇俄紅軍代表(中間戴著紅五星布瓊尼帽者)與土耳其軍官合影

一向貪婪的俄國為什麼願意出手幫助土耳其呢?其時的土耳其基本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所以土耳其政府想到得到俄國的幫助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於是土耳其國民軍總司令凱末爾與蘇俄代表謝苗·布瓊尼會面求援。恰好蘇俄意圖吞併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高加索部分地區,於是順水推舟與土耳其達成援助意向。凱末爾通過承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來換取蘇俄的資金及武器支援。 意向達成後,蘇俄政府向土耳其援助包括60門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彈、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柄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裡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舊式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柄刺刀等在內的大量軍事武器援助。

由於蘇俄的大量援助,凱末爾開始武裝土耳其軍隊,形成強大的反攻力量。

伊諾努戰役的奇蹟

擁有大量蘇俄武器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開始組建新的土耳其國民軍。大批青年紛紛應徵入伍,一戰後被迫復員的軍人也紛紛歸隊。並撤換指揮不利的原西線司令阿里·福阿德,任命伊斯邁特上校為新的西線司令。

土耳其西線司令伊斯邁特,因為兩次伊諾努戰鬥的勝利,後來以伊諾努為家族姓氏

1921年1月10日,伊斯邁特率部6000人在厄斯基色希爾西面伊諾努村附近山谷中與2.2萬希軍遭遇。在軍隊人數上土耳其國民軍明顯處於劣勢。但剛組建起來的土軍士氣高漲,並且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與希軍展開激戰。希軍雖人數眾多,但在狹谷地帶難以展開軍團作戰,最後只能在入夜以後悄悄撤退。在這場遭遇戰中希軍死亡51人,傷130人;土軍死亡95人,傷183人,土軍的損失略高於希軍。

此次遭遇戰又被稱為“第一次伊諾努之戰”,它規模雖小,卻是希臘人在土耳其遭受的首次軍事失利,同時又是希土戰爭的轉折點,大大增強了土耳其人民打敗外國侵略者的信心。

1921年3月23日,裝備有4萬支步槍、3700挺機槍、114門火炮及配備1200名騎兵的希臘軍隊分南、北兩路向土軍防線發起進攻,北路依然是攻擊重點。伊斯邁特採取防守反擊戰術,預設戰場依然在伊諾努村。

西線的土軍在經過短時間的補充之後,已經擁有2.4萬支步槍,214挺機槍和107門火炮,只有1.5萬人的土軍在數量上輸於對手,但騎兵數量卻比希軍多3倍。土軍穩住陣腳後不斷組織反衝擊,將希軍左翼擊潰。希軍遂於31日夜裡匆忙撤退。土軍死追不放,又給希軍造成重大傷亡。在這場戰役中,希軍死亡707人,失蹤503人,傷3075人;土軍死亡681人,傷1822人,失蹤1369人。西線司令伊斯邁特指揮軍隊迅速向南推進,與南路土軍夾擊希軍,將其擊敗。至此,第二次伊諾努之戰又以希軍失敗告終。

決定性的戰役——薩卡里亞戰役

雖遭兩次失利,但根本沒有銼動希軍銳氣。1921年7月,希軍改變主攻方向,以1個軍攻擊北路,2個軍在南路發動猛攻。土軍在南線只駐防有1個師,在希軍衝擊之下根本措手不及。凱末爾見此情形毅然下令西線土軍全線撤退。這一決定挽救了西線部隊,否則繼續固守必然導致全軍覆沒。

希土戰爭形勢圖,藍色為希軍進攻線路

希軍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而土軍則再次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危急之中,總司令凱末爾向全軍發出號召:“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種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都不能拋棄。”激戰中,凱末爾的一條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帶傷指揮作戰。

凱末爾的實際行動大大鼓舞了土軍全體官兵的士氣。他們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希軍進攻,至9月10日,希軍終於被擊潰,損失2.3萬人,土軍損失3.8萬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凱末爾“勝利者”榮譽稱號,並晉升他為元帥。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土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轉危為安,還使國際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朝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方向轉變。法國和義大利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開始從土耳其境內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向希臘侵略軍發起最後大反攻,9月2日俘獲希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9日收復伊茲密特。9月18日將希臘軍隊徹底趕出小亞細亞。

1922年10月11日,以英國哈林頓將軍為首的協約國代表團與土耳其國民政府簽訂《穆達尼亞停戰協定》:希臘完全歸還東色雷斯;土耳其國民政府恢復對伊斯坦布林和土耳其海峽的控制權;廢除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與協約國簽訂的賣國條約《色弗爾條約》,重新開始和平談判。“西亞病夫”土耳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亡國危機。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會議廢黜土耳其蘇丹。次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開始了伊斯蘭國家的首次世俗化改革,將政教分離入憲;廢除阿拉伯字母,採用拉丁字母拼寫土耳其語,實施各項西式世俗化改革措施。凱末爾主義成為現代土耳其國家的著名歷史文化遺產。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僅死傷72人卻擊潰了7萬大軍?令印度淪為殖民地的普拉西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