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談了古希臘的民主,民主一直作為反面教材提醒西方,好政治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

這一講,我和你分享古希臘的政治格局和它背後蘊含的底層邏輯。我們通過這樣一個非常明顯卻又非常奇特的表象來切入,就是,古希臘為什麼是城邦林立,而不是大一統?

分散的格局

說起古希臘,你腦海裡最先浮現出來的畫面是什麼?我猜是雅典衛城。沒錯,就是那個以帕臺農神廟為核心的衛城。

你去雅典的時候,想看帕臺農神廟,得爬山,彎彎曲曲,雖然到處是古蹟,風景也優美,但你到了神廟門口差不多也是一頭汗了。神廟,特別選址建在了雅典的制高點。

其實,雅典衛城是跟古希臘政治格局高度相關的,也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城邦林立。

對於中國人來說,總是覺得大一統是常態,但這只是中國政治的特色。中國的思想家們也嘗試去解釋中國長期大一統的機理,遠的有金觀濤先生提出的“超穩定結構”,近的有施展老師在《樞紐》和《中國史綱50講》裡面的解釋。

環顧人類文明,你會發現,大一統很稀有,分散分裂倒是常態。在西方文明當中,只有羅馬帝國算得上是大一統,但從奧古斯都建立帝制到西羅馬滅亡,也就五百年時間。其餘所有時間裡面,西方的大格局都是分散甚至分裂的。

大一統在中國文明是主旋律,在西方大多數時間裡只是夢想。記住這個很重要的差別,它不僅深刻反映了中西文明底層邏輯的差別,也成為我們和西方人相互誤會的重要根源。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是分散的,在古希臘就體現為城邦林立。這一講,我分三步告訴你為什麼古希臘人搞成了這麼個政治格局:第一,軍事邏輯,第二,國內政治邏輯,第三,國際政治邏輯。

軍事邏輯

就從神廟的選址來說,主要就是出於軍事考慮,敵人來犯時保住精神的香火很重要。

古希臘的地形很獨特,四個字,半島丘陵。半島是說它位於地中海北岸,三面環海,丘陵是說這個半島上的主要地貌是丘陵。三面環海帶來的後果我在下一講跟你細聊,這裡我們先看丘陵,它意味著有險可守。

你去希臘的時候,別隻去雅典和聖托裡尼,多找幾個半島上的城市看看,你就會發現,原來衛城不只是雅典有,而是每個城邦都有。雅典只是找了一座石頭山來修衛城,其他城邦找了更大的山來修。比如科林斯。

現在你知道古希臘人怎麼打仗了吧!很簡單,如果不能正面應敵,就據險而守。敵人如果快要殺到,衛城山腳下的民房、農田、集市全不要了,大家都躲到衛城裡,跟敵人耗,趁敵人大意或者疲累攻其不備。在古代,內線作戰比外線作戰的優勢大,躲在衛城裡熬比圍在外面耗的成功率要大得多,所以,基於這種軍事邏輯,城邦被破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

那即便外線作戰的城邦勝利了,拿下被圍的衛城,基於丘陵帶來的交通不便,直接統治的成本會高到讓你付不起。所以,戰爭的勝利者一般都是在佔領地建立間接統治,就是扶植傀儡,而不會併入版圖,版圖大了真管不了。

最大的城邦雅典在鼎盛的時候也就15萬公民,實在派不出多少軍隊去佔領別的城邦,而且,你可別忘了,雅典的軍隊是由他的公民組成的,他們不是職業軍人,打完仗他們就回家種田做生意了,讓他們去做佔領軍,他們家裡的生活就沒著落了。

古希臘歷史上最典型的戰後控制案例是斯巴達控制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率領同盟者最終擊敗了雅典率領的同盟,斯巴達沒有剷平雅典也沒有駐軍控制,而是扶植了雅典本地人當傀儡,史稱“三十僭主”。

國內政治格局

我們再來看看國內政治的邏輯。

幾百個城邦雖然政治上各自獨立,但他們共享了同一個希臘文化,有很強的認同感,他們是一家人,尤其在共同抵抗過波斯之後更是如此。希臘波斯戰爭這個大事,我們放到後面專門講。

