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禮壯烈犧牲,距今已整整50年了。
提起雷學禮及其英雄壯舉,邳州人知之甚少,但在邳州說到王傑可謂家喻戶曉,要說雷學禮是邳州這塊英雄輩出的熱土上培育出的王傑式的英雄,可謂名副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雷學禮(1949.7~197.3)邳州市岔河鎮楚墩村人。1968年應徵入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3月29日在國防工程施工中,為掩護戰友挺身而出,奮力頂住意外脫鉤沿近40度斜坡飛馳而下的礦車而壯烈犧牲。
1970年6月17日,中國共產黨濟南部隊委員會作出“關於向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胡福祥四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1970年6月20日,濟南部隊為雷學禮等四同志舉行慶功大會,通令給四同志分別記一等功。
1970年6月22日,《福斯日報》發表社論“一往無前——向雷學禮等四位英雄戰士學習”,並發表長篇通訊“前仆後繼 氣壯山河——記濟南部隊某部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胡福祥四同志英雄事蹟”。
1970年6月24日、6月30日,《福斯日報》開闢“向英雄戰士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胡福祥學習”專欄。分別介紹了英雄們刻苦學習毛主席著作的故事及平時所寫下的閃光日記。
1970年7月5日,邳縣革委會向全縣下發了“關於開展向雷學禮等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雷學禮等四名英雄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和革命者學習的榜樣。雷學禮同志為我們偉大時代譜寫的壯麗樂章是我縣人民的光榮,雷學禮同志永遠活在我縣人民心中”。通知要求:“各級領導要加強學習的組織領導,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宣傳工具廣泛進行宣傳”。
1970年10月28日,《解放軍報》刊載長篇通訊,以“紅心永向毛主席 前仆後繼永向前”為題,整版介紹雷學禮等四同志的英雄事蹟。
王傑式的英雄雷學禮烈士
紀念戰友、一等功臣雷學禮烈士犧牲50週年
2020年3月29日,是共產黨員、一等功臣雷學禮烈士犧牲50週年紀念日。該日上午,烈士骨灰從岔河鎮楚墩村遷葬碾莊烈士陵園。我和戰友們一起聚集在烈士墓前,懷著崇敬的心情,沉痛悼念我們黨的好黨員,人民軍隊的好戰士,邳州人民的好兒子,我們的好戰友雷學禮烈士。
雷學禮烈士是我市岔河鎮楚墩村人,生於1949年7月,1968年3月,他和眾多的戰友一起入伍來到解放軍駐山東煙臺某部。1970年初,我調到雷學禮所在連任三排長,接著部隊換防到青島市嶗山海域某海島,配屬海軍從事國防工程施工。
我和雷學禮所在的三營機炮連共有三個排,其任務是打通一條從山頂向下近38度坡,高4米、寬4米、深達152米的坑道。由於作業面狹窄,每班只能容納10多人作業。連首長決定並經上級同意,實行“四班制”,三個排組成一、二、三作業隊,從一二排各抽一個班,從馭手班抽一部分戰士,組成第4作業隊,雷學禮被抽到第四作業隊。
3月29日這天,坑道已掘進56米。下午3時許,當捲揚機牽引的礦車卸掉石塊返回坑道口時,由於意外原因,掛鉤突然脫落,礦車失去牽引,順著鐵軌直衝作業面。最先發現飛速衝來礦車的是河南籍戰士孫學林同志,他大喊一聲“快閃開!”第一個迎頭撲向了礦車。隨著喊聲,雷學禮第二個迎頭撲了上去,緊接著山東籍戰士毛瑞祥、河南籍戰士胡書祥也都撲了上去。礦車從四位戰士的身軀上碾過,距作業面前兩米處脫軌停住,6位幹部戰士的生命保住了,倒在血泊中的雷學禮、孫學林當場犧牲,毛瑞祥、胡書祥負重傷被送到了醫院。
這天中午12點交班時,雷學禮對我說;“排長,你的鞋子昨晚已給補好,放在你的床底下了。”我忙說:“謝謝!”誰知這一聲“謝謝”競是永別。交班後,我帶領部隊返回營房,大家和往常一樣,忙著換衣、洗澡、吃飯,午休後進行軍事訓練。
下午3時許,通訊員從山上急忙跑來報告:“三排長,山上出事死人了,連長叫你跑步上山!”我聽後隨即對三位班長說:“各班繼續訓練,誰也不許上山!”說著便向山上跑去。營房距坑道約3華里。我是事發後,第一個從營房跑進坑道的,眼前的情景令我難以相信:脫軌後斜歪的礦車前,不規則地躺著四個戰士,鐵軌和石頭上濺了不少血跡,其他戰士站在鐵軌兩邊。
這時連裡其他幹部和營長朱志學到了。營長進坑道看了現場後說“扈排長,你排無人傷亡,你快回去,幹部不能都在這裡!我答聲“是”,轉身跑出了坑道。
事發後的第二天上午,連長讓我和他去工地看看,到了現場,他讓我推來一輛礦車,然後將礦車推到坑道口順著鐵軌放了下去,只聽“嗖”地一聲,接著傳來“轟”地一聲悶響。我倆隨即下到坑道里邊,只見礦車撞擊作業面後,被反彈至兩米處歪倒了,連長說:“你看,那天要不是小雷他們飛身頂礦車致使其脫軌停下,還不知要傷亡多少人!”
