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到清朝,中國經歷了大約20個朝代,2000年的歷史。表面看起來,中國的朝代多且雜亂,難以記憶,其中前後相傳的脈絡也十分複雜。不過,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秦漢以來的王朝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王朝傳承就非常具有連貫性。
第一個階段:漢家王朝(前221—489)
第一個階段是從秦朝到南朝(前221年—489年),大約710年。這個階段的王朝,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漢家王朝”。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華夏、東夷、北狄、西戎、荊楚、巴蜀、吳越等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融合,到了戰國末期,已經形成了民族共同體,統稱“華夏”“諸夏”。秦朝的統一,就是在這樣的共同體基礎上完成的。
不過秦朝很快就滅亡了,隨後是更加穩定的漢朝。漢朝是在內部推翻秦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是對秦朝的傳承。在制度上,出現了“漢承秦制”,但是傳承並非一成不變。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在漢朝發展成為了內外朝;郡縣制逐漸演變為了州郡縣三級制。
在思想上,秦漢所遵從的思想都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延續。秦朝獨尊法家,對其他學派採取毀滅性的政策。漢朝時期,對思想採取了寬鬆的政策,因此百家思想能夠相互融合,產生了新儒學,併成為了正統思想。
漢朝滅亡後,三國分裂。後來西晉又統一了三國,可惜時間不長。西晉滅亡後,衣冠南渡,東晉建立,傳承秦漢以來的大統。東晉滅亡後,南朝先後出現。
從189年東漢崩潰到589年南陳滅亡,這個時代一共經歷了400年。這400年中,秦漢開創的體制不斷走向了僵化,而“漢家王朝”也不斷衰落。僵化的表現有:一,豪強地主逐漸發展成為了門閥士族,他們壟斷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部門,使得社會階層固化。門閥士族擁有大量的莊園土地,而大量的平民則淪為奴婢、部曲。二,漢家王朝不斷偏安,逐漸失去了尚武的精神,變得柔弱無力,到了南朝基本只會舞文弄墨,到南陳走向絕境。
第二階段,胡漢融合(439年——1276年)
因此,這個時期,中國需要新鮮的血液流入。兩晉之交,鮮卑、匈奴等遊牧民族大量湧入了中原。在西晉統治十分腐朽之際,這些遊牧民族率先發動了起義,製造了“永嘉之亂”,推翻了西晉。此後,遊牧民族在長江以北建立了大約20個政權,並稱“十六國”。“十六國”正如春秋戰國一樣,是另外一個時代的開啟。
439年,十六國之中的北魏統一了北方,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後來北魏又分裂為了東西兩部分,最終發展成為了北周、北齊的對峙。從十六國到北朝,中國北方的主要脈絡就是民族大融合,可以說是胡漢融合。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有兩件事。一是孝文帝的全面漢化改革,讓進入中原的鮮卑族和其他民族都融入了漢族之中。二是宇文泰組建“關隴集團”,讓六鎮鮮卑和關隴漢族融合起來。後來的隋唐建立者都屬於“關隴集團”。
581年,楊堅從北周末代皇帝手中得到了江山,他繼承了宇文邕的事業,消滅了南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618年,唐朝又取代了隋朝的統治。隋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而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是隋唐能夠保持長期繁榮強盛的重要原因。
經過十六國—北朝—隋唐幾百年的大融合,中國人的思想、生活、制度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思想上,過去的思想主要是諸子百家思想,而現在,遊牧民族帶來了佛教。佛教對中國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包括藝術、繪畫。到了隋朝,人們開始提出“三教合一”。在生活和文化上,胡床、胡服、胡樂、胡舞大量傳入內地,推動了文化的新發展。在制度上,北朝開創的府兵制、均田制影響了幾百年。此後,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相繼登場,他們推動了中國古代的制度走向了成熟,同時,士族門閥的勢力也開始衰落下去,這是一個生機蓬勃的時代。
不過,到了唐朝後期,這個體系開始走向了衰落。安史之亂後,唐朝不斷變革,企圖挽救自己,出現了一些新的經濟現象和制度。北宋,就是這些變革的集大成者。在北宋,過去還是被視為胡文化的東西,現在已經被完全視為漢族的了,這裡的漢族就是胡漢融合的漢族。例如,三教合一,進一步演變為了理學,佛教的教義被大量吸收到了儒學,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宋朝文學的代表——詞,竟然是從番樂發展而來的。
三,第三階段:二元一體(916年—1912年)
宋朝,是胡漢融合的巔峰,也是其終結。此後,中國又開始進入了第三個階段,華夷一體。這個時期,是從遼國建立(916年)到清朝滅亡(1912年)。一共大約1000年。這個時期的總趨勢是:漢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體——中華民族,大家都出現了“中國”的認同。之前的融合是被動的,現在是主動的.
