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聯軍於朝歌郊外的牧野一舉擊潰商軍,並於次日攻下朝歌,國祚綿延五百多年,曾經十分強大的殷商帝國頹然倒下,從此開啟了周朝八百年王朝。

73.1牧野之戰-決定商周命運的一戰

探究商朝滅亡的原因。

普通讀者認為紂王荒淫無道、窮兵黷武、暴虐戕民所致;熟讀歷史的讀者則認為西周代商是奴隸制王朝的自我更新換代;思路寬廣的讀者還會提出武王伐紂是宗主國與方國間矛盾無法調和,最終出現以臣代君的謀反事件。

但在筆者看來,西周代商其實是一場周人壓抑了數百年的復仇之戰,而之前提到的伐商理由只是藉口與表象。商周之間的恩怨早在殷商代夏時就已種下,經過數百年的沉澱積攢,雙方的矛盾早已無法化解。只是周人更加善於隱忍,通過四世先公近百年的準備,終於一舉擊敗"大邦殷",取而代之。

一定有質疑,商周之間的仇怨不是因"商王文丁囚殺周先公季歷"而起嗎?為何會牽扯到夏商鼎革之時呢?

73.3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出土的刻有[王季]的西周卜甲

其實只要回顧一下週族先公的際遇,就會發現事件的起因。據《史記·周本紀》載:"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餎戎狄之間。"

周族始祖棄早在堯時就被舉薦為"農司",後來又被舜任命為"后稷"一職,其後有夏一代,多代周族先公都承繼了"后稷"之職(名),主管天下農事,一直到不窋時才失官。

"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的原因是殷商代夏,而非夏桀不重視農業,夏桀末年連續大旱,天下大飢,豈有不重視農業的道理。再看不窋不過丟了官而已,卻帶領全族流亡至西北戎狄之間居住。分明是因為周族與夏王室休慼與共,淵源太深,被商王室放逐了。(餎古義:逃亡、流亡)

此後周族在西北艱難求生,數次遷徙都是無奈之舉,俗話說"故土難離",但凡有些辦法,周人何苦四處遷徙。周人為了生存,甚至改習戎狄習俗,就為避免被戎狄部落排斥和敵視。不過周人始終保留著后稷的農耕技能,這是周人的堅持,也是對本族曾經輝煌的記憶。

很多史料提到周人這段苦難歷史時,要麼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要麼慷慨激昂砥礪奮進,完全體現不出周人的坎坷命運和悲苦心情。試想一下,一個風光了數百年的士大夫家族,被人趕到蠻荒之地,與戎狄為伍,誰能沒有怨恨?

實際上,周人一直以夏裔自稱,西周分封的眾諸侯國也自稱"諸夏",華夏的概念就是在周朝形成的。所以周族即便當時沒有"反商復夏"之心,也不會對商朝俯首帖耳、唯命是從的。

進入古公亶父時期(距夏亡已四百年),周族終於結束了遷徙,在岐山周原站穩了腳跟,重修后稷、公劉大業,可見周族對祖先榮光的執念。亶父宣佈廢除戎狄習俗,營造城郭、建築宗廟、設定官職、安民撫民,待一切安定後,亶父就開始謀劃剪商大業了。

73.6中國周原-岐山周文華景區宣傳圖

以上四百多年,周人和商國並沒有多少接觸。武乙初年,商帝武乙將岐邑之地賜給了古公亶父,使周族遷徙合法化,讓周族獲得了發展空間。如果不是對商朝的仇怨早已有之、根深蒂固,亶父為什麼要提前謀劃剪商大計呢?

