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清朝定鼎中原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中十分勤政,通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社會發展受到阻止的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康乾盛世進入鼎盛時期,使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達到其最高峰。雍正身上充滿了太多的傳奇色彩,尤其是從九龍奪嫡中勝出登上大寶,從古至今均是眾說紛紜。

這事還得從康熙的遺詔說起。康熙遺詔亦稱《康熙皇帝遺詔》,一式四份,分別藏於臺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康熙皇帝逝世後,遺詔頒佈天下,告示全國。

康熙對於遺詔和立儲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早在康熙五十六年 ( 1717)十一月二十一日,康熙在在乾清宮東暖閣召見諸皇子及滿漢重臣,公開宣讀了一份近三千字的親筆面諭,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遺詔的看法。

一是康熙能夠坦然面對生死,其遺詔絕對不會假他人之手。康熙在這份面諭中說道:“我已經老了,在皇帝的寶座上已經坐了很久,不知道將來後人對我的評價議論如何……自古以來,帝王對死十分的忌諱,我之前也看過很多帝王的遺詔,上面寫得並非是他們心中所想,大多是帝王瀕死昏迷之際,大臣們揣測皇帝的意思而寫成的。我卻絕不會這樣……”意思表達的很明確,我的事情必須我做主。

康熙劇照

二是康熙歷來十分謹慎,更加不會在遺詔問題上倉促行事。康熙在面諭中還說:“對於皇帝來說,一件事沒有謹慎處理好,禍害的是普天下的臣民;一時不謹慎,則會遺禍給千秋萬代……所以,自我親政以來,事無鉅細,即使是奏章旨意中有錯別字或者歧義,也必定改了之後再發出,萬萬不敢馬虎,這是我的性格使然。五十多年來,從來都是未雨綢繆的……”立儲是大清朝的頭等大事,對小事都能如此謹慎的康熙怎麼會在這個天大的問題上犯糊塗。所以,個人認為他的心裡肯定早就有了儲君人選的。

三是康熙向來防著小人,更加不會臨終託孤給隆科多。雍正繼位後,很多史料中都有康熙臨終託孤給隆科多的說法,連胤禛繼位的合法性最先也是通過隆科多之口說出來的。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康熙在面諭中曾說:“我從小讀書,就決心戒酒色、防小人……漢高祖將身後事交待給呂后,唐太宗將確定儲君的事交給長孫無忌定奪,我每看到這裡時,深以為恥。如果有小人在倉促之間行廢立之事便可以大權在握,擁戴一人便可以得到榮華富貴。我現在還活著,是斷然不肯讓這樣的小人出現的。”從中可以看出,康熙十分注意防範身邊的小人,而且他口中的這個“小人”應該是有所指的。大阿哥、八阿哥都在暗自培植自己勢力,但是胤禛也沒有閒著,這些康熙都是心知肚明的。康熙五十五年,胤禛曾經暗中預卜自己屬“萬字命”,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其門人向李光地遊說擁立四阿哥為太子。在這之後 ,每逢重大時刻 ,康熙都會將胤禛支出去,是不是刻意防著胤禛的意思?

“八人同面受諭”到底是不是真的?

史料記載,康熙在臨終當天的凌晨一點到三點之前緊急召見胤禛。從這個時間點來看,絕對是有極其重要的大事要交待,而且很可能是關於確定皇位繼承人的大事,否則不可能在大半夜的將胤禛從雍親王府叫到暢春園。

康熙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假定康熙真的是要將皇位傳給胤禛,以康熙的謹慎,必定會做出事出有變的防範。比如,完全有必要、也有充分時間通知有關重臣、親貴、職事到場正式記錄傳位遺囑的內容 ,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沒有做。從康熙凌晨一點到三點啟動交待後事的事情,直到當天晚上九點去世,近二十個小時的時間,沒有做出任何可以證明胤禛合法繼位的正式檔案。

“八人”中胤祥和隆科多都是胤禛的人,而且都是人精一般的人物。他們兩個怎麼不提醒康熙頒佈一份正式的傳位檔案呢? 難道他們不知道這個程式及傳位遺詔對胤禛的合法即位具有無比的重要性? 如果胤祥與隆科多當時為情所迫而脫不了身,朝廷中的專職人員在幹什麼?

同時,關於胤禛到暢春園後面的事情,雍正七年的史料才有記載:胤禛是在早上七點左右到達的暢春園,這時康熙已經將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七位皇子以及隆科多急召入宮。“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為什麼胤禛要在七年後才將當時的事情公佈?

暢春園的防衛問題為什麼發生了變化?