事發3天后,《青島日報》《煙臺日報》、《前衛報》、《福斯日報》、《人民海軍報》、《解放軍報》、《人民日報》、新華社和省、市廣播電臺等媒體的記者紛紛前來連隊採訪。
雷學禮同志的英雄行為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他入伍後,自覺堅持看書學習,聯絡實際,不斷改造思想的結果。當時部隊施工任務繁重,全連幹部戰士基本沒有星期天、節假日。每天除了施工,就是政治學習和軍事訓練,大家都抱定一個決心:“早日修好東大門”,“要時刻準備打仗”。雷學禮同志除了每天和大家一樣施工、學習、訓練外,還要和馭手班的同志一起負責對10多匹騾馬的調教、飼養,空餘時間見縫插針,自覺抓緊時間看書學習,寫心得筆記。我夜裡查崗時多次發現,10點多鐘了,他還一個人躲在昏暗的路燈下全神貫注地看書,我說:“小雷,你還不休息?”他總是講:“排長,你知道,我的文化不高,不學習怎麼辦啊!”有時講了他不聽,只好命令他回去休息。可是第二天早上,全連第一個起床打掃環境衛生的還是他。
1969年6月的一天中午,戰友們正在睡午覺,唯獨雷學禮在院子裡整理馬匹套具。突然大街上傳來“救火啊”急促喊聲,他抬頭一看,北方濃煙滾滾,他連忙進屋喊了聲“北邊失火了,快起來救火!”,邊喊邊順手提起飲馬水桶向火場跑去,著火點離部隊彈藥庫不遠,他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第三道房樑,接過下面遞上的水桶,用力將水一桶一桶潑向著火點,戰友們著急地喊“小雷,那裡危險快下來!”他好象沒聽見,仍一個勁地在接水、潑水。幾分鐘後只聽“咔嚓”一聲,腳下燒過的木樑斷了,他從3米高的斷樑處重重地摔了下來。幸運的是身體無大礙,只是劃破了點皮肉。他不顧傷痛,爬起來又和戰友們一起救火。
一次,連隊修一條排水溝,由於工具不夠用,他就用雙手從爛泥裡扒石塊,別人怎麼也勸不住。一個上午下來,雙手劃出了多道血口子,他的班長只好硬把他拉出水溝,帶去找衛生員包紮。
部隊施工每天跟石頭打交道,鞋子壞得快,全連幹部戰士不論誰的鞋子壞了,只要說一聲,他總是以最短的時間,精心修補好送到床前……
在整理烈士遺物時,副連長馬振龍翻開了雷學禮的日記,當看到“困難面前,敢挑重擔;危險時刻,臨危不懼;生死關頭,勇往直前。”的豪言壯語時,當即找到連指導員王學勝說:“雷學禮同志的豪言壯語,集中體現了我黨我軍的宗旨,他用自己的生命實踐了個人的諾言,我建議,要儘快地把他的事蹟整理上報。”
當天晚上,連裡召開支委會,會上決定,全連立即開展向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胡書祥四位同志學習活動。緊接著,營、團、師、軍、濟南軍區和北海艦隊黨委,相繼發出了開展向雷學禮等4位英雄學習活動的決定。青島、煙臺、嶗山等市、縣革委會,也紛紛做出決定,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立即開展向捨己救人的雷學禮等四位英雄學習。
特別令人感動的是,當雷學禮的母親被接到部隊後,面對眾多的採訪記者和全連幹部戰士,老人家強忍悲痛地說:“學禮這孩子犧牲了,我並不難過,我難過的是他還年輕,為革命、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指導員王學勝激動地眼含淚水,雙膝跪在地上,膝行兩步至雷媽媽跟前,雙手握住雷媽媽的手說“娘,我們都是您的兒子,我們一定要接過學禮沒幹完的事,繼續把它幹好。”
為了表彰雷學禮等四位英雄捨己救人的英雄事蹟,原陸軍第26軍黨委決定,分別授予雷學禮等四位英雄為“一等功臣”的光榮稱號。
