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的劉墉與和珅之間的故事,大多數都是劉墉憑藉聰明才智,每一次都讓和珅難堪、出洋相,從而凸顯劉墉的正直、清廉、為民請命的高大形象;矮化和珅的貪婪、無知、對上阿諛奉承、對下蠻橫打擊的反面形象。然而,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劉墉就算看不慣和珅,恐怕想跟和珅斗的資格都沒有。
兩個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要相互之間鬥法,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身份、地位、智謀等要素要基本相當,如果兩人之間這些條件千差萬別,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別說鬥上一鬥,就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
舉個例子:清末年間,李鴻章、左宗棠於公政見不和、於私品性各異,二人不僅在朝堂之上爭鬥的面紅耳赤,也以詩詞冷嘲熱諷對方私生活,相互抨擊,成為晚清政壇一大景象。然而從身份、地位上來看,這二人都是晚清肱骨之臣、一品大學士、封疆大吏,國家倚重的重臣,他們才有資格相互爭鬥。試想:如果二人中一人位居廟堂高位,另一個卻還在為生活每日耕田種地,他們之間會有這種爭鬥嗎?
我們再來看看劉墉與和珅的情況,他們二人就屬於後面一種情況,雖不至於天上地下的差別,但確實在身份、地位上隔了好幾層,劉墉連給和珅見個面、說個話都難,更別提讓和珅出洋相了。
我們先來看看和珅的簡歷。
和珅出生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死於嘉慶四年(1799年),雖然只活了不到50歲,卻是官運亨通、位極人臣、權勢滔天。早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年僅26歲的時候,就已經相繼擔任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國史館副Quattroporte等諸多既掌握實權、又名聲顯赫的眾多職位,官職正一品,成為一時風頭無兩、滿朝文武競相投靠的人物,稱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下”毫不為過,以致當時人稱和珅為“二皇帝”。
而此時劉墉在幹什麼呢?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死於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劉墉出身漢族名門,也是官二代出身,但明顯在仕途上完全跟不上和珅的腳步。
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即和珅26歲、已經位列軍機大臣、進入朝廷核心決策層的時候,朝廷還是在看在劉墉父親劉勳統生前的功績上,賞賜了劉墉內閣學士的職務,當年十月又任命他擔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年底又陸續擔任了戶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的職務。從官職上來說,侍郎是握有實權的正三品官職、而內閣學士雖然是正二品官職,卻是個虛職。
而直到和珅自盡的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在劉墉做過的實權官位裡,最高也不過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畢生沒有進入清朝的權力核心圈——軍機處,而這一點,就是劉墉與和珅在政治上的最大差距,這也決定了二人是幾乎不能存在正面交鋒的情況。
二人職務、權力相差太大,幾乎不可能正面交鋒當和珅在軍機處與皇帝就軍國大事進行交談時,劉墉連軍機處的門往哪裡開都不知道;按現在的級別來看,基本上和珅就相當於國家總理,而劉墉只是部委的副職,後期最多也只做到部委一把手。兩人的政治地位隔了好幾層,別說劉墉要與和珅面對面爭鋒、相互爭執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就連劉墉想要與和珅見個面,都是非常困難的,預約都不一定排得上號。
同時,作為進入了國家權力核心層、又深得乾隆皇帝信任、歡心的近臣和珅,是可以隨乾隆皇帝御駕出行的人物,而劉墉作為部門領導,想要見乾隆皇帝的機會相比較和珅而言是少之又少,隨皇帝御駕出行的機會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更不可能在乾隆皇帝面前參和珅一本、頻頻讓和珅出洋相、顯難堪。
所以,在影視劇、小品、相聲等文藝作品裡出現的劉墉與和珅之間的鬥爭,特別是劉墉屢屢給和珅下絆子、讓和珅出醜的情況在歷史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之所以民間會流傳這樣的傳說,主要反映了民間百姓對官員正直形象的期盼,希望官員更加清廉、正直、能夠為百姓說實話、辦實事,同時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腐敗分子。從這一點上,劉墉符合正直官員的形象,而和珅則是不折不扣的大貪官,於是,百姓就把自己的美好願望通過文學的形式予以表達出來。
延伸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