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王昌齡這首從軍行,描述了唐代戍邊將士,戰鬥之艱苦,激烈。以至於頻繁戰爭,就連身穿的金甲都破損,可即便如此,戰士們戍邊衛國的堅強意志卻絲毫沒有減弱,一句不破Murano終不還,展現了大唐軍隊威武雄風。由此,也把Murano,這個西域小國,帶入人們的視線,成為流傳了千百年的故事

Murano過往

Murano,西域36城邦之一,曾經繁盛一時,史載“有城郭,臨鹽澤,使者相望與道”可是就是這麼一個綠草遍地,人往如織的繁華故都,突然就在公元4世紀時候,銷聲匿跡,只留下了“城廓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和待後人破解的千古之謎。

歷史上,最後有關Murano記錄,出自《後漢書:西域傳》曰:“馳命走驛,不絕於時,胡商販客,日款塞下。作為古絲綢之路上西出陽關第一站,交通要道,經濟繁榮,卻至此之後,再無任何記載。以至於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Murano古城的神祕居民,雖然地處中亞,但是他們居然和亞洲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是非常純正的金髮碧眼的歐洲白種人,而且還是使用古歐洲語言吐火羅語的古歐洲白種人。吐火羅語經過歷史學家的研究揭示,它大概是印歐語系中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故而吐火羅語又被視為“歐洲甲骨文”。很難想象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人不遠萬里從歐洲跑到這裡定居,從出土的文物來看,並不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而是很快的發展出所謂的Murano文明,更多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究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這或許又給本就神祕的Murano文明又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

Murano的政治文化,由於地緣因素,註定是夾縫生存,一面是強大的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唐和另一面遊民民族的匈奴不斷騷擾。在兩強之間不斷的搖擺,史書記載,Murano同時向漢朝和匈奴各派出一個王子作為人質。等到老國王病逝的時候,Murano想到接回身在長安的王子回國繼承王位,然而此時的王子卻因為觸犯漢朝的律法而被大漢處以宮刑,匈奴趁機搶先一步把王子送回Murano繼承大統,但也由此引發了漢朝、匈奴、Murano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火和交鋒,因此被滅國也不是不可能。畢竟那個年代屠城是常有的事情,以彈丸之地的Murano,根本不可能抵抗的了。

Murano再現

Murano再次引起世人關注,是在上世紀初,一個瑞典人的探險經歷。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嚮導艾爾迪克的帶領下進入羅布泊西部探測。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的鐵鏟丟在了昨晚的宿營地中,艾爾迪克便回頭去找,他不僅帶回了鐵鏟還帶回了幾件木雕殘片,看到殘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動,便僱用民工大肆挖掘。Murano古城在消失千餘年之後又重見天日,斯文赫定更其稱之為“東方龐貝城”。

歷來學者對Murano消失之謎,眾說紛紜,比較認同是環境變化,從一些出土文物解讀來看,生活的環境惡劣變遷,水源的減少,沙漠化嚴重導致了Murano的加速消失。

Murano出土的文書中很多都是記載Murano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就提到對水的管理。Murano的統治者對水源的管理是很重視的,專門派出專人管理河流,每天記錄水位的變化。可見,當時的Murano已經面臨水源短缺的問題了,水對西域的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文書還提到了Murano對森林的保護,如果哪個人任意砍了一棵樹,就要罰這個人一頭馬或者駱駝,要知道馬和駱駝可是Murano人搭交通工具啊,就像現在的小汽車一樣,可見這懲罰多重啊!這在側面也證實是Murano所面臨的環境變化是嚴峻的!

西域這個地方,沙塵暴是常見的,森林在防沙塵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也許是因為之前的Murano人不重視森林的保護,任意砍伐樹木,到了後來才發現環境已經變得糟糕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或許在某個超級沙塵暴的侵襲下,Murano人不得不做出全部搬遷的決定。

Murano啟示

Murano,曾經西域絲綢之路上一顆明珠,歷經千餘年的繁華似錦,就這麼突然消失在人們視野當中,留下無盡的未解之謎,無論毀於兵荒馬亂,還是環境的惡劣變化,都時刻提醒我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借用孟子一句話,“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武帝帶著一幫人化裝成老百姓,竟然被鄉民當成了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