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官員的權力過於強大,朱元璋費盡心機去除了“丞相”這個制度,而成立了內閣。滑稽的是,之後明朝內閣的權力遠大於丞相,還大的沒邊了,甚至連皇帝的聖旨只要他們覺得“不滿意”都可以“封駁(退回去)”,想必朱元璋先生打死都想不到吧。
任何力量的崛起都是需求的結果。
隨著前任皇帝陛下的離去,權力就會落入內閣之手,新任皇帝如果要想制衡內閣,就必須培植一股足夠強大的力量,只有當兩大力量旗鼓相當之時,皇帝的權力才能穩定,才能鞏固,才能唯一。
這股力量選誰呢?
皇親國戚?大明王朝有規定,凡是藩王沒有奉旨而入京者,以造反論處。這得防著,燕王朱棣就深諳其中的道理,因為他就是藩王逆襲成功者。他可以這麼做,當然絕不允許其他人這麼幹。
錦衣衛?錦衣衛只是陛下的保鏢,皇帝的眼線、禁城的護衛,之後雖就成了恐怖的代名詞,各種告狀、進讒、誣陷、謀殺等等,層出不窮,但還是不能和內閣抗衡,況且不是身邊人,不怎麼靠譜。
還是從身邊找吧,從情感上來說都是親近的。
太監大明王朝的宦官,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宦官界,達到了頂峰。這說明在某些時期,挨一刀還是“蠻有作為的”。
為什麼是太監?
因為太監聽話。
大明王朝的太監不管權力有多大,哪怕“九千歲”,都很聽皇帝的話,因為一旦他們的話,皇帝不聽了,那麼他們就只有死路一條。而皇帝只要制衡了這兩股力量,皇位就穩如泰山。
大明王朝的皇帝不是傻子,相反都很聰明,不要以為他們不知道太監們幹了些什麼,為了鞏固皇權,他們只能如此而已。
殊不知,要能很好地駕馭這兩股力量,是需要智慧和手腕的,而在基於世襲制的帝國王朝,如何保證每一代都是能力超群的雄主呢?這幾乎不可能。孟子曾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還是韓非的境界更高一籌,依靠人而設計的統治策略是開靠不住的。
如此看來,這一現象朱元璋先生應該是有不少的功勞,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子孫後代竟是如此,不知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