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諾貝爾獎獎牌

諾爾貝獎是世界範圍內科學研究領域含金量最高的獎項。這個獎項從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已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人們普遍有疑問,諾貝爾雖十分富足,但他設定的獎金怎麼能延續到今天呢?其實,接受諾貝爾委託的銀行一直都在為其做戰略投資。他的資金除用於發獎之外,平時都在按照比例配置在股票、房地產、固定收益資產等領域內。諾貝爾的匠人精神和奉獻精神的確值得後人紀念,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諾獎頒獎,在我們年年關注諾獎得主時,更應該把這位“諾獎之父”的事蹟傳遞下去。

一、巧父慈母:諾貝爾的家族對他的薰陶

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年10月份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家族並不大,只有父母親陪在他身邊,和同時代北歐盛行的大家庭不大一樣。以夫妻兩人為主、孩子為輔的“核心家庭”,有利於孩童性格的快速成長及獨立能力的發展。小諾貝爾就受到父母性格的極大影響。

諾貝爾的母親是一位嫻熟溫柔的知識青年,她出生於瑞典南部斯摩蘭省的農民家庭,是諾貝爾父親的賢內助。諾父青年參軍,曾遊歷過地中海周邊的多個國家。退伍後,諾父在當地的建築學院深造,併成功地開辦了一座橡膠工廠。但他的個性十分強悍、正直和嚴厲,在他的督促下,小諾貝爾一直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從來都不敢懈怠。

19世紀的斯德哥爾摩

在諾貝爾幼年時,他的家庭境況並不太好。父親為了企業的興旺,一直輾轉東歐各國經營生意拉贊助。諾貝爾的營養狀況也很差,身體瘦弱多病,並不像父親那樣高大強壯。讀小學時,諾貝爾還時常因發燒、腹瀉等身體原因請假,這可能跟他較為壓抑的生活環境和進食不佳有關。

所謂“虎父無犬子”,這句話倒著說來也成立。老諾貝爾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但還是憑藉自己對技術發明的不朽熱情迎來了事業的春天。諾貝爾曾說過,他將父親視為“一生的偶像”。他的父親為了照顧他病怏怏的身體,獨自鑽研了好久,終於為其發明了家用的取暖鍋爐系統。這種鍋爐曾在瑞典風靡一時,也令諾貝爾家族一舉“成名”。

青年時代的諾貝爾

之後,老諾貝爾將他在青年時代就發明過的“諾貝爾機床”推廣開來,從瑞典當地的工廠開始,他讓這種能夠藉助滾輪力量釋放壓力的工作臺風靡了北部歐洲。不過,老諾貝爾的個性始終是帶著點古怪的。他那過人的激情和精力以及火爆的脾氣經常讓他失去合作伙伴的理解,他對經濟事務的處理不當,曾錯失好多來之不易的商機。因此,小諾貝爾的青年時代也並非十分富足。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小諾貝爾自然耳濡目染了父親堅忍不拔的性格和對科學事業的興趣。人們都知道,諾貝爾因對炸藥的改制而成名,早在幼年時代,諾貝爾就已經開始接觸炸藥了。1842年,諾父帶著家人遷居至俄國的聖彼得堡,他受僱為礦山製造烈性炸藥和工用機床,小諾貝爾因此能夠經常看到父親嘗試改進炸藥的實驗,這為他今後的科學研究做了有益的鋪墊。

東北歐的經濟中心:聖彼得堡

二、坎坷之路:從困境中逆襲的天才

從遷居俄國開始,諾貝爾得以進入貴族學校學習。在俄接受的精英教育對他今後的科研生涯極其重要。在此期間,諾貝爾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掌握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的書寫與表達,並師從俄國著名化學家尼古拉·尼科萊維奇學習化學。此後,青年諾貝爾先被派往巴黎學習化學,隨後又被送去美國進修,還曾短暫跟隨著名海軍工程師約翰·埃裡克森工作了一段時間。

精通文學、化學原理和實踐技術的諾貝爾更像一位全才了。在巴黎的時候,他同導師索佈雷洛一起進行化學研究。由於導師是硝酸甘油的發明者,他一再向諾貝爾“吐槽”硝酸甘油的穩定性差、極易爆炸等特性,這刺激了諾貝爾進行思考。天有不測風雲,諾貝爾的家族企業在1859年瀕臨破產,他們在俄國的工廠也被當地人收買。諾貝爾不得不返回斯德哥爾摩,靠著專業能力開辦了一家研製礦井炸藥的工廠。

諾貝爾在實驗室中

諾貝爾和他的父親再次“白手起家”,兩人從父子關係變成了合作伙伴。這有利於激發兩位天才蘊藏在體內的創造力。他們合夥在莊園中進行炸藥實驗,以期解決困擾工人們很久的安全問題。因為諾貝爾的親人曾在爆炸中遇難,父子二人遂將解決這個難題作為一種執念來追求。

1863年,諾貝爾發明了一種操作便捷的“雷管炸藥”。他改進了傳統炸藥極易因碰撞和摩擦發生點火反應的弊端,將引線和黑火藥單獨放在雷管的“插頭”位上。這種插頭在不使用時不接觸硝化物,而在準備引爆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插頭插入管內,其中的致爆成分會在不久發生反應。這樣一來,在礦山開採或道路修築的過程中,工人們再也不會遇到嚴重的爆炸事故了。

隨時面臨生命危險的煤礦工人們

但是,由於硝化物天生活躍,對配比要求很高。若將其烈性減小,很可能起不到爆炸所需要的效果;但若將其效果增強,同樣會帶來不可知的後果。同時,硝化甘油的不穩定性還容易在儲藏和運輸的時候發生風險。事實上,諾貝爾的硝化甘油工廠曾於1864年發生過爆炸,他的弟弟和一些工人就曾殞命於此。

瑞典政府為保證市民的生命安全,曾嚴令禁止諾貝爾等人在工廠中繼續研製炸藥。但諾貝爾並沒有選擇放棄,他將實驗室轉設在了斯德哥爾摩市外馬拉湖的一條輪船上,這才躲過了行政署的監察。在一次實驗中,諾貝爾將一個裝有硝化甘油的小瓶碰碎了,流出的液體被擺放在一旁用來“緩震”的矽土吸收。

瑞典仍然保留的“諾貝爾實驗室”

傾瀉的硝化物在沾上矽土後並未發生烈變!這使諾貝爾震驚不已,他意外地發現了矽土與硝化甘油的混合物性質更加穩定的特性,最終解決了炸藥生產和搬運中的安全問題。

從此以後,諾貝爾在歐洲一舉成名。他為這種新產品命名為甘油炸藥,並在英、美等國先後申請了專利。這類炸藥以其烈性強、穩定可控和操作方便聞名於世。正巧19世紀末歐美等國正忙於國內的工業化程序,他的炸藥被各國競相購置,用於隧道引爆、開闢公路、修建橋樑和疏浚運河等活動,諾貝爾遂成為時人心中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諾氏炸藥”在拆除廢舊建築中的作用

文史君說

1895年,諾貝爾在巴黎因心絞痛去世。人類從此痛失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但他的科學精神將成為一種文化遺產,永遠光照後世。當他的遺囑正式公之於世時,給他的朋友和家人都帶來了震驚,諾貝爾承諾將其遺產存放在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這筆資金將被用來資助熱愛科學研究的後人。這就是諾貝爾獎的來歷。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參考文獻

索赫曼:《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一生》,花城出版社,1997年。

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每年幾千萬獎金髮出去,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錢?花不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