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文人多有風骨,其中膽子最大最為正直的非傅斯年莫屬,他還是眾多追求民主自由文人之中唯一一個敢在蔣先生面前破口大罵的,在那混亂的年代,他的風骨難能可貴。
傅家是名門望族。傅斯年先祖傅以漸是清代開國第一位狀元,家族世世代代綿延百年,家風好學。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同樣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文人,在光緒年間中過舉。
小斯年在4歲時,便和祖父傅淦同床共寢,在別家孩童聽故事的時候,他聽的是二十四史,論語文章,在日夜薰陶之下,他的心裡種下一顆從事文學研究的種子。
只可惜傅家這個大家族在晚清風雨並沒有持續多久,傅斯年9歲那年,父親就英年早逝,只剩下母親含辛茹苦,將他與弟弟斯嚴撫養成人。他從小便將母親撫養自己的苦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暗暗發誓長大後要報答母親。
幸運的是,他與弟弟都健健康康無病無災的長大,之後他在同學的介紹下認識了俞大綵,大綵也是個出生於書香世家飽讀詩書的奇女子,兩個人一見如故,很快就定下了親事,之後還生下一子。
有妻有子後,孝順的傅斯年把母親從老家接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自己和妻子照顧母親的飲食起居,老人家含飴弄孫,享起了天倫之樂。
此時,傅斯年已經是北平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的文字擲地有聲。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文學界舉足輕重的人,在母親生氣的時候依然還會卑躬屈膝,長跪不起,不管母親說什麼難聽的話,他都一概應下。直到母親把脾氣發完讓他起來,他才敢結束跪拜,起身對母親解釋自己的行為,或是對母親好言安慰。
之後抗日戰爭爆發,大家紛紛逃難。擔心母親年老不便的傅斯年專程將兩個侄子接來,替忙碌的自己照看母親。
可是等到他忙完事情才發現,兩個侄子居然不顧奶奶的安危,自己跑到了重慶敵後區。傅斯年盛怒之下將兩個侄子一頓痛打,此時他的內心對母親的愧疚之情更甚,又花重金請人前去護送母親,折騰了近一個月,傅母才來到安全的地方。
之後一家四口又住到了一起,但是此時傅母年事已高,身體機能大不如前,醫生告誡家人傅母患上了高血壓病,平時要注意飲食,尤其是油膩辛辣之物都不能吃。
作為兒媳的俞大綵將醫生的話謹記在心,平時做飯為照顧婆母身體,全部做些素淡清爽的菜,油鹽全部少放或不放。而傅母卻就喜歡吃肥肉,在飯桌上見少了自己最喜歡吃的,內心悶悶不樂,便開始與兒媳爭吵,家庭氛圍一下子降入冰點。
見母親如此,傅斯年主動要求妻子不需要再給母親注意飲食,俞大綵回憶,當時丈夫在自己耳邊偷偷竊語:“以後你給母親吃少許肥肉好了。你要知道,對患高血壓症的人,控制情緒,比忌飲食更重要,母親年紀大了,別無嗜好,只愛吃肉,讓她吃少許,不比惹她生氣好麼?我不是責備你,但念及母親,茹苦含辛,撫育我兄弟二人,我只是想讓老人家高興,盡孝道而已。”
由此可見傅斯年還是情商很高的,他雖然孝順母親,但也不是一味愚孝,在母親與妻子為難之時,他都能當機立斷找出解決方法,而不是如同當今的媽寶男一樣,一味的和稀泥。
妻子對母親的盡心侍奉他十分感激,作為回報,他也對妻子百般呵護。家庭中有一個這樣的男人,婆媳氛圍才能真正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焦潤明,《傅斯年傳》,2003,中國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