遼國內部分為遊牧地區和農耕地區兩部分,為了便於管理,遼國推行了南北院制度,以胡治胡,以漢治漢,相當於一國兩制。該制度影響深遠,從此,中國開始進入了二元一體的帝國時代。二元是遊牧、農耕並存,一體是同屬於一個國家、王朝。遊牧和農耕民族開始從過去的對抗,走向了和平。但是和平並非是一帆風順的,必須是統一在一個國家才能夠實現和平。
此後,金國繼承了遼國的體制,並且更進一步。在遼國,燕京只是南京,是管理漢族的大本營。到了金國,燕京已經成為了“天下之中”,被定為了首都。的確,北京地處於遊牧、農耕過渡地帶,其西北為蒙古,東北是女真,南方是漢族,定都於此,可以俯瞰天下。蒙古滅金後,再次定都北京。
蒙古帝國的分裂,可以看出其“中國”認同的影響。蒙古帝國的東道部分,大量使用漢、契丹的大臣,模仿宋金政治,建立了王朝,也就是元朝。而蒙古帝國的西部各汗國沒有中國認同,最終選擇和元朝分道揚鑣。當然,由於蒙古的民族政策相對保守、其統治秩序也相對混亂,他在中原統治100年就退回了大漠。但是元朝開創的行省制度卻影響到了現在。
遼金元,金國幾百年的發展,中國的民族,逐漸由胡漢兩大角色演變為了五族體系。東北的女真,長城之南的漢,塞北的蒙古,西北的伊斯蘭各族,青藏高原的藏,就是後來中國五族的基礎。元朝時期,五大族群已經基本形成。
明朝,是打著“復興大宋”“驅除胡虜、恢復中國”的口號上建立的。然而,時代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明朝想要恢復過去那種純漢族王朝,那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也不得不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畢竟明朝的正統也是從元朝這裡獲得的,明朝的制度是對元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
明朝的“華夷之辯”思想非常嚴重,它拋棄遼金元的二元體制,使得自己無法有效地管理周邊遊牧地區。在明朝初期,東北的女真、西北的蒙古王公、青藏的高僧都表示願意歸順明朝,這是因為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大統。然而,由於明朝繼續採取漢唐那一套“以夷制夷”的管理方式,例如羈縻、冊封、挑撥內戰等,最終讓這些地區很快就拋開了明朝。才幾十年的時間,明朝就成為了一個龜縮於長城之南的“漢家王朝”了。
清朝的崛起,改變了這個趨勢。清朝在統一內地後,又將外蒙古、青藏高原、西域納入了版圖,並且採取“因俗而治”的方式進行治理。在主要的政治制度上,清朝是延續了明朝的制度。但是在民族政策上,清朝是跳過了明朝,直接在元朝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到了清朝末期,由於西方國家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不斷嚴重,由此而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清朝末期的“中華民族”概念包括漢、滿、蒙、回、藏五大族,“五族共和”“五族大同”等思想就是在這個時候湧現。而民國的大統,也是繼承了清朝,民國的民族思想,就是“五族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