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網購異常繁榮的今天,
供銷社
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只有在偶爾翻閱老照片時,
才能引起人們對它的回憶。
在小時的記憶裡,供銷社花花綠綠的糖果,
在舌尖上留下了抹不掉的甜蜜。
醬油、菜籽油混雜的刺鼻香氣,
讓鼻子裡充滿了溫馨的氣息;
小人書裡圖文並茂的字句,
許多的故事沉澱在記憶裡,至今難以忘記。
在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年代,
家裡小到缺鹽少醋、針頭線腦、煤油手套,
大到做衣服的藍布和生產用具,
都得到供銷社才能買到。
那時,供銷社便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全部,
供銷社的東西也從來沒愁過賣不出去。
有許多時候,
哪家生孩子需要紅糖雞蛋、
婚嫁需要購買手錶單車等大件的東西,
還得有供銷社主任的批條,才能買到。
尤其是年底節前,
要給老人做套被子,
給孩子縫上一身碎花的新衣服,
得提前到供銷社看有沒有布批,
供銷社是否清倉盤點,
有時排上一天一夜的長隊,
在那時都是很平常的事。
每當走進供銷社,
我們便會自覺地踮起腳跟,
用力伸長脖子向櫃檯裡面看去,
眼睛始終不願離開櫃檯裡花花綠綠的糖果、小人書、瓜子等等物品。
家裡大人去供銷社買個針線、打斤醬油,
我們便爭著去辦理,
其實心裡有不願說破的小算盤,
期盼著多剩幾分的硬幣,
給自己買個糖果、買本小人書,
感覺幸福也不過如此。
當年村頭村尾熱議新進商品的資訊、
起早貪黑怕買不到東西的焦急、
求著大人帶自己去供銷社的哭泣,
卻深深地留在記憶裡,
讓我在閒暇之時,
不時懷念起那些童年的往昔。
水果糖、一匹布、一根針、一雙鞋……30多年前的農村,供銷社是解決中國農村市場供與銷的主渠道,甚至唯一渠道。在縣城以下供銷社幾乎是“一統天下”,從買一顆糖到賣一把舊雨傘,沒有供銷社根本不成。
供銷社營業員,好神氣的職業
無折扣,無優惠,照樣人山人海
供銷社的輝煌不僅僅是一代人的記憶,而是幾代人的記憶,從50年代到80年代,每代人記憶中的供銷社模樣不同,但卻不可替代。
霸氣的宣傳海報
七十年代的鄉鎮供銷合作社,你可有在這裡買過糖?
八十年代的農村代購代銷店,看到架子上健力寶的身影了嗎?
那些青磚灰瓦的建築,在當時既時尚又氣派。長輩們說,供銷社的房子在那時候基本都是最棒的。
憑票購物,也算是當年供銷社的一大特色,你沒有這些票據,有錢也任性不起來。現在,這些票據都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躺在收藏愛好者的抽屜裡面見證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