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人考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只因其中1條不成文的規定
因為古代不像現代,那時候商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因此即便是那些富商,也都是從小栽培家中的孩子,希望他們能夠高中,家中就也能翻身了。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幫助很多的寒門學子改變了人生道路。說起科舉考試,狀元及第無疑是最好的一種結果了,但是狀元是很難考中的,畢竟是全國人民都在競爭的,因此科舉的程式也是十分複雜。
狀元和探花都是奮戰到最後,由皇帝欽點的人,可以說是天之驕子。但是狀元是第一名,而探花只是第三名,那為什麼第三名的居然比第一名的還高興呢?同樣都是才華被承認,狀元被皇帝更加賞識是毫無疑問的,但探花才華未必就比狀元的差。狀元僅僅才華品行足夠,就能得到皇帝的認可,但探花才華同樣不差,但畢竟是第三名,那怎麼辦呢?
古代科舉的前三甲並沒有完全按照實力排名。跟王艮一樣被人為排名的狀元、榜眼、探花們,往往都會盡心盡力,開始並不會把官職差別看得太重。相反,當了狀元后,行為舉止都置於別人的監督之下,稍有不慎還會引來非議。到了後來,探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熱捧。因為探花有一個“美差”——爭做“探花郎”。
你想想能夠進士及第的人都是當年士子的佼佼者,能當上探花使的要求是年輕英俊,這項殊榮可是同榜進士選舉的,這可是真正的年少才俊,能夠被這些人選為探花使的人,這心裡肯定是美滋滋的,你看我又年輕又帥氣還有才華,絕對是男神啊!所以說這時候的“探花”心情肯定是極美麗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