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一個強大的帝國離不開強有力的無力支援,為了維持強有力的軍事實力,朝廷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工匠。機械製造、船隻建造、弓弩、武器的製造與維修都離不開工匠,朝廷對於工匠也是非常重視。在我們看來,朝廷重視的行業肯定也會是不錯的行業,如果你生在明朝,想加入這麼“熱門”的行業,可不是隻憑藉一股子熱情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明朝的工匠制度是如何呢?怎麼會使看似門檻低的行業想加入進去比登天還難呢?

明朝猶如遊戲中建立角色一般的工匠制度

明朝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後,為了更好的維持大明朝的統治,他頒佈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規定,其中職業劃分制度就是其一。在明朝,當時人的職業劃分猶如現代傳奇遊戲一樣,只有三中角色劃分,這裡重點提及一下明朝是職業劃分而不是職業選擇,不是你想選擇什麼行業就能選擇什麼行業,人一出生就註定了其身份,當然有一種可以改變身份的方式,那就是科舉,但是科舉選拔的人才實在少之又少,對於整個明朝的人口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明朝職業劃分大致為民戶、軍戶、匠戶,民戶包括儒戶、醫戶等,軍戶包括校尉、力士、弓兵等,匠戶包括工匠戶、廚役戶等,這樣劃分職業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用人方面,打仗時召集軍戶,修建工程召集匠戶。這些職業都是繼承製,世世代代不會有變化,也許你們覺得這樣的“鐵飯碗”不是挺好嗎?

“鐵飯碗”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喜歡此行業之人,他們想轉行卻是不可能的,而且你的屬於哪一個職業完全取決於你父輩或者祖先,如果他們在大明朝建國之初是匠戶的話,你就只能是匠戶,別無選擇。

明朝工匠制度緣由

明朝的工匠制度源自於元朝,元朝把有技藝的工匠俘虜、徵調編為匠戶,子孫世襲。明初匠戶的戶籍還是依據元朝的舊的戶籍,不允許變動。其實朱元璋的想法與元朝統治者的想法差不多,想建立一個僵化社會制度,把工匠控制手中,這樣即便是有人想“造反”也沒有工匠打造箭矢等,有利於其統治。

明朝還規定各地工匠定期赴京服役,每三年需到京城服役三個月,為了鼓勵外地工匠赴京,朝廷還免除了工匠家中應服的徭役。除了外地的輪班工匠,還有一部分長期固定在京城的工匠,他們被稱為“坐匠”。雖然坐匠是長期在京城做工,但是每月工資十天就可以,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回家搞別的生產了,這樣制度既滿足了朝廷對於工匠的需求,又滿足了社會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的需求。

明朝工匠分類明確,從明初工匠分為62種,到後來又細分為188種,木匠、瓦匠、鐵匠、印刷匠等等,每一種人數有1人到875人不等。這麼分工細的工匠,但凡是宮廷或者軍隊所需的手工業製造品都可以製造出來。

工匠“鐵飯碗”的弊端

在元朝,所有的工匠都是為朝廷服務,生產的產品不對外流通,對於社會上私人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朝廷內的工匠只要生產處滿足需求的產品就可以,從來不用考慮成本問題,原材料都是朝廷提供,可以“無休止”的使用。雖然工匠技術不斷的提高,但是也被壟斷在宮廷內部,根本不會流通到社會上,自然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會起到作用。

明初,朱元璋制定工匠工作的輪班與坐班兩種形式,解放了部分勞動力,同時他還允許工匠製成的產品在市場上出售,對於市場商品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當然,朱元璋還是未能打破元朝制定的工匠終身世襲制度,一些從父輩繼承成為工匠之人不願意繼續做匠人,除了逃亡之外,唯一可以採取的方式就是消極怠工,降低產品品質。這樣以來,生產技術就一直停滯不前,導致整個明朝手工業發展也躊躇不前。

在現代人看來,明朝這樣的工匠制度猶如遊戲中建立的遊戲角色,一旦註冊以後就沒辦法更改。元明兩朝這樣的工匠制度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把唐宋以來的高度社會自由嚴重固定化,造成了原先領先世界的技術一落千丈,從此封建社會下坡路開始明顯加速,最終在清朝形成了落後被捱打的局面。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造反派中的搞笑擔當-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