6月22日,陸軍第26軍和北海艦隊,在工地召開慶功大會,邳縣革命委員會委託朱廣生(後任邳縣副縣長)等三位同志參加了大會。7月上旬,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總參副總參謀長的海軍領導和26軍首長,專門來到工地,親切接見了我連全體幹部戰士。
自此,一個學習雷學禮等四位英雄的活動在全軍,特別是濟南軍區和北海艦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雷學禮烈士是中國自1954年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邳州籍唯一被《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省報、大軍區報和邳縣,號召全軍和全縣人民向其學習的一等功臣。他是王傑式的英雄,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親愛的雷學禮同志安息吧!
作者簡介:扈振平1968年3月入伍。1970年初,調到雷學禮所在連任排長。1979年10月從連政治指導員任上轉業,先後任鐵富鄉黨委書記,邳州市(縣)勞動局局長、衛生局局長等職。2006年5月退休。
謹以此文獻給我最親密的戰友雷學禮、孫學林同志
甘灑熱血染紅旗——紀念雷學禮、孫學林烈士犧牲50週年
困難面前,敢挑重擔;
危險時刻,臨危不懼;
生死關頭,勇於犧牲。
(1969年8月20日)
身在戰地築海防,胸懷祖國安和危。
為了埋葬帝修反,甘灑熱血染紅旗!
(1970年3月5日)
——摘自雷學禮烈士豪言壯語
2019年12月的一天,我接到在部隊時的團政治處老主任聶新忠和我連老排長扈振平從江蘇省邳州市打來的電話告知,邳州市退伍的戰友們已通過正規的渠道,請示並通過邳州市民政部門批准,計劃在我們親愛的戰友雷學禮烈士犧牲五十週年之際,將其墓從岔河鎮楚墩村遷至碾莊烈士陵園,問我屆時能否參加遷墓儀式。聽到這個訊息,我非常感動,當即表示一定參加。我想,將雷學禮烈士墓遷至萬人敬仰的碾莊烈士陵園,決不是一次平凡的遷墓活動,標示著邳州市委、市政府和邳州人民對英雄人物、犧牲烈士的重視和關愛。
50年前的3月29日,是我親密的戰友雷學禮、孫學林在危急關頭為保護戰友的生命光榮獻身的日子,是他們以自己的英雄壯舉踐行豪邁誓言的日子。50年來,兩位戰友的音容笑貌,關鍵時刻的英勇形象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每年3月29日,我都要面對他們的遺像,默哀……鞠躬……寄託深沉的哀思。
1970年2月,我團奉命到青島市嶗山縣附近海域,協同北海艦隊在某海島上進行國防施工。工程初期階段,我連負責完成通氣孔的掘進任務。通氣孔工程位於海島東南方向的半山腰上,從坑道口到主隧道,要開掘出一條高4米、寬4米、縱深152米、上下呈38度斜坡的支隧道。上級要求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任務。
為保證國防施工、政治教育、軍事訓練等各項任務的有序推進,連隊首長統籌安排並報上級批准,全連以排為序成立了3個作業隊,同時從人員較多的1排和2排中分別抽出一班、四班和馭手班的部分同志組成了第四作業隊,四個作業隊輪換作業。第四作業隊共有14人組成,雷學禮在馭手班,孫學林在四班,我在一班,我們同為第四作業隊的成員。作業隊成員分工明確,我和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等6人主要負責坑道內的扒渣裝車、裝藥點炮和坑道排險工作。
我們在陰暗潮溼的隧道里,頭戴安全帽,腳穿水鞋,身著舊式冬裝(即工作服),按照各自分工,有條不紊地工作著!
