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860年10月18日
地點:北京
人物:英法聯軍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今天,是圓明園罹難159週年,小編將會大家講訴當年發生在圓明園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為後人敲響警鐘:忘記歷史等於背叛。
誰燒了圓明園?
國人之中,很少有不知道“火燒圓明園”的,不過究竟是誰放火燒園,卻常被搞錯。我們不時聽到有人說起“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學者和媒體。
八國聯軍雖然罪行累累,但1860年燒園子這事算是“躺槍”,因為他們的侵略發生在40年後的1900年。1860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侵華的是英法兩國聯軍。
八國聯軍雖然在華作惡多端,但火燒圓明園這件事確實不是他們乾的。
圓明園被焚,起因於1856年英國挑起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為擴大在華特權,令鴉片貿易合法化,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大沽炮臺,進據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訂立《天津條約》。
條約簽訂後,英國公使額爾金卻提出要在北京換約。得到應允後,英、法、美三國公使1859年6月進京時,卻未按規定路線行進,僧格林沁視之為侵犯,率兵擊退了這三位不守規矩的公使。
1860年8月,英法聯軍決定“報仇雪恨”,以艦船兩百餘艘、陸軍17000人,再次攻佔大沽、天津,進犯北京。咸豐皇帝Superb載垣到通州與聯軍談判。
9月14日,清政府屈從了英法的各項要求,達成了停戰簽約的協議。
眼看戰爭就要結束,不料,9月17日,以公使翻譯巴夏禮為首的英法使團,又突然提出覲見皇帝的要求。按滿清“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公使覲見皇上,必須行跪拜之禮。
結果到了談判現場,巴夏禮根本就沒有談判的意思,全程傲慢無禮,對清朝官員口出穢言。巴夏禮這番行為激怒了前來談判的御前大臣載垣,載垣下令僧格林沁率兵在通州張家灣將巴夏禮使團包括一些記者在內的一行39人擒拿羈留。至此,通州談判全面破裂。
▲ 巴夏禮
監禁期間,這些人質被百般拷打,一個月後,只有19人生還。
這是近代戰爭史、外交史上都罕見的事例。中國自古有“擒賊先擒王”的戰略思想,也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外交準則,在談判期間將使者扣押並折磨致死,不能不說是處置失當。敵強我弱,這無疑給了入侵者提供施展暴行的藉口!
英法聯軍攻陷圓明園
10月6日,英法聯軍向圓明園開拔。法軍先行,在賢良門(二宮門)擊潰幾十名技勇太監的最後抵抗,當天佔領了圓明園。隨後,如我們所知的,聯軍在園中展開了大肆的搶劫。
接下來,英軍方面意在從精神上“征服”清廷乃至整個中國,即當時英軍全權專使額爾金所言的“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所以決心燒燬咸豐皇帝最寶貝的圓明園。
另一方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參與過當時劫掠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留下大量的文字,所描述的情景,今天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但每每讀起來仍然觸目驚心:
園內珍寶太多,以致不知該拿什麼。有的往外衣口袋裡裝進金條、金葉,有的帽子裡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揹負裝滿了珍寶的大口袋,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為了搶奪財寶,他們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
足夠北京半數居民之用的高檔綢緞,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一個英國軍官掠得一尊可值1200英鎊金佛像;蒙邦託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了好幾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兵,一次就搶掠了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和大量珍寶,讓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他因此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搶掠之外,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帶著大斧,把傢俱統統砸碎,取下其中鑲嵌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向大燭臺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
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焚燒了十幾處建築。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時,這座秀麗園林,已變得滿目狼瘡。
最終,10月18日和19日,英軍執行額爾金的命令,在圓明園搭柴放火。由於縱火工作是分頭進行的,因此圓明、長春、綺春三園內各處同時起火,整個宮苑變成一片巨大的火海。
大宮門外的六部朝房、鑾儀衛值房、內務府值房、澄懷園(翰林花園)、上駟院、武備院,暢春園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閱武樓、清溪書屋等建築全被燒燬。只有處在偏僻角落、湖池之中的部分建築,倖免於難;而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由於基礎材料為磚石,受損相對較輕。
據當事英軍的記述,焚燒後圓明園只“留下一片空曠荒涼的土地,到處都是無法形容的瓦礫”,大火使英軍營地和圓明園接下來的數日“白天都因為濃煙滿天而變得黯然”。
火燒圓明園的幫凶
在圓明園被燒燬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國人都以為這一切都是英法政府的主意,然而根據《清史演義》中的記載,在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身影,那個身影不是洋人,而是中國人,他就是龔孝拱。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
龔孝拱是誰?對於這個名字,許多人都不熟悉,但是,他的父親卻是人們熟知的,就是龔自珍。
提起龔自珍,世人都知道他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史演義》這本書,清楚的告訴了世人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都以為洋人是強盜,卻不知道自己人也是吃裡扒外,助紂為虐。而這個出賣中華民族的罪人,就是龔孝拱。
▲ 龔孝拱
龔孝拱,年少好學,天資過人,性情孤僻,寡言少語。當時,英國人在上海建立招賢館的時候,龔孝拱就前去自薦。英人威妥瑪跟他交流了一番,認為他非常有才華,就以重金聘用了他。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龔孝拱也跟著威妥瑪來到了北京城。
那麼,龔孝拱真的就是英法聯軍的帶路人嗎?俗話說,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發生的背景與根源。
我們先來看咸豐十年(1860)八月下的諭旨:“該夷去國萬里,原為流通貨物而來,全由刁惡漢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決裂。”
換言之,咸豐並沒有說給洋人帶路焚燬圓明園的是龔孝拱。如果不是龔孝拱,那又是誰領著英法聯軍去燒的圓明園呢?