康熙晚年期間,比較信任十二阿哥胤祹。康熙五十七年胤禵為大將軍王西征時 ,任命胤祹為鑲白旗滿、蒙、漢三旗都統,三年後命胤禛去盛京祭陵 ,同行的人中就有胤祹,是不是去監視胤禛?

雍正劇照

在康熙去世前七天,康熙從南苑一回暢春園,就突然任命他為鑲黃旗滿州都統。鑲黃旗是皇帝的嫡系,這種安排等於將京城的兵權交給了胤祹。同時康熙取消了原定初十日胤禛 、隆科多、延信、吳爾佔等人同往暢春園向請安的安排,改為初九單獨召見胤禛,讓他初十去南郊祭天。 同時,康熙任命吳爾佔為鑲白旗滿州都統,負責南郊的警衛,是不是也是為了監視胤禛?

初十當天,胤禛只好按照計劃去南郊祭天,但是就在當天他先後三次派遣護衛、太監多人進駐暢春園,此後更是每天以“候請聖安”的名義派遣護衛。當時,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 ,一應奏章、不必啟奏”,請安的事是不是應該放一放?胤禛能夠向暢春園派遣護衛,多半是步軍統領隆科多暗中相助。個人猜測,很有可能是宮中傳出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緊急回京的訊息,讓胤禛、隆科多二人不得已不提前動手、鋌而走險。

胤禛“撫足大慟 ,親為聖祖更衣”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 ( 1722)十一月十三日晚 九時左右去世的。當時,胤禩等七名皇子、后妃和多名大臣都被胤禛和隆科多擋在了康熙的寢宮之外。

“上慟哭仆地 ,良久乃起 ,趨至御榻前 ,撫足大慟 ,親為聖祖更衣。遵用孝莊文皇后制賜御服。上皆敬於首。然後進御。”——《世宗實錄》

在康熙去世之後,胤禛為其更衣。從上面看胤禛當時的舉動,他是抱著康熙的腳大哭的。一般若是親屬離世之時,生者必定是看著逝者的容顏痛哭流涕表達悲痛之情,為什麼胤禛不看父親的遺容?是他不想看,還是不敢看?

雍正劇照

不想看是因為喪父之痛太深切,不想勾起回憶,這也可以理解。不敢看,推測有兩點原因,一是康熙的死相嚇人。這點在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撰寫的《京城十三年記》中有所記載,據說熙臨終前曾“痛苦號叫” ,我們可以理解為瀕死前的掙扎,身心上受到了極大的痛苦,很可能是死不瞑目之類的。二是心中有愧。在康熙死前,他和胤禛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既然康熙早就說會公佈儲君的人選,那麼肯定準備好了傳位遺詔。胤禛給康熙更衣,很可能就是去找這份遺詔。當然,如果遺詔上書寫的不是他的名字的話,做出過激行動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不敢面對康熙的遺容。

《康熙遺詔》到底是不是康熙的真實意思?

若是有真的遺詔的話,隆科多很可能已經知道了真實遺詔的內容,兩人商量之後做了相應的佈置和周密安排。最終,胤禛還是沒有能夠將遺詔拿出來,只能由隆科多搶“口述”康熙有“傳位遺囑”。

隆科多劇照

不是胤禛不想拿出來,而是因為上面的嗣皇帝根本就不是他。倉促之間,根本沒有更改遺詔的時間,至於坊間流傳的“十四子”改為 “於四子”或“第四子”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漢文也許可以技術處理,但是滿文書寫是做不到的。 現存的《康熙遺詔》中滿文版最關鍵的繼承人部分都是缺損的,個人推測很可能是等一切塵埃落地之後,再技術處理過的。遺詔是真的,繼承的名字也有,但是被“消失”了。

《康熙皇帝遺詔》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康熙遺詔》根本就是隆科多按照胤禛的意思起草的贗品。康熙是在十一日去世的,十六日才當眾宣讀遺詔。在這之前,眾皇子們是最想知道遺詔內容的,這關係著他們將來的命運。於是隆科多在胤禛的授意下起草了遺詔,待眾阿哥“恭閱”後 ,再“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康熙死後祕不發喪以及匆匆大殮是什麼原因?

康熙去世是十一月十三日晚七至九時,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屍體存放不會有任何的問題。按照慣例,胤禛需要與眾位皇子以及大臣們詳細商定大行皇帝的身後事。但是胤禛的做法顯然與禮制不合。他於康熙死後當天的深夜就將康熙的遺體偽裝後祕密運回乾清宮中,第二天晚上就舉行了大殮儀式,很有可能就是用大殮這件事將眾皇子和大臣們引入宮中加以控制。

以上都是站在一個陰謀家的角度,通過史料中的隻言片語推測做出的結論,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當事人才清楚。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頤和園:樂壽堂裡的“敗家石”,傳說清王朝衰敗從它入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