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5年2月,那時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因工作勞累過度而生病,遂攜妻子楊開慧及兩個兒子回到湖南湘潭韶山沖的老家進行休養。
這是一片他出生和從小長大的土地,這裡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只是彼時他的父母已辭世,二弟毛澤民、三弟毛澤覃、小妹毛澤建已被他安排去了省城,韶山沖上屋場的家中已空無一人。
1910年秋,他已經17歲了,發現自己足跡所及只限於韶山沖和唐家圫。他決定離開閉塞的韶山沖,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
於是便給父親留家書一封,從這個屋子裡走去了省城,見識了外面的世界,一轉眼已經15年了。
聽聞“三伢子”回來了,熱情的鄉親們又聚了過來,很久沒有人氣的上屋場房內又熱鬧了起來。鄉親們與他親切攀談,言語之中,毛澤東不禁深深地感嘆“山中只一日,世間已數年”。
15年了,鄉親們的思想依然跟以前一樣樸素、固化,好像時間根本沒有在韶山沖這個土山溝裡流過一樣,殊不知這15年間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毛澤東不由得回憶起自己走向外面世界後,經歷的事……
想當年,他離家去省城後,求過學、當過兵、當過北大圖書館管理員、寫過文章、發過刊物、組建過新民學會組織、搞過工人運動、做過農村調查、去政府請過願、當過學校教員、見過很多響噹噹的大人物、籌建過早期的共產黨......
時間過得真快,15年彈指一揮間。
但這15年的時間卻徹徹底底改變了他,他早已不是那個窩在韶山沖沒見過世面的“三伢子”了,他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可鄉親們呢?他們這15年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並沒有見過太多世面......
毛澤東深知,這種現象不單單發生在韶山沖。
經過他長期深入的農村調研考察,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這樣,即使受到了壓迫和剝削卻逆來順受。
為什麼?因為見識太少!
他對妻子楊開慧說:“如果我不走出去,我還會是以前那個三伢子,跟鄉親們的思想一樣固化。農民們不是天生的麻木,天生的逆來順受,而是被這幾千年來的封建枷鎖給桎梏了。”
眼下,要完成這場國民革命,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而要依靠農民的力量,就要把他們的思想從禁錮中解放出來。
於是,尚處於養病時期的毛澤東也沒閒著,他與妻子楊開慧在自家的毛氏宗祠開辦了“韶山農民夜校”,啟蒙鄉親們的思想。
毛澤東在家鄉的這次養病,待了也就僅僅200多天,卻在這期間帶領已經被啟蒙思想的韶山鄉親們發動了“平糶阻禁”運動,鬥得當地土豪劣紳成胥生苦不堪言。
經此一事,毛澤東更加堅定了農民是可以被喚醒的,只需要啟蒙他們,拿掉腦袋裡的框框,他們就可以展現無窮的力量。
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又在廣州開辦了農講所,喚醒更多的農民同胞拿起武器,為自己的利益而抗爭。
2
為什麼毛澤東能喚醒千千萬萬的中國農民?
因為他自己先覺醒了。
為什麼毛澤東能覺醒?
因為他當年走出了韶山沖,真正見識到了世界到底有多大。
這讓我不得不感慨人生的造化,無數人都在求發展、求進步、求前程、求成功,而真正決定每個人人生成就的不是埋頭苦幹的有多努力,而是他的思維有多寬,而決定思維寬度的,就是見識。
如果將一隻本來可以長成巨鯨的小鯨魚放在池塘裡養著,它還能長成巨鯨嗎?
你若沒有見識過一望無垠的大海,你如何長成巨鯨?
如果將一個本來可以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放在花盆裡種著,它還能長成參天大樹嗎?
你若沒有見識過廣袤富饒的土地,你如何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你有一顆懷有遠大志向的心,經過多次努力卻收效甚微,那麼請看看自己是否長期身處於池塘裡、花盆裡?
不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不領略世界到底有多大,不去增長自己的見識,只是空想著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怎麼可能呢?