3月29日下午,對坑道排險排煙後,戰友們進入各自崗位。掘進的戰友手抱風鑽,全神貫注地用力鑿巖;裝運的戰友把裝滿石碴的礦車用捲揚機從坑道內送上去,又把空車從上面放下來;碎石的戰友手掄大錘,使勁敲擊著巨大的石塊…,大家互相配合,一切都顯得那麼緊張而協調。3時許,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正從上向下放行的礦車,掛鉤脫落失去了控制,沿著鋼軌斜坡直衝下來!坑口上兩名開卷揚機的戰友著急得用雙手拍打著大腿,大聲呼喊著。他們的聲音被坑道內轟鳴的風鑽聲淹沒了,坑道內正在作業的10名戰友大都沒發現危險的來臨,特別是4位抱著風鑽鑿巖的戰友,正面向巖壁,盯在作業面上,對突發的險情沒有絲毫察覺,生命正受到嚴重威脅。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面向坑口等待裝車的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和我幾乎同時發現了險情。沒有一絲猶豫,一瞬間,孫學林就高喊著:“快閃開!”一個箭步衝向了礦車。緊接著,雷學禮一把推開了身旁的戰友陳敏章也衝了上去,他們用自己的身體全力阻擋著礦車。然而,當他們一接觸礦車,就被千斤礦車巨大的慣性衝倒了,車速即刻有了減緩。緊隨他們之後,毛瑞祥從右側,我從左側也先後撲向了礦車。礦車前沿將我撞倒,車輪軋過我左腿,在距作業面僅2米遠的地方側翻而停。6名戰友脫離了危險,身體和生命得到了安全。
從昏迷中醒來,看著倒在血泊中的雷學禮、孫學林和毛瑞祥,我忍受著劇疼,呼喊著戰友們的名字,想知道他們的身體和生命處於何種狀態,但他們誰也沒有回答我。驟然發生的險情,震驚了坑道內正在作業的戰友們,大家立即停止了作業,對我們進行緊急搶救。半個小時後,救護車越過臨時修築的陸海長堤,把我們送進了一四一野戰醫院。我們四人被安排在不同的病室。我咬牙忍過了劇疼的一夜,第二天早上從醫生口中得知,雷學林、孫學林兩位戰友已光榮犧牲;毛瑞祥嚴重腦震盪,需轉海軍醫院治療;我左腿脛骨、腓骨骨折、左肩韌帶撕斷、左鎖骨骨折。得知雷學禮和孫學林兩位戰友犧牲的訊息,我心情非常不平靜,悲傷、惋惜、敬佩、慰籍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悲傷的是,我失去了兩位好戰友,再也不能同他們促膝談心、互幫互學了;慰籍的是,我同他們一起,在危險關頭保護了6名戰友的生命安全。對犧牲的兩位戰友而言,我是幸運的,我還活著,還能承接他們的意願,為祖國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
我於1969年3月從河南省新野縣參軍入伍,成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77師230團3營機炮連的一名戰士,分配在一排一班。認識雷學禮同志,那還是剛到連隊的第五天。當時,我團奉命從山東省招遠縣移防到淄博地區,接手進行新的國防施工任務。在移防拉練路上,我看到馭手班趕大車的那位同志揚鞭催馬,精神抖擻,有車不坐,一路上趕著車跟著軍馬一起行走。我有些不理解,趁中途休息,走到他跟前,問他:“老兵同志,你怎麼趕著車不坐車呢?”沒料到,他的回答令我至今難忘。他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要時刻準備打仗,咱就要從平常養成吃苦的精神,平常多吃點苦,戰時才能少流血,現在正是我們練就鐵腳板的好時機呀!”在感動中,我就編了首快板詩對他讚揚。我知道他叫雷學禮,是1968年3月從江蘇省邳縣入伍的,時年20歲,看上去他有1.75米的個頭,紅光滿面,好象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熟識以後,我們便有了更多的接觸。在和雷學禮相處一年多的時間中,雖然我們年齡相差只一歲,但他總以老大哥的身份關心著我,關愛著他人,一言一行總在感動著我。1969年7月的一天,我在施工中一隻鞋子被石頭劃破了,傍睌從山上下班走到馭手班門口,正好被從炊事班提開水回來的雷學禮看到了。他拉著我的手進到馭手班宿舍,沒多說話,搬個馬紮讓我坐下,又從他的揹包中取出針線包,脫下我的鞋子,剪了塊厚薄均勻的備用皮子,一針一線快速幫我補好了鞋子。雷學禮思想進步,謙虛好學,對毛主席、黨和人民無限忠誠。他刻苦認真地學習毛主席著作,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他說:“學不學毛主席著作是革命立場問題,革命方向問題,革命意志問題。吃飯好一點差一點咱不講究,少休息點也無事,但不學毛主席著作不行。”他每天都抽時間一句一段地學習“老三篇”,認真地記筆記,寫體會,對理解不透的內容,常常向他人請教。1970年2月,由於施工任務的需要,馭手班的人員分別到各自配屬班住宿,我和雷學禮正好舖挨舖住在一起。一天夜裡11點了,他還趴在床上點著煤油燈學習毛主席《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忽然,他扭過頭來,望著還沒熟睡的我,聲音不大卻很激動地說:“小胡,白求恩大夫太偉大了,咱們也要做個五種人,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的熱忱!"