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5月22日13點07分,我國“雜交水稻之父”,“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在這之前,2021年5月22日凌晨2點,青海發生7.4級地震;

在古代,地動山搖往往預示著大人物的隕落,更相信科學的現代,我們不認為這兩件事有什麼直接的聯絡,但是,貢獻卓越,家喻戶曉的袁老逝世,對全國人民來說也是一場驚人的“地震”。

少年經歷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德安縣人,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幼年袁隆平隨父母輾轉多地,住過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

等到1936年8月,袁隆平才在漢口扶輪小學開始讀書,但也是輾轉湖北,湖南,重慶多地。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暑假,袁隆平讀高一時獲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咱們袁老年輕時還是一遊泳健將呢,難怪老了身體還棒棒的。

年輕時這麼帥氣?

雜交水稻之路

袁隆平科研生涯的開啟,要從1953年說起,當時袁隆平畢業後就分配到了湖南一所農校任教員,1960年,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了一株特殊形狀的水稻,於是他利用這株水稻試種,結果發現它的子代出現了不同性質。這就奇怪了,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 所以袁隆平斷定,這一定是天然雜交水稻。面對當時嚴重的饑荒問題,他立志要用農業科技解決中國老百姓飢餓問題,於是,袁老開掛的雜交水稻之路就此開啟了。

1965年,袁隆平透過實驗推翻了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且認為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可以大幅提高產量。

所謂的三系法,就是透過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這三種具有特殊能力的水稻配合所生產出的具有雜種優勢的雜交水稻。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馬上引起了高度重視,第二年,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這個團隊在接下來的10年間,不斷攻關,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最終成功為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完成配套工作。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新時代研究

到了2010年,袁隆平院士團隊開始研究轉基因水稻,由於大眾對轉基因產品心存顧慮,袁老公開表示,他願意作為第一個志願者吃轉基因水稻,並且還報告了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試驗。

2017年,年老的袁隆平還帶領團隊展示了一項新的成果,就是剔除了水稻中重金屬鎘,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技術,可以把親本中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給剔除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同年,袁老的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畝產高達1149.02公斤。

海水稻目標:多養活一億人!

袁老活到老研究到老,2020年,袁隆平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試種海水稻,這是海水稻在該地區的首次試種。

那麼,什麼是海水稻,為什麼要研究種植海水稻?

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水稻,它主要生長在海邊,特別是一些灘塗地區。它的特點是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因此海水稻的生命力非常強,而且可以在普通水稻無法種植的地區種植。

研究海水稻的目的,也是因為它的這些特點。我們知道,中國鹽鹼地面積超過十億畝,在耕地資源越來越緊缺的當下,研究和推廣海水稻的意義重大。假如我國現有耕地被汙染或者破壞,亦或是突發的災難使得環境不適合種植普通水稻,我們可能面臨饑荒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高產的海水稻技術,那麼就可以作為危機儲備。以防止面臨饑荒的問題。

袁隆平指出,由於我國豐富的土地資源適合開展各種條件下的海水稻種植研究,因此我國海水稻研究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此外,應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勢,也使得海水稻在鹽鹼地種植中達到了較高的產量。目前, 以袁隆平為首的海水稻研究團隊在山東、陝西,新疆等多個省份已建立9個試種植基地,這些基地的示範種植面積接近兩萬畝。2019年,這些基地的畝產都超過了500公斤。其中, 山東東營海水稻示範種植基地最高畝產達800公斤;而浙江台州基地最高畝產670公斤。

接下來,海水稻種植還會繼續推廣。在青島舉行的開工儀式上,袁隆平院士團隊表示:2020年全國海水稻示範種植耐鹽鹼水稻的面積預計達到100萬畝。計劃用八年時間,在全國鹽鹼地上種一億畝海水稻。這樣可以多養活一億人口。

計劃用八年的時間,也就是要到2028年,真希望袁老能夠活到那一天,親眼看看他的團隊種出的一億畝海水稻。可是,這已經成為一個遺憾,袁老與世長辭了。

當代神農氏,當之無愧!吾輩當以袁老這樣的人為榜樣,心繫天下,發憤圖強!

致敬袁隆平院士!

當代神農氏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士無雙: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詳解袁老一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