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全面抗戰爆發以來,中日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此戰,蔣介石几乎掏出了所有的家底,動員了幾乎一切可以動員的軍隊與日軍進行了殊死的搏鬥。會戰歷時三個月,日軍雖然最終佔領上海,但在國民黨軍的頑強抵抗下傷亡慘重!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叫囂被徹底打臉!

不過,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此戰國軍在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的同時,自身的損失則更為慘重!

先來看看敵我雙方的傷亡對比:戰後,根據日本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的統計,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日軍共計傷亡40372名。而在1937年11月5日,何應欽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最高會議的報告中宣佈,淞滬戰場中國軍隊傷亡已達187200人;另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的後撤途中,傷亡約為10萬人,兩項合計接近30萬人。如次,國軍的戰損為日軍的7.5倍,真的是大傷元氣!

那麼,國軍的傷亡為何如此慘重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中日雙方的武器裝備差距太大。

海空軍方面的裝備我覺得沒必要比了,這兩方面當時的中國跟日本根本沒有任何的可比性。而在雙方相對接近的陸軍裝備上,國軍依舊與日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就拿國軍最精銳的德械師來說,也僅僅是在單兵武器上略優於日軍,德械師以外的其它師,連單兵裝備都不佔任何優勢。而在重武器方面,則與日軍差距巨大。當然也不能說國軍就沒有重武器,整個淞滬戰場,國軍還是有少量的150MM榴彈炮,37MM反坦克炮。以及為數不多的輕型坦克戰車。但是這麼丁點火力對於整個戰局來說,還是杯水車薪。而且,這些重型裝備,當時的中國均無力自造,基本靠進口。因此,大炮損毀一門就少一門,坦克被擊毀一輛就少一輛,後勤根本無法補充。

淞滬戰場上國軍為數不多的重型火炮

二、淞滬戰場的地形不利於國軍的防禦作戰。

整個淞滬地區的地形基本上為海拔在兩米以下的衝擊平原。境內基本上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中國軍隊往往在平地上用沙袋堆造起簡易的防禦工事,或者直接挖戰壕,而且由於上海的地下水位很淺,往往挖個一米多深地下水就冒出來,國軍士兵需要在長時間忍受地下水浸泡下半身的同時與敵作戰,其艱苦可想而知。而這些簡易工事在日軍的炮火轟擊下,往往很快就被摧毀,從而給中國軍隊造成大的死傷。

三、整個會戰期間,國軍從未發揮過兵力上的優勢。

在三個月的會戰期間,中國軍隊總共投入一百五十多個師和62個旅,總計兵力80餘萬人。日軍共投入8個師團和兩個旅團20餘萬人。80萬對20萬,中國兵力為日軍的四倍,按理說中國的優勢應當很明顯才對。但實際上,由於整個淞滬戰區,面積狹小,國軍那麼多軍隊根本無法展開。因此在整個會戰期間,國軍基本上是每次一個師一個師,或是幾個幾個師輪流對日作戰。這叫什麼?這叫逐次使用兵力,是添油戰術,歷來是兵家之大忌!

四、國軍戰術上的失誤過多!

會戰期間,國民黨軍的作戰意志令人敬佩。但與此同時,我們應當清楚地看到國軍在戰術上存在許多重大失誤。首先,此次會戰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各軍兵種的協同作戰,而配合的效果很差。例如,步兵逼著坦克衝鋒而又不給予掩護,導致國軍為數不多的坦克被日軍悉數擊毀,而步兵在失去坦克後的衝鋒又往往被日軍的火力大量殺傷。甚至還出現了一個營,幾百人的部隊擁擠在一條街上被日軍堵住藉口全部擊斃的慘劇!

最大的失誤則來自會戰尾聲那極端混亂極端無序的撤退。幾十萬人,擁擠在幾條公路上,毫無組織地潰退,在日軍的追擊下毫無反手之力!從1937年11月5日之12月2日,在短短的不到一個月的撤退時間裡,國軍總計傷亡高達10人,佔整個淞滬會戰傷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日軍在追擊戰中的損失微乎其微,幾乎就是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當真令人心痛!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周單國的前身,最早的單姓來自這裡,“單”字是這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