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大家知道,自1947年8月15日印度建國,至今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過程當中,印度一直為謀求成為世界有影響的一流大國而努力奮鬥。但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大國,領土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印度,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有什麼東西羈絆了雙腳,前行緩慢且艱難,似乎難成世強大國。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而且領土廣闊,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究竟是什麼阻止了其崛起前行的腳步呢?

內部的高度破碎

南亞次大陸與中國高度集中統一的特性不同,最典型特徵就是分裂,民族的分裂、宗教的分裂、階層的分裂、土邦的分裂等等分裂聚在一起。想要把分裂的南亞捏為整體,阻力強大,難上加難。

當年的莫臥兒帝國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統一印度,結果失敗了。英國人殖民統治印度近二百年,也最終沒有能夠消除印度內部的這些矛盾。

讓印度內部高度破碎的主要有兩大矛盾,一個是宗教矛盾無法解決。伊斯蘭教是隨著歷史上德里蘇丹國、莫臥兒王朝等外來入侵者建立的政權,並迅速傳播開來。印度教等宗教作為本土宗教,雖然主要信奉者為社會底層,但是由於印度本地人數眾多,所以擁有強大實力,難以撼動。莫臥兒帝國長期奉行伊斯蘭教壓制印度教等本土宗教的政策,卻間接致使帝國解體。英國統治近二百年,矛盾不僅沒有減緩,反而加劇。

一個是民族矛盾難以化解。南亞次大陸民族眾多。印度內部,印度斯坦族佔46.3%,是主要民族。剩餘的還有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等少數民族。由於人口基數龐大,即使是少數民族,絕對人數也仍然不少。巴基斯坦內部,旁遮普族佔63%,佔多數。其餘的還有信德族、帕坦族、俾路支等民族。而東巴基斯坦內部,孟加拉族佔98%,是絕對多數人口。

如此複雜的民族結構,使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內部盛行分離主義,同時也造成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之間的深刻矛盾。

種姓文化的桎梏

印度幾乎沒有像中東那樣鬧事、造反、革命,這與它有數千年曆史的種姓制度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種姓制度就發源於印度教,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種姓制度等級森嚴,並對社會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界定。

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是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屬於非雅利安人,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就是奴隸,他們從事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職業,如抬屍、掃街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為低下,最受歧視,絕大部分為農村貧僱農和城市清潔工、苦力等。

印度的種姓是世襲制的。祖先是什麼種姓,這個種姓就會跟著他一輩子,乃至他的子孫,永遠烙印著整個家族。貴族永遠是貴族,賤民永遠是賤民,世世代代,從未改變。這種姓文化的根深蒂固,再加上印度婆羅門教的說教,向賤民灌輸吃苦那是修行,越苦越好,最後把廣大的老百姓教化成為賤民。所以,絕大多數印度人認為貧窮那是修行,那是苦修。在他們看來受窮受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不怪罪任何人。

所以種姓制度嚴重緊箍人們的思想,讓人們甘於苦修。根本沒有窮則思變的想法。

在世界的殖民歷史中,英國是最能挖坑埋雷設套的。在撤出印度時也是如此。為了防止印度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也挖了坑,埋了雷,設了套,致使印度永遠無法強大起來。

英國為印度留下了一個“好的民主制度”,這個民主制度看似先進,但是並不符合印度十分落後的國情,還起到了更大的反作用。前文說到印度內部高度破碎,內耗相當嚴重,加上這個民主制度讓其相互扯皮,辦事效率極低,使印度力量更加分散,難以集中,難做成大事。

再就是讓印巴分治,加上“麥克馬洪線”,這都英國撤離前留下的領土糾紛。一個讓印度跟巴基斯坦永遠勢不兩立,你死我活。一個讓印度挑起中印邊境事端,結果輸得很慘,從此一蹶不振。與巴基斯坦的對峙和與中國的邊界爭端,一直困擾著印度,也限制了其崛起的腳步。

英國殖民統治印度近兩百年,對印度的影響極其深刻。印度自從獨立以來,就以為自己繼承了英國的影響力,十分驕傲且雄心勃勃,並以大國自居。事實上,印度發展也很迅猛,尤其是50、60年代,印度進入黃金髮展時期,也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

可是,當時印度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為轉移國內矛盾,迎合大國要求,加上對自己估計過高和對當時國際形勢和周邊國家形勢的錯誤判斷,一而再再而三挑起中印邊境事端,對中國的忍讓和要求談判解決,認為是軟弱可欺,結果在我軍自衛反擊時,敗得一塌糊塗。

在鼎盛時期,1962年在其最風光的時候,直接受此最重一擊,使其輸得非常悽慘,遭受嚴重挫折,讓整個國家尊嚴掃地。此後印度再難在氣勢上崛起,內心充滿自卑和畏懼,當然很難強大。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洲的第一個槍手:奧爾良戰役中唯一的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