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父親”袁隆平!他最初的願望是:我想讓大家吃飽!
驚聞袁隆平去世的訊息,我心中無比悲痛!袁老把一生都獻給了水稻、奉獻給了人民,所以在我們心裡,他等同於“父親”,而要寫好“父親”的故事,是何其不容易!
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是最不太平的年代。為了生存,他從小與家人顛沛流離,經常穿梭在北平(北京)、江西、湖南、重慶等地。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對風土人情有了特殊的喜好。而真正讓他愛上農學的則是6歲那年,當時母親帶他到郊區一家果園遊玩,他第一次覺得農村果園如此美麗,他因驚歎“碩果累累”的美豔,便萌生了學農的想法。
高中畢業後,袁隆平如願考取了西南農學院,隨後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做老師。因為家庭“成分”(父親曾是國民政府鐵路局官員),他的住所被安置在偏遠的農村和小城,也許是天意吧,這剛好給了他一個“務農”的好時機。
1956年,國內掀起“科學發展規劃”,袁隆平逮住時機,帶著一幫學生科研小組做試驗,目標是研究出高產作物。當時蘇聯研究的“無性雜交”正在流行,袁隆平多次嘗試無性嫁接,均以失敗告終。
1960年,國內迎來大饑荒,袁隆平在路邊、田邊看見過餓死的屍體,這讓他心裡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我想讓大家吃飽。也就是這個願望,才迫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搞科研。在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後,袁隆平終於在稻田中發現了天然雜交水稻,僅一株。從此,他開始了長達0年的“雜交水稻研究”。
而他對水稻的重視,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喜愛。有一次,他辛苦培育出來的幼苗在夜間被人拔了,袁隆平害怕全部丟失,便將剩下的幼苗種子貼身綁著;還有一次,試驗田附近的縣城發生了地震,被驚醒的袁隆平先是跑出屋外,然後又衝回屋裡救出種在鐵桶裡的稻種,然後在餘震中搭塑膠棚守護那些稻種。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李必湖(袁隆平助理)在沼澤裡發現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袁隆平喜出望外,併為它起名“野敗”,而這個“野敗”就是雜交水稻的第一個母本。後來袁隆平研究出種植技術,第二年,試種的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20%
進入到80年代以後,雜交水稻被大量推廣,有近10億人口填飽了肚子;從此,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然而,袁隆平與水稻的“緣分”並未結束,他在解決大家的溫飽之後,繼續奮鬥在各大稻田裡,帶領團隊創造一次又一次新記錄,從標準畝產700公斤開始,增產到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在袁隆平90歲的時候,他的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1530.76公斤,這也是袁老90歲的生日願望。
2019年,袁隆平獲得“共和國國家勳章”,他健步走上在人民大會堂,領取了屬於自己的最高榮譽,引發現場激烈的掌聲。
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研究基地不小心摔了一跤,於4月7日進院治療。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摔”就未能再站起來。在此,我想叫袁老一聲“父親”,您為我們累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終於可以歇歇了。
袁老,請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