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趙國,就是《趙氏孤兒》中倖存的那個孤兒的後代建立起來的國家。

韓、趙、魏在三家分晉的時候,韓、魏分得了中原的富庶之地,而趙卻分得了大片的苦寒之地。趙的北方是強悍的匈奴人,東北有東胡人,西北有林胡、樓煩人。

趙國本來是三晉中最弱的國家,連旁邊的中山國都可以時常來騷擾趙國。照這樣下去,眼看趙國就會像其他小國一樣被諸侯吞併。

上天不讓一個國家滅亡,就會賜給他強大的力量。趙國的救星就是胡服騎射的開創之君——趙武靈王。

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勢力得到大大增強,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秦國的敵手,而趙國深深地陷入了危急之中,由於特殊的地緣關係,趙國四處皆面臨強敵,此時的趙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由於推行胡服騎射,趙國騎兵迅速成為諸侯國當中最可怕的進攻利器,奔襲能力無人可以匹敵,憑藉強大的騎兵和新政推行,一舉殲滅中山,躍居成為強國。

當時中原地區的戰法主要表現為車戰、步戰、步射、騎戰。而趙武靈王根據胡人的特點,決定把步射和騎戰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戰法——騎射。但是中原人的衣著寬大長袖,不適合騎射,於是趙武靈王帶頭穿胡人的短衣窄袖,以便騎射的全國(指趙國)推行。

趙武靈王不僅訓練了一支真正屬於中原的騎射兵。還通過這種民族融合政策,將北方的胡人(匈奴、戎狄的統稱)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並從那裡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馬匹和兵源。當時的代地成為趙國騎射兵的主產地。

這支騎射兵也叫:胡刀騎士,但我們更習慣稱之為“趙邊騎”。

由於戰國的時候,騎兵是沒有馬鐙的,所以,後來的“鐵浮圖”等重灌騎兵在當時反而是累贅。“趙邊騎”的特點就是去掉重甲長刃,輕裝上陣,採用短刀長弓,長射近戰,無往不勝。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胡馬善跑有耐力,擅長長途奔襲。

趙邊騎的經典戰役:

滅中山國;收服樓煩;“五國伐齊”,廉頗率6000趙邊騎大破齊“技擊騎士”。

“閼與之戰”,趙奢率趙邊騎長途奔襲包圍閼與之“秦銳士”,大獲全勝。這是少有的戰國中後期“秦銳士”的敗仗。

“邯鄲保衛戰”,大破秦軍。“鄗代之戰”,廉頗大敗燕軍,圍攻燕都。李牧大破匈奴,滅襜襤,敗東胡,降林胡。

第二次“邯鄲保衛戰”,李牧大敗秦將桓齮,殺敵十萬。

趙邊騎可以說是繼魏武卒、齊技擊之後,唯一能讓“秦銳士”膽寒的軍隊。趙國名將輩出,很好的詮釋了良將配銳卒的傳奇經典。

不過,趙武靈王的強軍政策並不像其他國家的變法,它僅僅是強軍。趙國始終沒有找到改革內政的方法。再加上後來又出了幾個昏庸的君主,趙邊騎逐漸淪為別人的魚肉。

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雖說效果顯著,但終究僅僅是一場軍事改革,至多也就是促進了文化融合,是不能與秦國的商鞅變法相提並論的。《易傳》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商鞅變法注重對社會的變革,消除傳統貴族的固有特權,重用賢能,鼓勵耕戰,從根本上激發出基層老百姓為國效力的熱情,是國家強盛、軍隊善戰的根本解決方法,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屬於“道”的範疇。

而趙國武靈王的改革僅僅侷限於軍事,沒有經濟、政治相支撐的軍事實力是靠不住的,也是不能之久的。“胡服騎射”可謂是為趙國打入了一陣軍事強心劑,建立了騎兵,培養了廉頗、李牧等諸多名將,但並沒有改變趙國的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的社會面貌,屬於“器”的改變,只是治標,並非治本之舉。因此,趙國在戰國後期激烈的兼併戰爭中充其量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實際上其根本不具備兼併天下的政治、經濟能力。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都說清朝是封建王朝最爛的一個,究竟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