亶父是如何謀劃剪商的呢?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但未明言:"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姬昌是否有"聖瑞"已無法考證,但亶父長子太伯、次子虞仲讓賢於季歷,逃亡至荊蠻、文身斷髮的說法存在"貓膩"。這是亶父率族眾西遷之時,對周族未來發展進行的佈局:

一、讓長子太伯繼續留守豳地,保持周族在當地的影響力,後來出於形式變化和戰略考慮,太伯率部分族人南下,來到今太湖流域一帶建立吳國(最初國都無錫,後遷至蘇州;這是吳國姬姓王的來歷),向北可進駐淮河流域,向東可深入江漢地區窺伺河南南部,是周族東方開拓的前進基地;

二、遷至周原後,讓次子虞仲繼續北上開疆拓土,伺機向東面的晉東南高地推進;

三、亶父自己帶領幼子季歷營建周原(寶雞),鞏固周人的根本之地,伺機向渭水下游的豐鎬地區(西安)推進。

最終經亶父、季歷、文王、武王四世百年努力,周國對商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天時地利人和,周族先取"地利",還兼有"戰略高度"。

這段歷史隱祕不是筆者臆斷的,可從《詩經·魯頌·閟宮》看出端倪:"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這裡的"大王"指亶父,"居岐之陽"就是遷徙至周原,"實始剪商"說明此時亶父已經開始佈置滅商大業了,所以即使沒有後來文丁囚殺季歷的事情,商周一戰也在所難免。

亶父和季歷時期,商朝衰落,商帝武乙和文丁其實很倚重周族在西北的影響力。如武乙三十四年,武乙厚賞季歷,賜土三十里,玉十對,馬八匹;文丁也多次徵調季歷討伐戎狄,並給予重獎。

季歷也是一位有為的商先公,他能征善戰,但因勢力拓展太快,讓文丁十分忌憚。最終季歷被文丁以封賞為名騙至殷都囚殺了,但此時周族已經壯大,並未因首領死亡而臣服,文王姬昌繼位後,賢能超越父親。

文丁之子帝乙為避免多線作戰,將一名王室少女嫁給姬昌,藉此與周人和解。姬昌覺得伐商的時機未到,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成語"天作之合"出於此典故)。

文王時代,主要工作就是爭取"人和"和"輿論高度":

一、壯大王室。傳說文王活到97歲,娶有24個妃子,生下100個孩子。孩子數量在三代絕對算多的,妃子數量並不算多(商武丁有後妃60多人),但大多是友好方國、部落之女,帶有強烈政治婚姻色彩,是文王籠絡方國的一個重要方法。

73.12《百子圖》脫胎於文王百子的故事

二、孝悌仁義文化輸出,吸引名士人才來國。《史記·周本紀》雲:"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三、治國理政理念輸出,體現制度優越性。《史記·周本紀》雲:"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祇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73.13河南湯陰羑里城大廟正殿,商時為國獄

四、寵辱不驚、恩澤天下,讓世人知道商虐周順。文王被紂王無端囚禁羑里城七年,逆來順受換取信任,獲得征伐諸侯權力,又勸誡紂王廢除酷刑,為天下蒼生造福。《史記·周本紀》雲:"(崇侯虎謗之)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砲格之刑。紂許之。"

五、加強與姜姓之族的聯盟關係,鞏固姬姓王室核心實力。歷史上真實的姜尚絕對不是《封神演義》裡那位學道多年、不諳世事、沒有子嗣,以封神為主業的八旬老者姜子牙。

73.14文王求賢圖(姜子牙)

其實姜姓是上古大姓之一,源自神農氏,姜尚是炎帝裔孫,與周始祖棄之母姜嫄為同族。姜族是三代時期最強大的氏族之一,商紂王的原配皇后即為"姜"姓。所以文王也讓武王娶姜尚的女兒邑姜為王后,周成王是武王嫡子,姜尚的外孫。

姬昌啟用姜尚,除了欣賞他的學識才華外(姬昌姬發父子均以師禮代之),更是通過聯姻鞏固與姜氏的聯盟關係。因此,姜尚能成為滅商功臣中封國(齊國)最大的一位,地位遠超其他功臣。如散宜生、閎夭、南宮适等入職比姜尚早,功勞不在姜尚之下(救過文王,輔佐武王),最終爵位、封地都在姜尚之下。

