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趙普 [宋] 北宋軍事謀略家 (922~992)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一、黃袍加身的預謀者趙匡胤奪取皇位

張伯苓 清朝及中華民國教育家 (1876~1951)

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覆師、威海易幟之辱,奮然立教育救國之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嚴修之聘,教其子弟,遂與嚴修成為天津最早提倡民辦教育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鹽商王奎章家館。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嚴修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後合併嚴、王二館,辦起一所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不久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1907年校名改為“私立南開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伯苓代表直隸赴美參觀漁業博覽會並考察教育。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南開新劇團”。

竇禹鈞 [五代十國] 五代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

竇禹鈞(即《三字經》裡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後晉時期涿州范陽縣人。五代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竇禹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迴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

曹錕 北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 (1862~1938)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923年10月,通過賄選登上民國大總統寶座,人稱賄選總統)、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38年6月14日被國民軍事委員會追贈)。 曹錕幼年曾入私塾數年,16歲時推車下鄉零售布匹,因喜玩樂,終至虧累歇業。1881年適逢袁世凱在小站招募新兵,遂應募入伍。不久即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任毅軍哨官。1894年隨毅軍赴北韓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曹錕被任為右翼步兵幫帶。

李純 北洋直係軍閥 (1874~1920)

李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今河北省)著名的直系長江三督之一。天津府河東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人。1875年9月14日(清光緒元年年八月十五日)生於一個小商販家庭,祖父李明、父親李榮平均以賣魚餬口,李純幼年過繼給大伯李榮慶為嗣。光緒十三年(1887年),李純隨嗣父到北塘依靠二姐夫譚清遠,開設小雜貨鋪維持生計。光緒十五年(1889年),譚清遠為生計所迫投聶士成軍先後任領官、管帶,李純即入營當差,旋任哨官。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李純經譚清遠保送入天津武備學堂第二期。

霍元甲 [清] 中國十大武術家 (1868~1910)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漢族。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週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人物簡介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清朝末著名愛國武術家,精武體育會創始人。

劉兆麒 [清] (1628~1708)

劉兆麒(1628-1708),字瑞圖,清寧河縣(今屬天津市寶坻區)人。1628年生人。隸漢軍鑲白旗。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隸禁旅,供事內廷,由祕書院編修,兩改啟心郎。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湖廣巡撫,擢四川總督、改浙閩總督。清聖祖康熙十二年(1673)還朝。會西南有警,進兵部尚書、直隸真定援剿總兵官。復移鎮崇明,被皇帝倚為半壁長城。後又曾任黑龍江總管。卒於1708年,時年80歲。早年仕途劉兆麒祖籍江蘇沛縣,明嘉靖間其曾祖劉信始遷居豐臺。其父劉世則生二子,長子劉兆麟中順治辛丑科武進士,終生未仕;次子即劉兆麒。

張中行 未名四老 (1909~2006)

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璿,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讚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民國五年(1916年),就讀於地方大紳士石顯恆創立的小學之初級民國十年(1921年)

徐邈 [三國] 三國時曹魏重臣 (171~249)

徐邈(171年—249年),字景山。燕國薊(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國時曹魏重臣。最初任丞相軍謀掾、奉高縣令、尚書郎、隴西太守等職。曹丕稱帝后,任譙國相、安平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每任一官,皆政績卓著,被賜爵關內侯,遷撫軍大將軍軍師。後被委以重任,出任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在西北時興修水利、廣開水田,募貧民租之,致使倉庫盈溢。同時移風易俗,整頓吏治。對諸胡羌戎恩威並施,皆願入貢曹魏。是以州界肅靖,西域暢通。正始元年(240年)還朝任大司農,後遷司隸校尉,使百僚敬畏。後拜光祿大夫,遷司空,固辭不受。嘉平元年(249年)卒,終年七十八。諡穆侯。其人性嗜酒。

于敏 中國“氫彈之父” (1926~2019)

于敏(1926.8.16-2019年1月16日)河北寧河人,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寧河。父親為小職員,家境清貧。1941年至1944年,先後就讀於天津市立第一中學、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以成績優秀而聞名全校。高中畢業前夕,父親失業,在天津啟新洋灰公司資助下,於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學習。由於對物理學的興趣,1946年辭謝資助,轉入北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靠助學金艱苦讀書,大學期間對量子場論最為感興趣。1949年大學畢業,留校攻讀研究生,兼做助教,先後師從張宗燧、胡寧,完成了第一篇論文《核子非正常磁矩》。

劉趕三 [清] 同光十三絕

劉趕三,清末京劇醜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唸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醜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醜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於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

陽休之 [隋] (509~582)