雷學禮就是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中思想不斷得到了提高和昇華。雷學禮具有堅定的革命意志,是個不怕累,不怕苦的硬漢子。他曾在1969年春天忍受軍馬蹄踢嘴咬的疼痛,馴服了連隊一匹青毛烈馬,學會了給全連的軍馬釘馬掌;曾在1969年6月連隊駐地劉瓦村一戶社員的房屋失火的危急時刻,第一個衝向火場,在受傷的情況下,堅持撲滅大火,避免了連隊彈藥庫受熱引爆的危險;曾在1969年8月在為連隊趕車購糧的途中,奮不顧身制服了在崎嶇山路上受到驚嚇的軍馬,保護了5名社員的生命安全;曾在1969年的國慶節期間,帶病參加施工會戰…。1969年,雷學禮同志被評為五好戰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雷學禮同志短暫的一生中,九次在生死關頭經受了考驗,他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了一生,貢獻了一生,踐行了“甘灑熱血染紅旗”的豪邁誓言。
孫學林同志是河南省浚縣人,1969年12月參軍,是我連2排4班的戰士,犧牲時22歲。在我同孫學林同志共同生活和工作的三個多月中,逐步對他有了較深的了解,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感情。孫學林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就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熱愛組國,熱愛英雄人物。他以雷鋒、王傑、歐陽海、麥賢德等英雄人物為榜樣,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經常做好事,常常贏得群眾的讚揚。孫學林對自己嚴格要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管什麼時候,他總是那麼朝氣蓬勃,幹勁十足。每天早上,他總是起得最早,打掃衛生,給全班同志打來洗臉水;一有空閒時間,他都會去炊事班幫廚;站崗時,為了磨練意志,無論風雪多大,他從來不進崗樓;每次訓練中,他搶先把重機槍最重的槍架扛在肩上;野營行軍中,他怕雨水浸蝕武器,把自己的床單裹在槍體上;訓練歸來,也總是不顧疲勞,搶先擦拭武器。在工程施工中,他患了感冒,嗓子都燒得說不出話來,班長几次讓他休息,他卻一直不離現場帶病堅持作業。孫學林短暫的一生,是努力踐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一生,他不愧是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部隊黨委根據他生前的志願,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雷學禮、孫學林同志犧牲後,黨和人民給了我們很高的榮譽。濟南軍區黨委、海軍黨委分別作出了向我們四位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26軍黨委給我們四人分別榮記一等功;《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前衛報》、《福斯日報》等軍內外報刋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連續報道宣傳了我們的事蹟。部隊授予雷學禮、孫學林革命烈士稱號,我被評為濟南軍區五好戰士標兵,曾代表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三位同志向軍內外官兵和人民群眾作事蹟報告。
親愛的雷學禮、孫學林戰友,需要告慰您的是:五十年來,我銘記您的意願,繼承和發揚您的精神,無論在部隊或轉業到地方工作,始終以您為榜樣,把榮譽作為前進的動力,認真學習,堅定信念,牢記宗旨,廉潔自律,不怕困難,頑強拼搏,謙虛謹慎,誠實奉獻。我於1982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先後在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的檢察、組織、宣傳、黨校、政法、街道辦事處、統計等部門單位工作。受到區、市、省和國家的表彰獎勵近160項次。退休後,繼續在社群無償地開展著黨的基層支部建設工作。今年春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帶領支部黨員志願者,天天在小區門口執崗,對出入人員和車輛測溫、登記、檢查,做好防控宣傳,藥物消殺,並組織黨員捐款,為防疫抗災貢獻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親愛的雷學禮、孫學林戰友,在懷念您的時候,我還要欣慰地告知您,毛瑞祥同志於1982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原籍山東省昌樂縣後,在公安戰線上奮鬥拼搏,為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奉獻著力量。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放光芒!