據《檀青引序》中,對圓明園一事的記載,有漢奸李某人,聯絡帶領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之後,又唆使聯軍焚燒了圓明園。後來,清朝得知此事之後,將李某下獄治罪,處以極刑,並將他的財產賜給文豐的家屬以示撫卹。
由此可見,帶路的那個人不是龔孝拱,而是這位李姓之人。
相傳,這個李姓之人是海淀一帶的旗人,清朝不允許百姓議論是旗人帶路這件事,所以,才會傳成是漢人帶路。而龔孝拱正好就在洋人的手底下幹活,所有,這個大帽子就被扣在了他的頭上。甚至,為了證明此事是龔孝拱所為,還有一段野史來輔助:
龔孝拱之父龔自珍為官清正廉明,對清朝的腐敗及弊政不滿,曾寫《明良論》議論抨擊朝政,滿族官員藉此參劾龔自珍,後龔在深夜暴亡。龔孝拱得到證據,知道其父是被八旗官僚暗害,所以他一直伺機為其父報仇。
甚至,還有龔孝拱是自述:“你當我老子是好死的嗎?……我就和滿人結了不共戴天的深仇。……庚申之變,我輔佐威妥瑪,原想推翻滿清,手刃明善的兒孫。雖然不能全達目的,燒了圓明園,也算盡了我做兒的一點責任。人家說我漢奸也好,說我排滿也好,都由他們去吧!”
然而,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都是不存在的事實。真實的情況是:當時,英法等國想要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要求清政府重新修改以前的不平等條約,讓出更多的利益。但是,清政府沒有同意。覺得中國人好欺負的英法等國,就帶著槍炮坐船來到了廣州,一路北上打到了天津境內。
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後來這段史實在恭親王給皇帝的奏摺中得到印證:
“二十二日早,因該夷抄至德勝、安定二門,事情緊急,連夜約同文祥出城,復給該夷照會,許以送還巴酋,並令巴酋寫信與額酋,令其止兵。乃照會發去之後,該夷並無回字,至午間該夷已抄至德勝門土城外,暗襲僧格林沁,我軍不戰而潰,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
這樣看來,英法聯軍來到圓明園並沒有誰帶路。這樣,說龔孝拱或者李姓旗人引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搶劫,就不能成立。
那麼,既然沒有中國人帶路,是不是圓明園的燒燬就跟國人沒有關係了呢?並不是!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印的《圓明園》等資料記錄了當時的情形:居住在圓明園周圍、海淀一帶的上萬民眾連日到圓明園搶劫。局勢平息後,朝廷從當地民眾手中收繳回大量文物珍寶。由此可知,圓明園被劫掠焚燬,“主犯”罪魁禍首自然是英法聯軍,但那些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國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共犯”,這些“奸民”難逃其咎。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燬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燬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大量國人趁著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劫掠的機會湧了進來,和侵略者一同搶劫圓明園裡的珍寶,這就是許多國人乾的。
最令人氣憤的是,當英法聯軍準備縱火的時候發現沒有工具,於是周圍國人立馬攜來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希望侵略者能夠儘快縱火。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
的確,英法聯軍罪行不可饒恕,但我們對那些尾隨在洋人屁股後面,參與了整個劫掠、焚燬圓明園的國人又該如何評定?實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國人毀壞圓明園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為瘋狂最為持久最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後的三四十年中,國人圍繞圓明園的盜竊真是沒完沒了,值錢的物品偷光後,他們又將散落、埋沒於土中的細碎寶物挖地三尺來搜尋,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責任全部甩給這些普通老百姓。作為清王朝的統治者,當時的清朝皇帝咸豐早就帶著家眷逃離了紫禁城,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既然國家不愛民眾,統治者不把民眾的性命高於自己的性命,又憑什麼指望民眾拿自家性命去愛國?
太平盛世,統治者作威作福,剝削民眾,災難來了又扔下民眾不管自先逃命,導致積蓄已久的民眾怨氣自然如火山一樣爆發。
人們巴不得看到統治者統統死掉,焚燬你的家園還是輕的呢,休怪民眾無義!這樣說來,又能怪誰呢?
歸根結底是清廷腐敗無能導致圓明園被焚燬。統治者為掩蓋自己對國家、對人民犯下的罪惡,說這個“奸人”那個“漢人”帶的路,嫁禍於他人,找替罪羊,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轉移人們的注意力,掩飾自己的惶恐,洗脫自己的罪惡。
因此,在159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明白,一個貧窮、落後、羸弱的國家,只能處於被壓迫、剝削、凌辱、掠奪、捱打的地位,連自己的國民都會選擇背叛。
慶幸的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銘記歷史的民族,圓明園的傷痛早已鐫刻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歷史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凝固在我們心間永恆的痛卻世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