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熟悉秦朝歷史的朋友,自然對始皇帝人生的最後一幕記憶深刻。

閹人趙高串通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遺詔,逼死在外領兵的公子扶蘇,並且祕不發喪,派一個宦官坐在秦始皇御車之中接受群臣奏事。

為了防止車中的屍臭被人發現,趙高還令隨從車輛上各裝一石鮑魚,以作掩飾。

然而,細心的人深究一下便能發現問題。

鮑魚在今天也不是什麼普通的食材,更何況秦朝時期,突然徵集這麼多鮑魚,難度可不小。

再者說了,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舉動,反而更惹人生疑嗎?

​除非,趙高當年使用的鮑魚,和我們熟知的鮑參翅肚中的鮑魚,只是湊巧同名而已,其實際上指的卻是不同的東西。

在《釋名·釋飲食》中,有這樣的記述:“鮑魚,鮑,腐也。埋藏奄,使腐臭也。”

所謂的“奄”應該指的就是醃。

換言之,只要通過密封醃製而產生臭味的魚,都可以叫做鮑魚。

回想起平常吃的醃製鹹魚的味道,達到一定數量來掩蓋屍臭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史記·貨殖列傳》中提過:“鮑千均”可比“千乘之家”。

擁有一千均鮑魚的人家,財力和擁有一千輛馬車的王侯沒什麼區別。

秦漢時期,“鮑魚”的確已經成為了貴族飲食中相當普遍的食物。

湖南馬王堆漢墓曾經出土過一種文書叫做“遣策”,它的用途是記錄用於給墓主人陪葬的物品清單。

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不少與鮑魚有關的菜餚。

舉個例子,有道菜名叫“鹿肉鮑魚筍白羹”,即便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搭配上鹿肉和鮮筍,都算得上是相當精緻的食物。

鮑魚能夠和這些精美的食材混搭,足見漢朝人對它的喜愛。

我們可以想象,當年長沙國丞相利蒼一家的餐桌上,曾經擺放著各式各樣搭配有醃魚的美味,頗有意趣。

而用來醃魚的材料到底是什麼呢?

在《說文·魚部》中其實有解釋:“鮑,饐魚也。”

饐魚指的就是“鹽魚溼者”,換言之,鮑魚就是我們現在家常用鹽醃製的溼鹹魚。

​那我們現在習慣上稱呼的海產品“鮑魚”有沒有可能進入秦漢人的選單呢?

理論上來說是有的,漢景帝的陵墓中曾經出土過作為菜餚陪葬的文蛤。

而七國之亂後,中央將各地諸侯的領地大範圍收歸國有,已經擁有了大量沿海地區。

將鮑魚進貢到朝廷來,也未為不可,一切就有待以後的考古成果了。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廣島原子彈爆炸,一位中國女孩活了下來,只因穿對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