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我們非常悲痛地聽到袁隆平去世的訊息,至今都不敢相信。袁老作為“中國糧食之父”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遭到了很大的非議。但是對於中國的貢獻,卻是普通人都無法比擬的。
緬懷袁隆平院士
今天就帶大家全面回顧一下袁老的事蹟以及那些被世人誤解的過程。
袁隆平奠定中國雜交水稻
由於上世紀60年代,我國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大饑荒。導致的全國性糧食大危機。
饑荒時期
當時連毛主席都在《黨內通訊》做出指示:“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也正是在這樣的被背景下,袁隆平立志改變現狀。
袁隆平想到的方法就是透過雜交選取高產高質量的水稻,但是雜交水稻的研究也並非一帆風順!
主席語錄
特別在早期的時候,由於水稻是雌雄器官在同一朵花朵,被科學家誤認為是無性雜交,其中米邱林-李森科傳統水稻“無性雜交”更是被認為是傳統理論。
所以袁隆平要享用雜交水稻來提高糧食產量,那相當於向權威挑戰,過程是十分艱難的。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1964年,袁隆平無意間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可行性。
袁隆平院士研究資料
袁隆平研究成功打破這種理論,證明了水稻也是能夠雜交的。這一研究成果,成功引起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
自此,一個由袁老主持,以後註定震動世界的三系雜交水稻研究開始了。
袁隆平與其他研究員
震驚中國的三系雜交水稻
我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三系水稻雜交呢?三系是指: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
它們的關係就像一妻二夫那樣,不育係為母親,恢復系和保持系都父親
母系也就是不育系是指只有雌性器官,這是因為水稻是雌雄同花,一般都是同株授粉,想要雜交就需要將其變成只有雌性器官,再與其他父株雜交。
雌雄同體水稻
那什麼是恢復系呢?
簡單講就是讓後代恢復可以生育能力,母系的不育系是沒有雄性器官的,是不能產生後代的。所以就需要丈夫給它雜交授粉,讓它的後代恢復可育,這樣它們的種子就可以正常播種,這任丈夫就叫:恢復系。
僅僅有恢復系稻株還不夠,還要保持系
由於水稻是要在全國播種的,需要的種子數量就非常龐大?相應的就需要同樣大量的母系水稻,但是母系水稻又不能自己結果實。這樣就無法批次培育雜交種子。所以就需要另外一個特殊丈夫-恢復系:能夠讓這株母系的後代產生同樣的母系。
三系水稻演示
這樣第二代母系就可以和恢復系雜交,大規模生產效能優質的雜交種子,所以三系雜交才被人稱作:一妻二夫制度。
全國大協作-尋找野敗
在早期,袁隆平找了好幾年卻始終找不到第一任“丈夫”保持系。於是就出現了僵局!幸好當時湖南省領導人想出一個方法:發動群眾力量!
就這樣,一場涉及到全國的農業科研大協作正式開啟。各省均成立了協作組,協作單位涉及:科研機構、農場、良種場、公社、生產隊、大專院校等等,三個臭皮匠定個諸葛亮的故事就這麼發生。
1970年,袁隆平學生李必湖在三亞與當地的技術員在一片沼澤地發現了一株野生花粉敗育不育株。這株不育株被袁老命名為:野敗。
李必湖
李必湖發現的“野敗”此後成為三系法雜交稻不育系的始祖,我們早期吃的雜交水稻都是這株“野敗”的後代。但是呢,不育系找到了,培育卻出現了問題。
當年“野敗”種子就被袁隆平帶回了長沙進行播種,此後又將其分發給多個省份的農業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的培育大部分都失敗了,包括袁隆平!
不過在這些農業人員中,出現一位後來同樣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技術人員,他叫顏龍安。
由於三亞屬於熱帶,夏天日照時間比內陸短,所以顏龍安創新性的對“野敗”進行了部分遮光處理,使得“野敗”稻苗生長環境和三亞一致。就這樣,顏龍安在1972年成功育成不育系及保持系。
顏龍安
至此,不育系和保持系均被找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則在次年也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發現讓全國水稻科研振奮不已,三系配套也僅剩下“恢復系”
異軍突起的張先程:集齊恢復系稻株
當時恢復系的尋找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一整年時間,科研人員從國內與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裡篩選出100多個有恢復能力的品種,但是效果都不好。
到了1973年,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有人向廣西農學院教師張先程抱怨:找“恢復系”稻株,難如登天”但是張先程卻說:“不會啊,我已經找到了”恢復系稻株就這麼神奇被發現了。
張先程
而三系水稻也終於配套。雖然這個故事還有待驗證。但是不管怎麼說,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大協作,也宣告圓滿落幕。但是這個落幕並不是終結,而是另外運動的開始。
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引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
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交水稻研發團體:獎狀上寫著“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
排名前四的就是: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而袁隆平也因此獲得: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
看到這邊大家是不是產生了第一個疑問:三系水稻都不是袁隆平發現的,為何他能獲得第一順位的榮譽?
