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簡單來說,有一部分是。

據《晉書》記載,公元318年,鮮卑慕容廆(wěi)襲遼東,時任東夷校尉、平州刺史的崔毖率族人逃到高句麗。

崔毖是曹魏名臣崔琰的曾孫,屬清河郡之望族。三國時期,正是因為崔琰被曹操徵用,才使得原本名望不及博陵崔氏的清河崔氏迅速崛起。

到了北魏,清河崔氏出了一個效忠鮮卑政權的崔浩,他在孝文帝指示下“齊整人倫,分明姓族”,也就是參照魏晉門第,根據本朝官爵高低區分姓氏高下。

鮮卑貴族八姓為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其漢化之前對應的鮮卑姓氏分別為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賀賴氏、獨孤氏、賀樓氏、忽忸於氏、紇奚氏、尉遲氏。

漢人之中,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四姓。鄭、王不及崔、盧,盧又不及崔,清河崔氏自此可稱北方第一盛門。

東魏時,清河崔氏的崔悛還對盧元明說:“天下盛門,唯我與爾,博崔(博陵崔氏)、趙李(趙郡李氏)何為者哉!”

崔毖是清河崔氏一脈根正苗紅的子孫,他率族人徙居高句麗,於斯繁衍生息,自然便是現在北韓、南韓境內許多崔姓人的祖先了。

魏晉南北朝高姓101

①源流:東漢的世家大族

兩漢時期通過察舉制和徵辟制選官,即以儒家道德為標準自下而上推舉,或自上而下徵召聘用。除此之外,還有允許俸祿兩千石以上的官員任用子弟為官的任子制。

任子制不必說了,察舉制和徵辟制也逐漸為官僚系統利用,成為發展本門勢力的工具。所謂舉孝廉,早有高官貴戚寫推薦信給地方官吏,使自己的門生親故得以入選,由此推行私恩,壯大門第,終成世家大族。

比如《後漢書》中記載道,河南尹田歆對外甥說:“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

他有六個孝廉的名額,其餘都被上頭指定了,只剩一個他可以自決,希望找到一位真才實學之士報效國家。

袁紹屬汝南袁氏,楊修出自弘農楊氏,荀彧出自潁川荀氏,此等皆是望族。

②發展:禪代之際的新出門戶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即便是盤根錯節的世家大族,到了朝代更迭之際,也難逃沉落凋零的命運。

首先是曹操在建安年間頒佈驚世駭俗的求才三令,徹底否定舊有的選官標準。

曹操的氣魄你們懂,他不僅以蕭何、曹參的出身為例,說明門第閥閱不足為憑,還將殺妻取信、母死不歸的吳起作為正面教材,向天下昭告我曹丞相要的是人才,儒家道德都是狗屁。

曹魏的政策,是對東漢末年吏治腐敗的一種糾正,也與其本身的階級屬性相關。曹操自己並非出身高門,沒有彼時那些世家大族自相標榜的德行素業,也鄙視他們競以奢靡相高的腐爛家風。

重刑名、扶持寒士並抑制豪強的曹氏當權,對以儒學自矜且田產大大滴多的世家大族來說,是一種打擊。於是有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司馬氏反撲成功。

然而時代終究變了。

從漢到魏,從魏到晉,劇烈的政治動盪使得各大世家的地位有了滄海桑田的遷轉。可以說,魏晉士族對東漢世家的承接,只是一種大體模式的延續,其具體成員多半已更新換代。

東漢世家大族靠徵辟、察舉等選官制度與廣收門生、講經傳道的文化手段坐大;魏晉士族則倚賴亂世經營與精明站隊得勢,在文化上由儒入玄,靠“清談”獲得社會聲譽。

舉例而言,田餘慶先生認為,在東晉一朝,高門之中有漢朝淵源的僅譙國桓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且琅琊王氏真正開始顯達不過是在曹魏年間,譙國桓氏之後桓溫則因政治原因甚至不敢自認祖宗。

至於盛極一時的潁川庾氏和陳郡謝氏(即“舊時王謝堂前燕”之“謝”),都是那個年代的“新出門戶”,受到舊族的鄙夷。只是隨著時間向後推移,到了南朝時,新門戶也成了舊門戶。

東晉朝廷倚重新出門戶,是因為在朝廷播遷過程中,被迫遷徙的世家大族被連根拔起,容易失落原有的經濟與社會地位。

南渡早的,或可搶佔先機;南渡晚的,則難免“婚宦失類”。所謂“婚宦失類”,指的是結了不門當戶對的婚,做了與門第不符的官。這在當時被視為一種恥辱。

如出自弘農楊氏的楊佺期,因渡江晚且“婚宦失類”而被看不起。原本弘農楊氏屬淵源久遠的舊姓大族,其歷史上的地位超越其他江左著姓。

與之相反的是,留守北方的高門大姓選擇建築塢堡,聚族而居,依違於風水輪流轉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並在鮮卑人的漢化政策中得利。之前提到的清河崔氏即是一例。

雖然崔浩得罪鮮卑貴族後被誅九族,范陽盧氏亦受到牽連,但“五姓”的影響力至唐朝不絕。“五姓”即趙郡李氏與隴西李氏、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因李、崔各有兩個郡望,又稱“七姓”。

④ 尾聲

貞觀年間編纂《氏族志》,初稿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太宗看了就火大,詔令重修。於是以皇族為第一,外戚次之,崔民幹第三。

以歷史大勢觀之,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主流是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和君權,在此大方向下,自然不允許士族固結權位、形成世代相襲以至威脅君權的政治集團。

所以唐朝“七姓”以魏晉南北朝時的“冢中枯骨”自重欺人,只能是一時的驕矜。若家族中無近代顯宦,終究會被後來居上的輕薄進士踩在腳下。這是皇權發展的需求,或者也可說,是一個社會層級流動、保持活力的需求。

“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李世民

放眼大歷史,哪有姓氏差勁到五千年寂寞無聞?人人都是英傑之後,這就是中國。

後記:

原本想發個公告把這號停了,不過發現就算再忙也要花時間休息,而看史書似乎是最好的減壓方式,所以決定還是要不定期地更一更。

感謝已關注的諸位。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鄭和船隊真的在非洲留下了後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