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出生于山西祁縣的一戶商賈人家,父母雙亡由兄嫂養大。原本醉心學問的他是準備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奈何兄長病故,只得棄文從商。
在他的經營下,喬家產業達到鼎峰。當國家陷入支離破碎的局面時,許多商人將產業轉移海外,可喬致庸卻反其道而行。
同治初年,他耗費重金擴建祖宅,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喬家大院,這座大院被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常言說:富不過三代,清官不到頭。如今的喬家大院早已沒有喬家人的身影,他們四散天涯,基本沒有了經商者,但喬家人的優良家訓依舊長存他們心間。
一代儒商喬致庸
嘉慶二十三年,喬致庸出生于山西祁縣的一戶商賈人家。
殷實的家境讓他無需勞心生計問題,在兄長的庇護下一心讀著聖賢書,期望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光耀門楣。然而兄長一朝病故,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仕途選擇經商。
文人出生的喬致庸對於經商原本並不通曉,但他為人勤勉好學,雖不能用腹中所學報效國家,卻可憑藉所掌握的儒學之術另闢一條頗具儒風的經商之路。
喬致庸經商從不以貪婪奸詐的態度做事,反而尤重誠通道義。在他執掌家務時期,喬家產業蒸蒸日上,成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戶。
喬致庸經商從不圖蠅頭小利,而是從大局出發賺取順應時代潮流的錢財。當時兵荒馬亂的年代,人們出門攜帶金銀是極其危險與不方便的,他從此中窺得商機創立了稱雄包頭的復字票號。
家業富足的喬致庸並未耽於揮霍,當國家需要時總是竭盡所能幫助。他曾全力支援朝廷收復新疆,在饑荒年間開倉放糧。對於子女的教育,他更是以嚴苛著稱。
為防子孫因富足而不思進取誤入歧途,他定下"六不"家規:一不準吸毒,二不準納妾,三不準虐僕,四不準賭博,五不準冶遊,六不準酗酒。
在喬致庸的以身作則以及嚴苛家規的約束下,喬家子弟基本未出現作奸犯科者。無論是經商還是做學問都是認真踏實的態度,生活上也延續著喬致庸定下的簡樸之風。
不過人生最難順遂,喬致庸曾先後娶過六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育有六個兒子,可惜這六個兒子都不符合喬致庸挑選當家人的標準。
但父親對孩子的疼愛依舊是不會減少半分,尤其是當一個人垂垂老矣的時候。
他對最小的六兒子尤為疼愛,只是孩子生來身體孱弱,最終病逝在喬致庸前頭。喬致庸備受打擊,自此身體每況愈下纏綿病榻,幼子離世兩年後,他也就隨之而去,享年89歲。
以儒學安身立命的喬致庸為子孫後代留下的不僅是豐厚的家產,更是一種經得起錘鍊的風骨。喬致庸故去後,喬家後人也在亂世中浮沉流散,但先祖喬致庸的人性光輝始終是他們前行的指路明燈。
育六子皆不順意
彼時喬家家業豐厚,門風嚴謹,按照常理推算,他一定是能夠選出合適的繼承人的。
不過事與願違,這六個孩子都不具備繼承喬家家業的能力。有流言說喬致庸八字過硬,親緣單薄,先後娶妻六人,生育六子卻難逃高處不勝寒的命數。
喬致庸在教育子女方面頗為用心,嚴苛繁瑣的家規讓他的兒孫絕不敢行不端之事。可不知是否因為喬致庸太過嚴厲,自己的六個孩子都未能自然成長,性格能力方面都各有欠缺。
喬致庸的長子喬景岱出生於道光十八年,他為人處世也算八面玲瓏,在喬家生意經營上也曾頗有貢獻。
只是他身為喬家長子,見識資質雖優厚卻難免驕縱,不太願意接受他人意見,做事也有些強勢。喬景岱一心想壟斷經營,自然對同行打壓嚴重,長此以往他與各同行的關係終降至冰點。
之後甚至被被人以"欺行霸市、結交官員"為由告上法庭。之後喬景岱就遠離了喬家產業的經營,關於他的死也是眾說紛紜,一說是被同行買兇殺害,另一說是喬致庸恐他折損喬家顏面將其囚禁至死。
喬致庸的次子喬景儀起初也是喬致庸的生意幫手,但他的脾氣過於暴躁,常衝動誤事。
和他大哥一樣忘記了和氣生財這個基本道理,到處樹敵,最終被人暗殺。長子與次子都曾被喬致庸給予過期望,不過最終都是潦倒收場。
喬致庸的第三個兒子終於不再像他的哥哥那般衝動激進,喬景儼為人方寬厚且處事十分小心謹慎。
可生意場上做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魄力與擔當的,他這般瞻前顧後自然難當大任。不過,他的謹慎與寬厚還是受到了父親的認可,在喬致庸年老後,家中內務完全交於他打理。
四子喬景侃性格最為內向,成年後也曾幫助過父親打理生意,但身體健康不佳,是喬致庸六個孩子裡最早離世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也曾讓喬致庸鬱鬱寡歡。
五子喬景偁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喜歡專研學文。喬致庸見他一心求學,也就打消了讓其經商的想法。
他對後代的教育非常重視,這一支基本脫離了經商之路,一心向學,後代中更是有留學海外攻讀博士的。