雷學禮、孫學林烈士永垂不朽!
作者簡介:
胡書祥,河南省新野縣人,生於1950年,1969年3月參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1970年3月在和雷學禮、孫學林、毛瑞祥共同搶救戰友中,榮立一等功,濟南軍區五好戰士標兵。1982年轉業至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工作,2010年8月退休,曾任宣傳部副部長、黨校副校長、黨史辦主任、綜治辦主任、街道辦事處主任、統計局局長等職。
英雄雷學禮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前仆後繼,氣壯山河”,這8個字,50年以來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揮之不去。這是1970年6月22日《福斯日報》刊載長篇通訊的題目,其內容有如下表述:
70年代的第1個春天……3月29日下午,濟南部隊某連的指戰員們……揮汗如雨……捲揚機把裝滿石渣的礦車從近40度的斜坡下牽引上來,又把近千斤重的礦車順著斜坡放下去。突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一輛礦車掛鉤脫落失去了控制,順著陡峻的斜面飛馳而下,40多米斜坡下的作業面上,戰士們正在緊張施工,急速飛來的礦車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閃開——!閃開——!陡坡上的戰士們呼喊著想讓下面的戰友趕快躲開,可是雷鳴般的機器響聲淹沒了他們的聲音,下面的戰友沒有察覺,依然聚精會神地工作著。礦車已衝過了斜坡一半,只要再過幾秒鐘,一場不堪設想的嚴重事件就要發生。在這極其危急的時刻,一幅前仆後繼的壯烈場面出現了。一個正在鐵軌旁扒渣的戰士,突然發現了飛馳的礦車,他扔下了鐵鈀,高呼著口號,從險區外迎著礦車猛撲過去,奮力擋車。可是礦車並沒有被堵住,他軋過這個戰士的身體,繼續飛馳。礦車離作業面已經不足10米了,另外幾個同志也相繼發現了飛下的礦車。第二個戰士看著被軋在礦車下的戰友,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又毫不猶豫地衝了上去。幾乎在同時,第三個同志也頂了上去,緊接著第四個同志也推開身旁的戰友,迎頭撲了過去。第二個和第三個衝上去的同志,使出了全身的力氣,死死的頂住了礦車。礦車撕破了他們的面板,他們頂著!礦車軋進了他們的肌肉,他們頂著!礦車砸斷了他們的頭骨,他們還是頂著!……這是一場驚心動魄、氣壯山河的戰鬥,這是一場檢驗人們靈魂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第一個衝上去的共青團員孫學林和第二個衝上去的共產黨員雷學禮同志,在革命的征途上邁出了最後的一步,為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他們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他們不愧是無限忠於毛主席的好戰士,不愧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硬骨頭。
第二個衝上去的共產黨員雷學禮同志,是岔河鎮楚墩村人。我和雷學禮同村同生產隊,從小一起長大。過去我們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窮鄉僻壤,土地貧瘠,民風淳樸,父老鄉親世代在此過著安貧樂道的平靜生活。我們一個生產隊五十多戶人家,不到300口人,居然有11個姓氏,可見長期世居者少,多為投親奔友遷居於此。正是這樣的生活環境,養成了這方水土上的人們吃苦耐勞、忠厚朴實,友親睦鄰、俠肝義膽的品格。
雷學禮的父親雷慶生,莊鄰上我叫他二大爺,他是我們生產隊的耕作員,是位種莊稼的好把式。平時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我們這些小孩都怕他,不大敢同他說話。二大娘倒很隨和,笑眯眯的特慈祥。雷學禮上面有個哥哥,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在四戶上初中,在我們村當時也算是少有的幾個文化人之一。因生活條件差,不幸染上肝炎,未能及時醫治,最後肝腹水死了。這對雷家打擊特大,所以就再也沒讓雷學禮上學。雷學禮這個普通農家的孩子,同大家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地幹著農家活。在生產隊勞動從不耍滑偷懶,安排幹啥就幹啥。莊鄰相處無論老幼,和和善善,從未發生口角,大家都誇他是個懂事且能出力的好孩子。