據毛澤東的回憶,他在19歲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圖,便饒有興趣的研究起來。他發現,諾大一個省城長沙在世界地圖上也就是小米粒那麼大,而湘潭壓根就找不到,更別說韶山沖了。
他深感世界之浩瀚,自己見識之狹窄,若是當年沒有走出韶山沖,那恐怕對世界的認識也是“坐井觀天”吧?
自那以後,本來就書不離手的他更加瘋狂的讀書,並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增長見識,日積月累之下,他內心的格局如大海一般寬闊。
只有增長了見識,他才知道彼時的中國發生了什麼,世界發生了什麼,才確立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早在1921年春節,毛澤東也曾回過一次韶山沖,此時雙親都已故去,剩下的只有二弟毛澤民、三弟毛澤覃和小妹毛澤建。
在回韶山沖過春節前, 他心裡已經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勸說、引導弟弟、妹妹們走上革命的道路。
二弟毛澤民說,父親在辭世前說以後由大哥當家,未來該怎麼辦都由大哥說了算。於是,毛澤東決定把自家田分了,把自家牛送了,把別人家欠自家錢的賬本燒了,把自家欠別人家的錢還了,然後所有人都去省城長沙。
雖然大哥說的話從來都很有道理,而且本來也該由大哥當家,但以如此極端又快速的方法處理家產,毛澤民還是一時難以適應。
為了勸服二弟,毛澤東對他說:“咱們家世世代代都窩在韶山沖這麼個巴掌大的地方,腦袋上就頂著巴掌大的一片天,你不去省城見見世面,你能懂什麼?”
正月初九的晚上, 一家人圍在上屋場老屋的火爐旁,毛澤東和弟弟、妹妹們講省城裡的見識,甚至講整個中國的局勢,讓弟弟、妹妹們深感自己的目光短淺、見識狹窄。
自此,毛澤民、毛澤覃、毛澤建三人也離開了韶山沖去了省城,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之中。
如果問誰讓他們的人生髮生過如此大的改變,那非大哥毛澤東莫屬。
如果問毛澤東以什麼樣的方式打動了他們,那只有一個理由:你們見識太少了,要出去見見世面!
3
那麼,一個人應怎樣增長見識呢?其實古人早有總結。
其一,就是讀萬卷書。
1918年,25歲的毛澤東來到北京,在老師兼未來岳父楊昌濟的介紹下,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謀了份助理員的工作,月薪8塊銀元。
8塊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左右,僅能維持溫飽問題而已,為了省錢,他和八個人住在北京豆腐池衚衕的一間單身公寓裡,擠在一張大炕上,連睡覺翻身都得打聲招呼。
可後來毛澤東回憶起那段歲月時根本沒有窮困辛酸的感覺,而是無限的美好,因為他可以方便閱讀這些報紙,圖書館裡的藏書也成為他免費涉獵的書海。
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人才薈萃,又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各種思想、學術在這裡爭奇鬥豔,新文化運動漸漸進入高潮。
這種氛圍,是毛澤東在湖南根本無法接觸到的,對他來說該是怎樣的興奮和刺激。
這段經歷,就像是《笑傲江湖》裡令狐沖被師父罰到思過崖,卻在那裡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神祕的山洞,進入山洞後驚訝的發現:石壁上居然刻滿了能破五嶽派劍法的招術......
細細一看,自己苦練了十幾年的華山劍法,自以為是這一代華山弟子裡最強的,竟然還不如刻在石壁上劍術的一招半式。
那感覺,一開始是驚出了一身冷汗,接下來便是瘋狂的學習,簡直爽得不要不要的。
從北大圖書館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養成的“嗜書如命”習慣,貫穿了毛澤東的一生。
建國後無論他走到哪裡,隨身都帶著好幾個大書箱,他的床頭也堆滿了書,直至1976年9月8日下午,在他逝世前的幾個小時,也要讀一讀關於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書......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貧是富、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你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就看你怎麼用這24個小時了。
在當今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大家能接觸的資訊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多得多,只是大家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
事實上,每個人把時間花在處理什麼資訊上,他就會拿到什麼樣的結果。
有的人會花大量時間在網上刷抖音、玩網遊、看八卦新聞,得到的是短期的情緒起伏;有的人會將時間花在規劃長期的事業方向、讀名著名典、研究前人智慧的方面,得到的是長期的價值回報。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延遲享受”,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更有社會學調查統計資料表明,具有“延遲享受”心理傾向的人普遍比“即時享受”的人更能獲得成功。
讀書的事情,一天下來看不出什麼變化,兩天下來也沒啥效果,三天下來好像也沒有任何幫助......