飽受詬病的“雜交水稻之父”
三系水稻都不是袁隆平發現,所以很多人就開始網上詆譭袁老!認為顏龍安、張先程等人才應該是雜交水稻之父。
事實上這麼說是不對的,大家要知道一件事:任何一項科研都是需要一個帶頭人。
袁隆平帶頭研究
李必湖是袁老的學生;顏龍安的“野敗”是袁隆平研究所分發出去研究的;張先程的“恢復系”稻株也是交由袁隆平研發三系雜交水稻。可以說袁隆平是毫無疑問的領導者。
除此之外,他還是突破無性理論的直接和獨家貢獻者。如果沒有0到1的突破,何來後面的成果?也正是因為藉此一點,國家科委裁定——袁隆平是國內最早研究水稻雜種優勢理論的學者。
同樣是我國工程院院士、植物遺傳學專家朱英國也明確說了:“我國最早研究雜交水稻的還是袁隆平”所以,袁隆平作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實至名歸,顏龍安也同樣配的上“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同時不能忘記全國水稻科研工作者大協作。
袁隆平發表雜交水稻論文
如果沒有他們中任何一個人,我國雜交水稻之路就要延後無數年,甚至和日本一樣放棄這條道路。可以說,他們都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再進化:二系雜交水稻出世。
雜交水稻成功培育,讓我國的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從1976年全國推廣開始,僅僅20年,中國的稻穀增產就累計達2400億公斤。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然而雜交水稻的輝煌依舊在繼續!
1973年開始,又出現了一位註定名垂千史的科學家:石明松,當時他還在湖北省汙陽縣(今仙桃市)沙湖原種場任職技術員,帶著妻子和幾個兒子研究水稻技術。
石明松
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研究了7年,終於有了結果。並在1980年將其研究成果:“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上報科研單位!
這邊大家可能會有點混淆了。不是有“三系法”雜交水稻嗎,怎麼又出來一個“兩系法”雜交水稻,他們有何不同嗎?
上面說了,“三系法”雜交水稻需要不斷配套三種水稻作為母體,工序非常繁瑣。而兩系水稻中的母系在一定的日照和高溫影響下,會自動錶現為下代母系。這樣和保持系雜交這一步就可以省略了。
兩系法與三系法雜交水稻培育的區別
而母系則繼續和恢復系雜交,只需要陽光和低溫條件下,就可以播種成正常的水稻用來當做下一年的種子。因此“兩系法”水稻相比三系法,工序更少,效率更高。
袁隆平看到“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後,視若珍寶,也因此受到啟發。
在1987年提出:雜交水稻三個發展階段的戰略:即未來雜交水稻一定是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發展;程式由繁到簡,而效率則越來越高。至此雜交水稻理論也漸漸完善。
兩系法培育方法
同年“兩系法”水稻研究正式列為國家863計劃,編號101,由袁隆平主持全國16個單位,進行聯合攻關。而石明松與朱英國也在專家組成員之列。
這專案一直持續到2005年,此後更是培育出的20多個優質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6000萬畝以上,累計增產稻穀40多億公斤。
1996年袁隆平再次提出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超級雜交稻計劃總共經歷:四個階段!從第一階段畝產800公斤,一直持續2016年第四階段的畝產1500公斤。當然這只是試驗階段,實際大規模種植肯定要打折扣。
袁隆平在試驗田工作
從這邊也可以看出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從開始雜交水稻立項到至今,他一直是帶頭人。也因此,他獲得除諾貝爾獎之外,世界上所有農業科學家能得到榮譽和獎章。2019-9-26 更是獲得共和國勳章 ,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
在查資料的時候,本貓發現很多人會提出雜交水稻不好吃之類去貶低袁隆平的貢獻。
袁隆平獲獎
說實話,本貓無意去批評任何人。但是有負責地給這些人科普一個科學常識,雜交稻口感相比高品質水稻差。根本問題是:早期雜交稻主要追求產量而不是口感,是以溫飽為目標進行技術攻關。而不是還沒吃飽,就去攻克好吃的問題。
袁隆平一生都在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直到去世前,他依舊在致力於雜交水稻的開發。
晚年依舊在為中國糧食研究
海水稻實際上這是一種:耐鹽鹼水稻!由於某些區域中的土壤鹽鹼化非常嚴重。加上其他外部影響,一般的水稻和植物都難以種植。即使種植也無法獲得高產量,而袁隆平團隊的沙漠海水稻技術則成功解決這個難題。。
鹽水道
很多人不大理解海水稻的意義?
實際上,我們全國有2億畝鹽鹼地可以耕種的水稻。
如果海水稻能夠成功推廣,那麼國家將增加接近1億畝可以利用的土地,要知道我國耕地紅線也才18億。
有了這1億耕地,我國糧食保障將更上一層樓。
然而它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將鹽鹼地變為良田,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張國棟,接受採訪時就說過:種植3-5年海水稻後,土壤的含鹽量可以降到千分之三以下。鹽鹼地區也可以藉此恢復生物多樣性。
袁隆平豐收高興
10月16日,袁隆平科研團隊在山東浙江等三地完成海水稻產量評測,海水稻實測產量再創記錄達到623.5公斤,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這就是科學精神與科學致用的力量,也是袁隆平真正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我們能吃飽,能吃好,都是這些科學家無私的奉獻。
袁老走好!我們永遠記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