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大多數國人的印象中,中國的領土範圍都在亞洲,在海外沒有土地。

但實際上,在遠在3千公里之外的海外,歐洲邊緣,北冰洋之上,中國還有一塊“土地”!價值巨大! 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逗留。

這塊土地就是位於北極圈內,歐洲邊緣的斯瓦爾巴群島。

斯瓦爾巴群島被巴倫支海、格陵蘭海和北冰洋包圍,從二三百年前起,該群島就是北極地理大發現的大本營。

斯瓦爾巴群島上的新奧爾鬆,更是人類進軍北極點的出發地之一。16世紀,荷蘭探險家發現了這裡;之後,美國人、挪威人、義大利人先後來到這裡,並從這裡駕駛飛機或飛艇飛躍北極點。

繼探險時代之後,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國家先後建立了眾多科學考察站。這些探險和考察活動極大豐富了人類發展的文明史。

中國是極地科學考察事業中的後來者。從20個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極地考察事業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當年中國首先在南極大陸建立長城站和中山站。

隨後進軍北極。在2000年左右,中國兩次派遣“雪龍號”破冰船去北極科學考察,採集了大量資料資料,獲得了對北極的大量認識。

然而,在北極,中國過去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立足點,缺乏長期研究的能力。

這時中國通過一個近百年的歷史條約,成功獲得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上建站的權利,建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

能在斯瓦爾巴的群島建站的權利,是近百年前北洋政府通過條約的形式划來的。

在20世紀初的時候,歐洲各國發現斯瓦爾巴群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於是相繼宣稱對該島擁有主權,如果不締結一份條約,歐洲各國有可能因斯瓦爾巴群島而發生戰爭。

在這種情況之下,歐洲各國簽署了《斯瓦爾巴條約》。

當時中國正處於混亂時期,各個軍閥為了地盤大打出手,都要搞死對方,本沒有閒心管這個條約。然而,1925年法國卻派出代表主動找到了段祺瑞,想讓段祺瑞派個代表去簽字,也想讓中國承認這個條約。

段祺瑞不好不給法國使者的面子,就隨便派了個人去簽字了,簽過字這件事也就沒有再提,畢竟這個條約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沒有作用。當時民不聊生,哪有人去這個地方旅遊,更不要說國家去搞科學實驗了。

段祺瑞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於1925年8月14日生效的《斯瓦爾巴條約》規定,該群島不得作為軍事用途,締約國可在挪威法律之下,自由出入該島,無需簽證,享有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地域及其領水內的捕魚、狩獵權,開展海洋、工業、礦業、商業活動的權利和開展科學調查活動的權利。

當時是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時期

直到1991年,中國人才真正開始行使條約簽署國的權力,萬里之外那塊冰雪大地上塵封的權益,解凍了。而促成這件事的不是政府的行為,而是源於一位從事民間科學考察的探險家。

1991年秋天,中國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的邀請,參加了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聯合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開啟了長達10年的中國民間北極考察之路,為政府的北極考察奠定了基礎。

2001年9月,挪威駐中國大使館致函邀請我赴斯瓦爾巴德群島考察並建站。

不過由於年深日久,高登義起初將《斯瓦爾巴條約》帶回國時,知道這一條約的人實在是不多。這個訊息後來才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中國科學院責成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促成此事,並在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科研專案《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增加了一個子課題“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建站調查研究”。

1991年8月5日14時,五星紅旗在北緯81度浮冰上展開。

中國進行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國家下決心來支援北極科考。中國北極黃河站的建立,實際上是由中國科學家通過非政府組織來促進的。而其中的一個根本依據是《斯瓦爾巴條約》。

憑藉著這樣一個條約,在地理上和北極沒有任何關聯的中國,在北極地區擁有了話語權。不得不說,這是近100年前北洋政府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2004年7月28日,中國在此建立中國第一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作為對北極科學調查活動的基地。

黃河站落成後,是北極地區的第8座國家級科學考察站。目前,與黃河站為鄰的有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科考站。想必,歐美強國現在看到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成就,肯定心塞不已,悔不當初了。

現在斯瓦爾巴群島雲集了世界各國眾多的科學家,成為了一塊類似南極的極地科研熱土。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為何會偏偏仇恨中國呢?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喜歡對中國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