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浙東這地民風彪悍,不輸於中原,尤以唐代始。

袁晁(?-764年),又名袁鼂,唐朝時江南民變領袖,台州(今浙江臨海)人。袁晁原是台州鞭吏。寶應元年(762年),朝廷為追徵江淮地區在安史之亂八年賒欠租調,在租庸使元載的建議下,派豪吏為縣令,蒐括民間粟帛。

唐代宗李俶,原定為世宗,但避諱唐太宗之名,廟號改為代宗。代宗篤信佛教,“有寇至則令僧講《仁王經》以禳之,寇去則厚加賞賜”,宰相元載、王縉、杜鴻漸三人都信佛,以王縉尤甚。寺院多佔有田地,“造金閣寺於五台山,鑄銅塗金為瓦,所費巨億”,但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

袁晁不願殘虐百姓、徵賦不力,遭受鞭背之刑。八月,他在翁山(今舟山島)率眾起義,攻破台州州治臨海郡,趕走了台州刺史史敘,年號寶勝,“民疲於賦斂者多歸之”。袁晁的軍隊分北、西、南三路進攻:首先攻克越州(今浙江紹興),然後攻取衢州(今浙江衢縣)。九月(癸卯),袁軍陷信州(治今江西上饒),十月(乙卯),又陷溫州及明州(治今浙江鄞縣)。前後連克江東十州,擁眾近二十萬。

唐廷派李光弼率領精銳部隊鎮壓。李光弼派其部將張伯儀、御史中丞袁傪、偏將王棲曜和李長榮等率領各軍征討。唐軍分東西兩路,合圍袁晁軍,西路軍將領為張伯儀,東路軍指揮是袁傪。十二月,張伯儀擊敗袁晁於衢州,立下第一功。

袁晁軍則由衢州西進信州之際,在常山遭遇洪州觀察使張鎬部隊的伏擊,挺進上饒的袁晁軍三千人馬全軍覆沒。李光弼的部將柏良器由浙西入婺州,袁傪率領李自良、張伯儀、王棲曜、李長榮等東行征討叛軍直至台州。次年四月,袁晁在關嶺山石壘寨(今天台關嶺)戰敗被俘,送到長安後被殺。其弟袁瑛率五百人退保寧海北紫溪洞,被唐軍團團包圍,不得出,最後全部餓死。

注1:關於石壘寨,《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九中載述如下:“天台縣北五十里關嶺山,壘石為之。側有李相公廟,蓋唐廣德元年,王師討袁晁處,今遺蹟尚存,父老皆能言之。”至於生擒袁晁的將領是袁傪或張伯儀,諸史所記不同。《通鑑》載:“時晁聚眾近二十萬,轉攻州縣,光弼使部將張伯儀將兵討平之。”《舊唐書·王棲曜傳》載:袁晁“積眾二十萬,盡有浙江之地。御史中丞袁傪再討。奏王棲曜與李長為偏將,連日十餘戰。生擒晁。收復都縣十六。”李肇《國史補》捲上雲:“袁傪之破袁晁,擒其偽公卿數十人,州縣大具桎梏,謂必生致闕下。傪曰:‘此惡百姓,何足煩人!’乃各遣笞臀而釋之。”。

注2:《台州府志》卷二,紫溪洞位於寧海縣北四十里,“地幽阻,僅一線道……晁弟暎從五百騎遁 入洞中。光弼駐兵絕其糧道,其徒皆餓死”。

裘甫(8世紀-860年),又稱仇甫。剡縣(今嵊州)人。唐朝時浙東農民起義首領。

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裘甫聚眾攻克象山(今屬浙江)。又猛攻明州城(今寧波)。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光王李怡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擁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為他愚鈍容易控制,豈料他登基為帝后立即勵精圖治,並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眾宦官、朝臣及宗室才驚覺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鈍,實際是非常賢明,有如其父唐憲宗。大中十一年之後,宣宗開始疏於政事,沉溺於長生術。《新唐書》認為:“唐亡,諸盜皆生於大中之朝。”唐宣宗繼位之時,唐朝處於唐武宗的會昌中興,漸漸恢復元氣。唐宣宗一反會昌之政,一味橫徵暴斂縱容地方大員豪強,造成嚴重後患,大中之治有溢美之嫌。

次年攻下剡縣(今浙江嵊州市),人數發展至數千人,浙東騷動,“時二浙久安,人不習戰,甲兵朽鈍,見卒不滿三百”。後又連敗浙東(今浙江紹興)觀察使鄭祗德遣派的範居植軍,居植在剡溪戰死;二月再擊敗沈君縱、張公署、李圭領等,人數發展至三萬人,分為三十二隊,每隊均置小帥。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年號羅平,分兵攻打衢州、婺州。

裘甫軍再攻下唐興(今浙江天台)、上虞(今浙江天台)、餘姚(今屬浙江)等縣,破慈溪,陷奉化(今屬浙江)、寧海(今屬浙江),鹹通元年三月十九日復圍象山,官兵屢戰屢敗。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震動。小帥劉暀建議先取越州一帶,再取浙西(今浙江西部和江蘇南部),但王輅主張“據險自守,陸耕海漁,急則逃入海島”。裘甫猶豫不決。朝廷急調安南都護王式代鄭祗德為浙東觀察使,統領諸道兵前往鎮壓,分東、西兩路,戰於海口,上畛、海遊三處,裘甫受至打擊,暗走新昌嵊縣。四月,王式入越州(今浙江紹興),包圍寧海,象山、唐興解圍,令郡縣開倉賑濟貧乏。

劉暀向裘甫說:“向從吾謀入越州,寧有此困邪!”(之前如聽我的話攻下越州,會被陷在這裡嗎?)劉暀怒斬王輅,曰:“亂我謀者,此青蟲也!”,因王輅等人皆穿綠衣。六月,裘甫退守郯城,王式會回吐蕃、回鶻等軍猛攻郯城,三天凡八十三戰。裘甫在剡縣被圍,夜半出城突圍,劉暀、劉慶等被俘殺,參將樓茂郟生擒裘甫。另一支軍隊劉從簡部在大蘭山戰敗覆滅。八月,裘甫被俘至京師,斬於東市。

裘甫之亂為時不久即告平定,而亂事範圍也限於浙東一帶。《新唐書》和《舊唐書》遂對裘甫之亂皆不予重視。《資治通鑑》則大力疏理其戰事始末。

注3:劉暀建議急取越州(今浙江紹興),沿浙江東岸築壘拒敵,同時,大集舟艦,攻取浙西,過大江攻取揚州,佔領唐政府的財政命脈,然後還軍固守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並派人南下去福建。裘甫未採納其意見。反信進士王輅擁眾據險、不利則逃往海島之策。起義軍頻戰不利,他乃殺王輅等人。後與裘甫困守剡縣(今浙江嵊縣),城破被俘遇害。

注4: 《舊唐書》載:“浙東觀察使王式斬草賊優甫,浙東郡邑皆平”,《新唐書》記載:“鹹通元年正月,浙東人仇甫反,安南經略使王式為浙江東道觀察使討之…八月己卯,化甫伏誅”。

注5:元人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指出王式平定裘甫之亂的記述遠較張伯儀討平袁晁之亂詳盡,並非因為裘甫之亂的影響較大,而在於:“王式,儒家子也,功成之後,紀事者不無張大。《通鑑》因其文而序之,弗覺其煩耳。”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