喬致庸晚年最疼愛的是自己的幼子,不過這孩子生來體質就很差,纏綿病榻無所事事時更是破了喬致庸定下的家訓,染上了毒癮。
原本按照喬致庸的性格,定是要嚴厲訓斥的,只是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身受疾病困擾,他終究軟了心腸。這個孩子不到三十歲就離開了人世,著實傷透了做父親的心。
喬致庸的六個孩子不是性格不適合經商,就是對經商毫無興趣,更有體質孱弱不堪勞作的,總而言之就是的確不適合擔當喬家當家人。
不過喬致庸本人壽數夠長,他終究是在自己的十一個孫兒裡挑出了合適的繼承人。
喬家中興可天命難違
喬致庸的長孫是喬藎臣,他是喬景岱的兒子,生於1863年。
按照喬家的家譜喬藎臣應該遵循"映"字輩,只是他父親喬景岱在包頭做胡麻油生意時得罪了蒙古王爺吃了官司,原是要被判死罪的,因喬家與朝廷的關係獲得了特赦,喬景岱僥倖活命,但不得再用本名從事商務活動。如此,他的兒子才沒有遵循家譜取名。
不過喬藎臣在生意上頗有天賦,早早地就幫自己的祖父打理家業,在喬致庸故去後,更是成了"在中堂"的掌門。
他將產業擴張到了北京,成了當年北京城著名的商人洋買辦,成了北京百代唱片公司以及三槍腳踏車的代理人,後成為北京前門屈臣氏西藥房經理,在前門多家商號投入了股份。
在他的手上,喬家的產業開始走出山西向當時的北京、天津以及上海等大都市進發,也為喬家後人在兵荒馬亂裡四散天涯埋下了伏筆。
1926年3月20日,喬藎臣離世並將"在中堂"掌門交給他的堂弟喬映霞。
喬映霞字錦堂,乳名成義,生於1875年,是喬致庸次子喬景儀的兒子。他與其祖父頗為相似,深得祖父賞識。
在他的手上喬家迸發了最後的輝煌,只是後來時局太過動亂,任其再是長袖善舞都沒能恢復喬家輝煌。
喬映霞本人是十分推崇西方思潮與變法的,他加入同盟會在家鄉祁縣積極推行變法。執掌家業後更是大力整頓票號讓喬家生意再上了個臺階。
喬映霞深受祖父薰陶,目標遠大不甘落後,又和父親一樣極其逞強好勝。這樣不服輸的個性讓其給喬家注入了強大活力,也在亂世的無可奈何裡受到反噬。
戰火紛飛裡,喬家的票號生意也日趨凋零。喬映霞依舊恪守祖訓以誠信待客,在票面一直貶值情況下自負虧損。任憑家大業大也經不住這樣的折損,喬家產業只得凋零。
喬映霞的婚姻也多受挫,先是痛失髮妻,之後再娶的妻子也因年齡差距過大逐漸情薄,為此他曾跳樓自殺,致使留下終生跛腿的殘疾。1921年起他的精神狀況也不好,只得在天津、北京、祁縣三處往返休養。
接下來的30年間,軍閥混戰,日寇入侵,哪一方勢力都想打喬家大院的秋風,任是喬家家產豐厚也經不起如此消耗。
喬映霞雖然長袖善舞,但是面對如此歷史浩劫終究是難以闖過。即便是抗戰勝利後,局勢開始穩妥,喬家也再沒了重振的氣勢與決心。
1950年,公私合營的大潮開啟,喬家後人徹底放棄了復興家業的想法。此時喬映霞病重,只得讓自己的兒子喬鐵民處理產業。
喬家在包頭的油房、面鋪都以廉價讓給職工承包,大部分房產也是低價出售給國家。對於不離不棄的各號執事掌櫃都贈送了房產,全了一場主僕情誼。
喬家的資產剩餘的變現部分按照各房的佔股比例分配,自此喬家與百年"復字號"再無關係。處理完這些,喬家最後的當家人喬映霞也於幾年後病逝於北京,終年81歲。
自此,喬家人開始淡出大眾視野。
四散天涯各有建樹
直到喬家第七代的喬燕和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裡時,人們才發覺原來喬家後人從未斷絕過,更沒有丟失過自己先祖的信仰與堅持。喬燕和是喬映霞的孫女,父親是喬鐵民。
據喬燕和回憶,自己這一支從父輩開始就脫離經商之路了。喬鐵民年輕時在天津就讀於南開中學、工商學院附中等學校。雖然父親也曾擔任過大德通銀號的董事長。
但隨著喬家生意的沒落,最終選擇了專心學術。之後的他更是前往北京輔仁大學攻讀經濟學專業。
雖然喬燕和的父輩基本選擇了用心專研學術,但是心中也都存了一份重振喬家家業的心思,只不過生不逢時,局勢的動亂完全脫離他們的掌控,在一番權衡利弊後,他們紛紛走上研討學術或者其他的工薪崗位。
喬燕和是喬家第七代中比較出名的人物,她年少時就察覺自己在功課上難出成績,對於舞臺表演卻充滿興趣。
對於她選擇成為戲子的事情,喬家長輩們原本都是堅決反對的態度,畢竟在他們看來這太過有失身份。不過喬燕和的父親十分開明,最終支援了女兒的選擇。
喬燕和最終踏上了自己心愛的舞臺,多年後她成為了家族電視劇《喬家大院》的總顧問。
喬致庸的玄孫一代,20個子女中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和12個大學生。他們身處不同的領域,依舊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自喬映霞帶著家人離開祁縣後,喬家後人多在天津、北京以及上海謀生。待到如今,更是有不少子孫走出國門在他國繼續學業以及家族的綿延。
雖然他們中經商者寥寥無幾,但是喬家嚴苛的門風與家訓被他們流傳了下來。
在喬燕和的回憶裡,喬家的子孫裡沒有作奸犯科者,全部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雖然歲月磋磨裡,他們四散天涯,但是若有家族相關的事情,每家都會派代表前來相聚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