(PS:姜尚一直輔政至重外孫周康王六年,所以他出山的年齡應該不到72歲,網上多以此為準,說姜尚歲壽139歲,多不可信。)

通過近50年的努力,文王內修政事(建立卿士制度、健全政府機構)、外伐戎狄(犬戎、密須;後顧之憂)、蒐羅人才(姜尚、散宜生等)、結盟方國、發展生產、關愛子民,使國力蒸蒸日上。

文王還利用商王授予的征伐權力,東渡黃河進入河內地區,攻伐黎(舊稱耆,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這兩處均位於晉南地區,離朝歌非常近了,可以從山西高地俯瞰商王畿所在的豫北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文王接著沿渭水東進,滅掉崇國(今陝西戶縣),消滅了商朝死忠崇侯虎的勢力,並在此建新都"豐邑",豐距離朝歌更近,調動軍隊更為便捷。

文王遷都豐邑不久後去世。雖然文王沒有完成剪商大業,但已為武王伐紂做好了準備。在當時中華版圖上,周人的影響力已經遍及渭水流域和黃河中游地區一半的土地,此外晉東南(亶父次子虞仲系)和江漢地區(亶父長子太伯系)也是周族支脈;而商王朝只剩下黃河下游及東夷之地,可以說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周武王是個謹慎的人,雖然已佔"地利人和",但認為"天時"未到,所以第一次盟津會盟(武王九年,今河南洛陽孟津),武王最終選擇了退軍。很多人讀《史記》這一段時都有疑惑,首次會盟已有八百諸侯參與,為何不一鼓作氣拿下殷商?

實際上不是武王不想,而是不能。此時周國聯軍的地盤雖然比商國大,但是軍事實力應該還遜於商國。畢竟商國已作天下之主五百年,手中有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很多專家考證商朝滅亡時,至少有十五萬正規軍在淮夷地區駐防,而武王第二次盟津誓師時,也只有不到五萬甲士,軍事上還是有一定差距。

武王這次退兵是極其明智的,其後兩年間商朝國內矛盾加劇。《史記》載: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同時,商朝還遭遇了連年旱災和饑荒,國內精銳又駐紮在淮夷地區,正是千載難逢的時期。

73.18西周滅商總體路線圖

"天時地利人和"齊備!武王十一年元月,武王與眾方國二次盟津會盟。歷數紂王罪證,勉勵伐紂的各路諸侯與周師官兵後,武王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方國部落武裝向東討伐紂王。

伐紂大軍以急行軍方式日行幾十裡,僅用4天時間就趕到朝歌郊外的牧野。《史記》上說紂王匆忙間組織了七十萬奴隸軍迎擊周軍,《戰國策》、《韓非子》等書更說紂王"將率天下甲兵百萬",這些都是誇大之言,不過商在牧野的軍隊數量應該超過周軍(畢竟本土作戰),但主力不在,品質比不上週軍。

73.19牧野之戰流血漂杵,赤地千里

具體作戰過程,筆者就不贅述了,因為各類文獻記述多有矛盾,也無法考證,如既有"皆倒兵以戰",又有"流血漂杵,赤地千里",商軍都倒戈了,怎麼會死那麼多人,分明有人美化了那場戰爭,讓牧野之戰看起來非常"偉光正"。最終結果當然是周軍大獲全勝。

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周師進入朝歌,舉行了盛大的革殷授命儀式,正式宣告商朝滅亡。

武王並未長期駐留朝歌,在撫慰了殷民,安排好監視商國遺民的人選後,很快便班師回朝了。隨後,武王定都鎬京,作了天下共主--周天子,煌煌大周粉墨登場。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國中唯一擊敗呂布的英雄,不是張飛關羽,此人武力值三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