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道教在順應時代潮流中,“得道成仙”不再單純理解為“長生”,更多展現的是逍遙與無為。

在道教的不斷髮展中,被譽為“陸地神仙”的張至順,一生清修,奉獻畢生所學,對祖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對外交流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01 少時艱難,因緣修道

1912年,清末民初之際,西方列強侵略,北洋政府分崩離析,中國民生難耐,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張至順道長降世。

1919年,為了生存,7歲的他開始了乞討流浪的生活。

在某一次的乞討途中,張至順看到民間遊方道士表演的《湘子傳》,大多講述的是修仙的故事。

也因為這個故事,勾起了他濃郁的興趣,便有了想要修道,成為道士的想法。

總角之年的張至順去往了他心目中的烏托邦——終南山,卻慘遭碰壁。

等到舞象之年,年齡不再是阻擋他的攔路虎,終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心靈由此得到慰藉。

道教有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別,劉明蒼道長根據張至順的脾性,將他收編到全真派。

“全真”含義是:保全本來真性,全真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強調的是“識心見性”,可見修煉心性是極其重要的。

也因如此,張至順開啟了一段艱難旅程——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

因年少吃盡苦頭,營養不良,張至順看起來弱不禁風。

但是,張至順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拼盡全力克服身體上的缺陷,這種毅力讓他的師父很是欣慰,不再阻撓他清淨苦修。

就是這份毅力,外加天資聰穎,短短三年內,張至順的功法便有了質的飛躍,進步神速,摘得了全真教首席弟子的頭冠。

張至順首次行道,便在觀中成為了一名接待賓客的知客。他憑藉優秀的管理才能和聰穎的頭腦,使得觀中人極其信服他。

02 七十年華,終南歸隱

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期間,張至順為國分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百姓求福,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經歷太多的天災人禍,導致百姓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疾病纏身。

心懷救世之心的張至順不忍看到百姓這般狼狽的場景,便疏散自己僅有的錢財,免費為生病的窮人治病。

就是這樣一位普世救人的道長,如同蓮花一般高尚,收穫了百姓的心,這是他踐行“以傳道濟世渡人為外修‘真行’”的修煉主旨

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首詩寫出了隱士生活的安逸。

在如今燈紅酒綠、紛擾喧囂的世間,嘈雜的聲音與人性的險惡,讓人感到厭煩,隱士的生活反而成為人們更加憧憬與期盼的。

這種期待與嚮往也僅僅是大部分人心中理想的境界,並不能成為一種趨勢。

很少有人真的會選擇粗茶淡飯的清修生活,即使有,也只是少數。

張至順道長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代表,終身清修,歸隱終南山七十年

03 尊道貴德,秉承善心

張至順道長修行之路雖有幾多阻隔,但其間的阻隔反而成為其高風亮節的品質。

早年窮苦,無錢為母親治病,張至順看到母親痛苦的樣子,心疼不已,便自學醫術,救治自己的母親。

長大之後,看到同樣身患疾病的百姓,勾起了曾經為母治病、苦學醫術的回憶。

這種真正地感同身受,讓他覺得無償為百姓治病是一件偉大而又有愛的事情。

張至順作為醫生時,醫者仁心,作為道教徒時,向世人教授道教思想與文化。

他就像世間的一個救世主,度化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他是大陸上的一份子,人們親切地稱呼他“陸地神仙”。