陽休之(公元509年-582年)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北魏前軍將軍陽固之子。陽休之,生於之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卒於隋文帝之開皇二年,年之七十四歲。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即有聲譽。仕魏,歷官中書侍郎。北齊之天統中,(公元五六七年左右)除吏之部尚書。凡所選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齊,拜上開府,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北齊書本傳》)又撰幽州古今人物誌三十卷,(舊唐志作十三卷。此從之新唐志)並行於世。主要經歷仕魏,累官給事黃門侍郎。入齊,累遷吏部尚書左僕射,封燕郡王。周武平劉,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

耿玉輝 抗日英烈 (1901~1943)

耿玉輝(1901—1943)豐(潤)玉(田)遵(化)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01年7月28日生於河北省遵化縣藏山莊(現劃歸薊縣)一箇中產家庭。作為頭生子,父親十分珍愛,起名耿蘭,字玉輝。少小時讀過幾年私塾。16歲到18歲,由親友介紹,先後到平安城鎮和遵化城內商號當過學徒、店員和管賬先生。隨著外出闖蕩,閱深識廣,愈加憎惡吃人的舊社會,下功夫研習文墨,代寫呈狀;多方拜師訪友進修武術,以求實現為民除害的願望。1923年初,耿玉輝毅然離開商行,涉身教界,初在東關高小當庶務,後到教育局任督學,得以結識中共地下工作者、南崗高小教員蘭小川。他倆思想投契,過從甚密。

馬子聰 (1906~1964)

馬子聰,薊縣鄭溝莊人。生於1906年,卒於1964年。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入黨,生前曾任縣菌肥廠廠長。他1937年參加革命,戰爭年代歷任隊長、連長、營長、參謀長等職。參加過著名的冀東抗日大-。有人說他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一是經歷奇,出身貧苦,當過土匪,拉過杆子,後來參加了革命;二是槍法奇,能中射飛鳥,水中射游魚;三是記憶力奇,他斗大的字不認得二升,但記憶力非凡,一次,他到一個新組建的營任營長,沒過一個星期,全營集合點名,他居然從連長、排長、戰士一叫到底,連錛兒都不打;四是姻緣奇,馬子聰的老伴馬二奶奶比他小十四歲,是蒙古人,小個兒,羅圈腿

李叔同 (1880~1942)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又名岸、廣侯,字叔同,號漱筒,別號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平湖,生於天津。祖父李銳始徙居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歲學千家詩、唐詩,並習石鼓文、篆書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叔同因受“康黨”之嫌,奉母攜眷,避禍上海。不久加入袁希濂、許幻園等創立的城南文社,所作詩文詞賦,為文社之冠;書法深得漢魏六朝之祕,篆書刻石亦佳,於上海文壇初露頭角。二十六年,與名僧黃宗仰、名畫家任伯年、書法家高邕之等組織上海書畫公會。

馬知節 [宋] (955~1019)

馬知節(955年—1019年),字子元,幽州薊人。馬全義之子,北宋名臣,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賜名知節。真宗時曾任樞密副使,官至彰德軍留後、知貝州兼部署。天禧三年(1019年),馬知節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贈侍中,諡號正惠。馬知節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被賜名知節。十八歲時,任彭州監兵,因嚴厲監視眾兵,大家像敬畏老將那樣敬畏他。他又監潭州兵,當時何承矩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飭吏治,知節仰慕,因而改變平日的志向和行為開始讀書。

馮鞏

馮鞏,出生於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於相聲演員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1994年春晚作品《點子公司》 、2003年春晚作品《馬路情歌》 、2011年春晚作品《還錢》 等16部作品均獲春晚一等獎。2015年2月18日,馮鞏再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與高曉攀、尤憲超、張小斐

王毓寶

王毓寶(1926- ),著名天津時調錶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採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並形成了自己質樸、爽朗、甜潤的風格。她既唱新節目,又改編傳統劇目。她經常演出的代表節目:傳統的有《放風箏》、《踢毽》、《七月七》和《拷紅》等;現代的有《翻江倒海》、《軍民魚水情》和《夢迴神州》等。王毓寶的金嗓子是她的天賦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她從幼年習藝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杜錫鈺 通訊專家,教育家 (1918~2005)

杜錫鈺(1918----2005),通訊專家,教育家。畢生從事通訊科學的教育和科研工作,他編著的通訊網路領域的教材,填補了國內空白。培育了新中國第一代通訊技術人才。他在濾波理論和方法方面始終跟蹤世界上這一科學的發展,並在應用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幾十年來,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倡因材施教,倡導實行學分制和終生教育制。為中國鐵路通訊和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杜錫鈺,1918年3月8日出生於天津市。1936年考入北洋大學電信系(1938年該校併入西北工學院),1940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後相繼在西北工學院和重慶大學任教。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是歷史上僅有的女皇,在位15年創下兩多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