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20日~22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江西南豐縣康都鎮先後召開總前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擴大會主席團會議和總前委第九次會議。三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二次反“圍剿”的戰鬥經驗;彙報擴大革命根據地的情況;調整各部工作任務,為打敗蔣介石第三次“圍剿”做好準備。會議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指出:蔣介石對北方軍閥妥協、對廣東軍閥採取守勢,準備第三次進攻紅軍已成事實;紅軍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擴大紅軍和地方武裝,加緊籌款,準備第三次反“圍剿”;第三次反“圍剿”的戰場,仍應選擇群眾條件較好的贛南地區。據此,會議決定改變向北發展、進逼撫州的計劃,要求主力紅軍迅速向閩西北地區移動分散開展群眾工作和籌款,籌足115萬元款項作為第三次反“圍剿”的作戰經費。同時,還對各部的工作任務和區域作出新的部署。
6月底7月初,根據敵情變化,敵軍已開始部署第三次“圍剿”,毛澤東在建寧給紅十二軍軍委、譚震林政委、紅三十五軍軍委及閩贛邊工作委員會周以慄書記,接連發出三封指示信,調整工作部署。6月28日,毛澤東發出第一封指示信,即《以慄同志轉邊界工作委員會、震林同志轉十二軍軍委》指示信,信中指出:須變更康都決議,我們不應去南豐以北,北出南豐事實上既不允許,策略上亦不宜,因一則無鞏固政權可能,二則威脅長江太甚。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東方(閩贛邊界)是好區域:第一、蔣系地盤無直接威脅兩廣之弊;第二、地勢偏僻,不受威脅,比去南豐、宜黃的危險性小;第三、有山地縱橫而無河川阻隔,最適宜造成新戰場;第四、有款可籌,一年之內不愁給養;第五、群眾基礎好,便於擴紅。三軍團以建寧、泰寧、將樂為工作區域,以順昌、邵武、光澤為籌款區域。四軍以歸化、清流、連城為工作區域,以沙縣、永安、寧洋為籌款區域。三十五軍以瑞金為工作區域籌款自給,三軍以於都、會昌為工作區域籌款自給,贛東獨立師的中心工作區在廣昌,使之聯絡建寧至石城。工作區域的中心任務是分配土地、建立政權;籌款區的中心工作是隻打土豪做宣傳而不分田地建立政權。工作時期暫定二個月,也可延長到三個月。敵軍來,集中起來就在附近打;敵軍不來,我們就在這裡工作下去。6月30日,紅軍電臺偵知蔣介石駐南昌、何應欽已到撫州督戰的訊息,毛澤東立即發出第二封指示信,即《十二軍委並轉以慄同志及邊界工作委員、三十五軍軍委》指示信,信中指出:據目前敵態勢變化,形勢決不容我們此時期做準備工作,大概下月內準備作戰。因此,籌款與群眾工作必須兩具顧及。已電令三軍團不去順昌、沙縣,立即擺在將樂、歸化籌款,以10天為籌款時期,自然要以敵情為轉移,敵不進不集中,5天為集中時期,集中地點在寧化、石城。7月1日,毛澤東看了紅十二軍軍委覆信彙報有關部隊佈置及工作情況後,給紅十二軍軍委寫了第三封指示信,即《震林同志及十二軍軍委》指示信,信中指出:照你們現在的佈置是以籌款為中心,可以做一個月。紅三十四師在清流、連城的部隊,即行撤回寧化,佈置在中沙至長汀界線上及寧化與石城兩縣交界的線上,紅一○四團仍在都上、安遠司到中沙一線,但工作要向江西邊界推進,便與江西赤區接連紅一○三團及三十五師師部。建寧已經做起工作來的地方,暫時歸你們指導,未做起來的地方,應歸三軍團,將來在大局上建寧應劃歸三軍團。
康都會議後,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各主力紅軍按照康都會議和毛澤東三封指示信的部署,迅即從黎川、南豐、泰寧等地南下向閩西北移動,在閩西北的寧化、清流、歸化、沙縣、將樂、順昌等地開展赤化工作和籌款工作。6月23日,紅三軍團攻克將樂縣城;28日,成立將樂縣革命委員會,擴大了建黎泰蘇區。與此同時,紅一軍團和紅十二軍按照部署,陸續分兵進入寧化、清流、歸化、永安、沙縣各區域,先後解放了寧化、清流、歸化縣城,在寧清歸地區擴大了大片紅色區域,寧清歸蘇區初步形成。隨後,分別在沙縣、歸化、永安和寧化、清流、汀州等地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鬥爭和擴紅籌款等工作,準備第三次反“圍剿”,為寧清歸成為鞏固的蘇區打下了基礎。
7月10日前後,紅一方面軍所屬各部從閩西北千里回師贛南參加第三次反“圍剿”。9月,紅軍第三次反“圍剿”在江西取得勝利,贛南、閩西和閩西北三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標誌著中央蘇區正式形成,寧化、清流、歸化、建寧、泰寧是當時中央蘇區21個縣的組成縣份。
寧化、清流、歸化、建寧、泰寧、將樂在歷史上雖被統稱為閩西北地區,但行政上隸屬不同的行政區域,寧化、清流、歸化隸屬汀州府(路),建寧、泰寧、將樂多隸屬邵武府(路),因此,閩西北的寧化、清流、歸化、建寧、泰寧、將樂革命根據地也被劃分為寧清歸和建泰將2個蘇區。
(中共三明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