04 道法超然,享譽中外

1987年,附近的居民多次請求張至順道長出山修建廟,為了讓居民能有一個合適地方談論道教,張至順道長答應在終南山下建廟。

建廟宇大約要三萬,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一筆鉅款。

為了順利建成廟宇,不讓百姓失望,張至順道長下山化緣。

當時國家落後,經濟困難,化緣籌錢之路異常艱難,很長一段時間才籌到一點點錢,距離建成廟宇的費用還差十萬八千里。

終於,某一天張至順來到青島嶗山一帶化緣,休息間隙碰到了隸屬北洋艦隊的軍官。

張至順超然的道法高深莫測,瞬間吸引了這一路人馬,不僅幫張至順道長還清所欠的錢,還得到幫助修建廟宇。

可見張道長所掌握的道教已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能將道教的魅力全然釋放。

在同北洋艦隊這隊人馬的相處中,張至順道長耐心為他們講述道法,官兵們也靜靜聆聽張道長的講解。

只要張道長一講道,身邊總會被圍得水洩不通。

之後,張至順道長帶著官兵提供的錢匯回到終南山,還清債務,將剩餘的錢用於道觀。

白雲觀這塊寶地已經裝不下張道長普世救人的心,於是,張道長開始行走於天南海北,傳道授業。

張道長所講述的道教,其間蘊含的思想與理念契合了許多人的心靈,也正是這樣,他收穫了大批虔誠的信徒。

隨著信徒們的口耳相傳,加上張至順本人精湛地演講,越來越多的人對道教中所展現的生命美學與逍遙態度痴迷,使得張至順名聲大噪。

金剛功與長壽功,作為道教掌門獨有的絕技,很少在世人面前展示。為了滿足師生求知的慾望,張道長毫不吝嗇,表演了這兩門功夫。

二十世紀末期,張道長受邀來到泰國,但是泰國卻心生鬼胎,透過一系列不擇手段的方式,對張道長威逼利誘。

但是張道長卻絲毫不怯懦,義正詞嚴地回絕了這般無理的要求,並表示:我是中國人。

面對如此大的誘惑,張至順道長能視錢財如糞土,不隨波逐流,以一種看淡人生的姿態,表明中國人的骨氣。

雖然張至順遠離塵世七十載,但是愛國之心永不改變。這種民族氣節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張至順道長少時的所見所聞,讓他深知世間冷暖,他樂於瞭解祖國的疾苦。

征戰打仗時,張道長救助百姓。建國之後,依舊不忘初心,做著同樣的事情。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為別人撐把傘”。

05 道教的傳播者與弘揚者

道教是中國人創立,併發源於中國的唯一宗教,對中外交流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張至順竭盡全力傳播道教先進文化與思想,道教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主改革,開展愛國主義,取締國家法律相悖的清規戒律。

在1978年,一系列關於宗教工作的政策出臺,中國道教教務活動發展迅速,培養了大批人才。

張至順作為現代道教領軍人物,也熱衷於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並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使得道教在當時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

雖然當時西方各方實力均強於中國,但是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打壓下依舊得到繁榮發展。

當時西方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會或多或少對中國宗教有所衝擊,但是道教作為國內唯一本土宗教,在聲名遠揚的張至順妥善經營中,與西方宗教勢均力敵,而不被同化。

反而是張至順用自己所學到的道教知識弘揚道教文化,提升中國宗教在國際上的地位,使得中國擁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張至順高尚品德的背後,蘊藏著一顆極度愛國的心。

他有高度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才會在西方各方勢力面前不畏強權,一心傳播中國道教文化與思想,為國家貢獻力量,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這是他偉大的壯舉,張至順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道教傳播者與弘揚者。他展現了作為中國人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溫良。

讓西方人看到中國宗教不輸任何一國,中國道教是獨樹一幟、獨一無二的,向世界人民展現了道教中蘊含的生命美學。

06 得道成仙,世人感念

八路金剛拳具有強身健體、舒筋活血之用。

常年修煉此套拳法的張至順,也因這套功用,使得旁人看不出他處於高齡狀態下。

道教包含著許多延年益壽的知識體系。

張至順道長並沒有將這些埋藏於心底,而是公佈於世,希望需要的人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促進自身身體健康,這也是功德一件的好事。

在104歲的張至順道長羽化登仙時,很多信徒都為他送行,葛洪曾評價張至順:“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可見他的道法造詣高超。

雖然張至順道長去世了,但在人們心中,他依舊活在每個信徒的心裡。

他留下的道教修行經驗、心懷天下的精神、與逍遙無為的人生態度讓人永世難忘。

回想之前外國丟擲橄欖枝,無論是金錢的誘惑,還是顯赫的地位,張道長都不為之所動。

就是相信祖國總會慢慢強大,這種民族氣節令人感慨。這就是作為中國人對祖國無條件地信任與寄託。

所謂有國才有家,面對如此優秀的前輩,要向張至順道長學習,踐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大是大非面前,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張至順如此深明大義,值得人們懷念。

從國際形勢看,中國社會安定、人民和諧。

國家的強大,讓西方國家不敢輕舉妄動,加上中國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那種刻在骨子裡的愛國是永世不變的。

西方想要用物質條件,拉攏張至順道長,這是低估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張至順道長更注重構建精神世界,他的靈魂與精神早已修煉到合二為一的境界。

那種境界是常人無法匹敵的。可見修煉心性對一個人修養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

我們從張至順身上,可以看到一個人至高的境界。

當我們面對外國威逼利誘時,也要學會拒絕,這不單單能看出一個人抵擋誘惑的能力,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愛國熱忱。

同樣,我們也能透過張道長,減少對道教的偏見,瞭解到更多道教背後蘊藏的無限底蘊。

更能透過交流溝通,能夠促進中國道教發展,使得“宗教和睦、人類和平、自然和諧”的主張得到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認同。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361號潛艇事故:70條生命葬身大海,是天災還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