1968年徵兵工作開始了,當年徵收16歲的兵,所以我也報了名。我們生產隊連同雷學禮等4人到公社徵兵體檢站體檢,岔河中學的操場上尚存沒有化掉的薄薄積雪,第—關大家在操場走步,我們四人全部過關。第二關晚上住在公社禮堂裡,躺在地鋪上等待採血查血絲蟲,第二天公佈結果,始料未及的是我檢查出了血絲蟲,當兵的夢就此破滅了。其餘三人進入下面過程,結果只有雷學禮被錄取
雷學禮接到了入伍通知書,大家都為他高興。“人是衣服馬是鞍”,換上了綠軍裝,小夥子更顯英俊瀟灑。在離開家鄉的頭天下午,雷學禮挨家挨戶向鄉鄰辭行,鄉親們沒有華麗的言辭,只有樸素的叮囑:“到部隊聽首長的話,好好幹”!當時我拉著他的手真誠地對他說:“二哥,我好羨慕你!”他笑著對我說:“你有文化,今後大有前途。”當時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雷學禮帶著鄉親們的叮囑踏上了征途,開始了軍旅生涯。
每次從部隊寄來的信,二大娘都拿給我念給她聽,每聽到他在部隊工作順利、學習進步,老人家臉上都露出幸福的笑容。開始的信都是他找人代寫的,後來經過刻苦學習自己也能寫信了。家裡的回信差不多都是二大娘讓我給寫。記得在他的來信中說到被分到“馭手班”,對這個“馭”字我從沒見過,念“馱”吧,又明顯不對,當時憋了個臉紅,隨即去找生產隊會計,借來了字典,查出此字讀作“yu”,由此對這個字留下了一輩子都沒忘的印記。
通過信件來往,使我知道了雷學禮在部隊這所大學校裡有了特大進步,當年被評為五好戰士,次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在我心裡油然增添了對他的敬佩。
1969年秋,雷二大爺病逝了,當時雷學禮在部隊因工作忙未能來家,老人家安葬後過了一段時間,部隊批准他探親。離家不到二年,此次回來,鄉鄰眼中的雷學禮,個子長高了更壯實英俊了。
當時全國響應毛主席“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號召,農村各生產隊建有民兵連組織,基幹民兵每天早上天不亮就集中到社場上跑操,練刺殺動作。雷學禮探親在家的幾天,都準時和大家一起出操、跑步,使大家感到特親切。生產隊的農活他每天都隨社員出工,專揀髒活累活幹。工分會計給他家裡記工分,他堅決拒絕,他說軍屬優待已經很好了,我又不是咱隊社員,怎能再領工分!鄉親們勸他:好不容易探家回來幾天,走走親戚休息幾天吧!他說,跟大夥一塊幹活,能找到家的感覺,心裡踏實。
文革期間興起了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大演大唱”的高潮,各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成立了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當時我們生產隊也算是“人才濟濟”,宣傳隊在民兵連長的帶領下搞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經常到鄰村演出。演出結束後招待一頓麵條,大家興致勃勃,其樂無窮。宣傳隊排演了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用柳琴戲的形式演繹了劇情的全過程,雖然簡易質樸,談不上什麼藝術水平,但在那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仍深受社員群眾歡迎。雷學禮探家時適逢宣傳隊新排的《沙家浜》彙報演出,受條件限制,演出服裝難以整齊劃一,只有儘量搭配。我向雷學禮提出:借他軍裝以供演出使用,他十分認真地問我:你演什麼角色,是反面人物堅決不借。當我告訴他扮演的是郭建光時,他便慨然應允。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的崇高思想境界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他在探家短暫的幾天內,以實際行動為“解放軍”這個稱號增添了光彩。大家認為解放軍這所毛澤東思想大學校培養人、鍛鍊人,使這個極為普通的農家子弟,在短短不到二年時間裡,變得志存高遠,知情達理,談吐文雅,境界超然。在這十幾天裡,他不但收穫了讚揚,也收穫了愛情。我們生產隊一位樸實的姑娘,被小夥子的英俊和忠厚朴實所感染,經人介紹,雙雙心靈相通,確立了戀愛關係。探親假結束了,雷學禮給鄉親們留下了極佳的印象。他帶著大家的祝福、甜蜜的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離開了家鄉,返回了部隊。誰知這一走竟成了永訣。
1970年4月,社員們正在生產隊社場上整理山芋炕,準備山芋育苗,突然部隊傳來了訊息說雷學禮生病了,讓他母親去部隊。大家都很擔憂,都在心裡默默祈禱,千萬不要出什麼大事。過了幾天傳來了噩耗,雷學禮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了!