一個月下來你就會進入一個新的思維世界,一年下來你的思維見識就會遠超不讀書的人,十年下來你的整個內心格局就會是其他人無法企及的。
見識,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形成的。
4
其二,比“讀萬卷書”更有效的,是“行萬里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書裡面寫的都是前人們沉澱下來的。那些是前人們經過實踐得來的,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智慧”,而對於沒有進行實踐而強行消化的,只能稱之為“知識”。
如果強行消化知識,那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用毛澤東的土話講就是“本本主義”。
如何避免教條主義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行萬里路,搞調查研究,進行大量的實踐。
早在1917年7月中旬到8月16日,時年24歲的毛澤東就攜好友蕭子升一起窮遊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縣,歷時一個月,行程900餘里。
幹啥呢?不是觀光旅遊,而是親自去了解當地農民生活的真實情況。
說是“窮遊”,其實就是“行乞”,因為他倆身上一分錢都沒有。
人人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行乞過,卻很少有人知道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也行乞過。
連錢都沒有了,連飯都吃不上了,也要弄清楚農村的真實情況。在如此強烈的動機驅使下,又有何事做不成呢?
如果你不去看毛澤東在1930年寫的《尋烏調查》,你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調查研究。
我敢打賭,你看了絕對會驚訝的合不攏嘴。
在這個位於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帶的尋烏縣,毛澤東用了洋洋灑灑七八萬字來詳細描述:
這個縣城人口中各職業的分配比例分別是多少,12家收租地主分別叫什麼名字和收了多少石,5家商人兼地主分別叫什麼名字和是什麼情況,從安遠到梅縣的生意各月都要交易多少數量的雞、牛、豬、魚,甚至連娼妓有多少人,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多少,嫖娼的人又分別叫什麼名字,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這資料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如果讓一個沒搞過實地調查的人瞎編硬造,那也絕對編不出來。
顯然,這些硬資料都是靠兩條腿跑出來的。
連這種苦功夫都下了,試問怎麼他可能不懂農民的基本情況?怎麼可能增長不了見識?
也正是在1930年,正是在尋烏縣,毛澤東寫下了另一篇著作——《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你不去行萬里路,不去搞充分的調查研究,不去靠實踐來消化所知所學,只是在本本上劃線線、勾圈圈,有什麼用呢?
如果你看了長崗調查、興國調查、才溪鄉調查,你就知道毛澤東到底行了多少路、記了多少筆記,見識就是這麼一點一點增加的。
也許有人說現在生活壓力太大了,還沒有“行萬里路”的資本,總覺得要等到“適當的時候”再出去看看,卻總也等不到那個所謂“適當的時候”。
真正有長遠規劃的人,不會被眼前的苟且所牽絆,曾經就有這麼一封辭職信爆紅網路——“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
現在房價這麼高,你只需要花一平方米的錢,就足以環遊全國:你可以去北京看萬里長城,去西安看兵馬俑,去四川看樂山大佛,去貴州看黃果樹瀑布,去東北看漫天雪花,去江西廬山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內蒙古看一望無際的大草原......
你只需要花十平方米的錢,就足以環遊世界:你可以去美國看自由女神像,去法國看埃菲爾鐵塔,去英國看麥田怪圈,去非洲看野生獅子如何奔跑在草原上,去巴西探索神祕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去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看雄鷹如何翱翔在藍天上......
你失去的只是一點點房子的面積,得到的卻是無限擴大的見識。
當你滿懷收穫回來時,難道這麼多的見識還支付不起這點房價嗎?
5
其三,比“行萬里路”更有效的,是“閱人無數”。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做“150定律”,也稱為“鄧巴數”,即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如果進一步縮小,盤點與我們每日見面、打交道、溝通,對我們的習慣產生巨大影響的人,我相信不會超過20個人。
真正能影響你認知的到底是什麼?