雷學禮的骨灰盒由部隊、縣、公社領導護送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村莊。在生產隊社場上召開了追悼大會,各級領導介紹了雷學禮的英雄事蹟,號召大家學習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整個會場一片啜泣,大家既為這塊土地孕育出這樣的英雄而自豪,更為這樣好的孩子年紀輕輕離去而痛惜。
到了7月份,縣裡開展了向英雄雷學禮學習的活動,廣播裡經常播送著英雄的事蹟,縣裡還來了一個高高個子的照相人員,在我們村拍攝了許多學習雷學禮活動的鏡頭。在雷學禮家的院子裡,他站在凳子上把一個方盒子照相機舉在頭頂,眼睛看著盒子的視窗拍照。我在給基幹民兵們讀《福斯日報》長篇通訊一一前仆後繼,氣壯山河,當時的場景記憶特深。過了幾年後接觸了照相機才知道那是海鷗120相機。到82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縣政府辦公室工作,見到博物館長陳永清同志,覺得怎麼這麼面熟,一說即明,原來12年前在我們生產隊照相的就是他。可惜陳館長已逝世多年,當年的照片也難覓其蹤啦。
說來也巧,我們楚墩大隊由楚墩、顏家、宋家三個自然村組成。雷學禮犧牲幾個月後,顏家村又接部隊電報,石作志同志在部隊犧牲了;又過了兩個月,宋家村宋殿忠也在部隊犧牲了。三個村在同一年,每村都出現一個烈士。新建的大隊部,把正對著院子大門的一間堂屋闢為烈士紀念堂,裡面存放著三位烈士的遺像和骨灰盒,兩邊擺放著花圈。每到清明節,學校師生們便前往憑弔。
隨著體制的改革,大隊、生產隊變成了村、組,管理職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村原來的大隊部改建成了小學校,三位烈士的骨灰盒由各家取回,各自安葬,烈士們就此入土為安了。
雷學禮烈士的骨灰被葬在村南雷家責任田裡,安葬後過了一段時間,雷二大娘說:孩子沒了,把遺像、烈士證書、嘉獎令全都拿到墳前燒了,讓這些隨孩子去吧!
烈士墓與四野土墳不同的是用水泥漫頂,墓前立一石碑。由於水泥漫層較薄,幾年下來破爛斑駁不堪,成了荒冢一座。
轉眼50年過去了,這位英雄在人們的印記中也逐漸淡去。
雷學禮是王傑式的英雄,他在日記中閃光的話語:“平時勇於挑重擔,關鍵時刻當刀尖”, “困難面前,敢挑重擔;危險時刻,臨危不懼;生死關頭,勇於犧牲。”這是對王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另一種語言表述和詮釋。邳州是王傑精神的發軔地,邳州出現雷學禮這樣的英雄,充分證明邳州也是王傑精神的踐行地。王傑精神是中華民族血性的體現,在社會主義新時期的今天,在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對國內外形勢,更要大力弘揚這種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邳州造就了英雄,邳州更不能忘記英雄。
英雄雷學禮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邳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