準確來講,就是你所處的圈子。再準確講,就是你時時刻刻打交道的這20個人。
若不相信,你可以盤點與自己打交道最多的20個人,想一想他們有什麼樣的思維?有多少的收入?是不是與你自己的情況相符?
隨波逐流的人不會刻意選擇圈子,而有遠大志向的人會刻意選擇進入什麼樣的圈子,擁有什麼樣的見識。
當時諾大一箇中國,為什麼國共兩黨眾多的軍事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僅僅是巧合嗎?
當時諾大一箇中華民國,為什麼大財團的孔祥熙、國父孫中山、國民黨委員長蔣介石都是宋家女婿?僅僅是巧合嗎?
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而毛澤東後來能形成自己的中央政治局領導圈子,也不是湊巧搭建起來的,而是規劃出來的。
只有你當你閱人無數時,你才知道誰是你要長期交往的人,才會進入你想要的圈子。
最初,青年毛澤東的圈子是這麼形成的:
當年,經由老師兼未來的岳父楊昌濟推薦,毛澤東認識了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
後來,經由李大釗的引薦,毛澤東結識了陳獨秀;
進入裡李大釗、陳獨秀的圈子之後,毛澤東又結識了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黃日葵、羅章龍、劉仁靜等一批進步青年。
......
正是因為閱人無數,毛澤東才進入了具有新思想的圈子裡,清晰的認識到什麼叫“馬克思主義”。
正是因為閱人無數,毛澤東才懂農民們真正渴望的什麼,才能啟蒙他們的思想,發動農民運動。
正是因為閱人無數,毛澤東才能知道整個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狀是什麼,每個階層的人都在想什麼,切身利益是什麼。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書中,毛澤東詳細講述了各類人群的現狀,包括:地主階級、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遊民無產者、失了土地的農民、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工人、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
如果你仔細閱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裡的每一句話,你一定會咋舌:毛澤東已經充分閱歷了各個階層的人,甚至比他們自己都更清楚自己,即便是現在商業上的“大資料分析”也無外乎如此。
現在讓我們查如此詳盡的資料,即使用網際網路、雲盤、資訊檢索等技術,都要花費很大的功夫,何況當時那個時代?
這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靠毛澤東閱人閱出來的!
正是有了充分的閱人經歷,有了足夠的資料做支撐,所以毛澤東才對中國革命的前途方向有了堅定的判斷,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斬釘截鐵的說: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6
如果你不走出去看看,你怎麼知道世界有多大?
也許你也想“走出去看看”,但你正在為各種困擾牽絆,你正在渴望如何擺脫現實中的各種限制,到底有什麼辦法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豁出去”。
“豁出去”的最好方式,就是“向死而生”。
想象一下,假如此刻你是60年後的自己,你已經垂垂老矣,白髮蒼蒼,牙齒掉光,身患絕症,手腳不能動,生活不能自理,你躺在床上回憶自己這一生的經歷,會是什麼感受?會有什麼遺憾?
現在時光機器又把你帶回到60年前的今天,你還認為現在的困擾會牽絆你嗎?
如果你實在想象不到自己60年後的樣子,可以看看下面的視訊。
大歷史學家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說:“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迷茫時,想想自己垂垂老矣時的樣子吧,不要讓那時感到遺憾。
1965年5月,72歲的毛澤東已經步入了老年,他時時刻刻思念著自己夢開始的地方,又重新踏上了井岡山這片土地。
38年前,他帶領著秋收起義的殘餘軍隊上了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那時環境極其險惡,局勢岌岌可危!
現在呢?站在山頭,放眼望去,已經是“大好河山一片紅”了,而這一切都是由他領導的共產黨創造出來的!
38年了,毛澤東怎能不去回憶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怎能不回想起年輕時的自己?
人只有一輩子,毛澤東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人類解放”這個最偉大的事業中,他感到無限欣慰。
想到這裡,他怎能不感慨萬千?
於是,他揮筆寫下一篇《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結尾處抒發了他年輕時“想出去看看”的豪言壯志: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1 #
-
2 #
毛主席教導我們: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
3 #
向偉大的天才致敬。
偉大領袖毛主席,您的思想是中中國人民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