你想,西方文明的源頭為什麼不叫雅典、斯巴達、科林斯、米利都這些單個城邦的名字,而是統稱為希臘,這說明它們是一個文明,就像中國文明不會只上溯到齊、魯、宋、晉這些諸侯國。

文化上的共同性會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他們互相毀滅、互相奴役、互相吞併。城邦之間的戰爭就像他們各自的神之間的鬥爭一樣,永遠不會停歇,但誰也不能徹底消滅誰。這是第一層。

還有第二層,其實剛才我們已經透露了一點,問題的核心是規模。

表面上,15萬雅典公民規模太小,又沒有職業軍隊,實在無法派出大批的佔領軍,但還有一個藏得更深的政治天花板:政治的規模會抑制政治的複雜性。城邦太小,導致統治和管理大規模共同體的制度和策略根本就出不來。

15萬公民的規模可以通過抽籤和多數決定運轉,但如果是150萬人呢?如果是整個古希臘文明的1100萬人呢?

回想一下民主執行的三個基本原則,公民平等、抽籤或者多數決定、愛國奉獻,1100萬人如何實現?哪些人擁有公民資格,如何決策?散落在整個希臘半島的1100萬人,還會像雅典人一樣熱愛這個龐大的國家嗎?

作個最簡單的對比,美國立憲的時候,有280萬人。在此之前所有人都認為共和國好是好,但只能小國寡民。美國國父們想出了聯邦制、三權分立這些現代制度,才算基本解決了大共和國得以成立這個千古難題。

再看看中國,就像施展老師所說的,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對自身大規模領土和人口的有效管理,有天時地利人和。而且,它征服的六國多多少少都有過類似的變法,秦國戰勝後也容易接管。

再這個問題上,中國文明是非常早熟的,但即便如此,秦朝的大一統不也很脆弱嗎?所以,大一統對政治制度和策略的要求其實非常高。

國際政治邏輯

再進一步,我們從“國際均衡”,也就是希臘城邦面臨的外部形勢來解釋下這個問題。

如果城邦的規模決定了它們的政治制度和策略上的天花板,那它們在這個天花板下面你爭我奪的時候也會有意無意地一起維護這個天花板,保證大家都有政治生存空間,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大一統了,大家就誰都沒得玩了,這就是古希臘國際政治的基本邏輯,它同樣不利於大一統。

想想我們的春秋戰國。一旦出現一個強國,尤其是從春秋的爭霸邏輯進入了戰國的滅國邏輯之後,各國都高度警惕它,合縱連橫就出現了。古希臘城邦之間當然也有合縱連橫。一個大城邦擊敗一個小城邦可能問題不大,但它旁邊的城邦就會集結起來對付它,誰都知道脣亡齒寒的道理。

所以,合理的結果就只能像真實的歷史那樣,古希臘沒有大一統,只是最終合併為兩個軍事同盟。雅典和斯巴達各自帶領一堆小弟展開兩大同盟的對峙,從冷戰到熱戰,確實打了個天翻地覆。有人專門發明了一個詞來說明雅典同盟的性質,叫雅典帝國主義。

但需要澄清的是,雅典的帝國不是羅馬那種帝國,它雖然對小弟們有軍事統帥權,也管它們收保護費,但那些小城邦們都是獨立的,政治和軍事並沒有被雅典人派的總督接管,雅典的權力只是盟主的權力,還遠遠達不到羅馬皇帝的權力。小弟們受不了大哥的管束,很容易就翻臉了,這是雅典敗給斯巴達的重要原因,我會在後面跟你解釋。

總的來看,國際鬥爭使得大一統的難度極高,當然,也不是不可能,亞歷山大大帝不就做到了嘛,他砸碎了古希臘政治格局的天花板!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以後再跟你細說。

總之,幾百個城邦的國際均衡,使得最強大的雅典和斯巴達最多就是當上了盟主,在國際政治的層面上,古希臘城邦之間基本上只在玩爭霸邏輯的遊戲,沒有進入滅國邏輯的遊戲。

好,簡單總結一下這一講的內容:古希臘的政治格局是小國寡民,幾百個城邦並立而存,人少國小加上丘陵地形限制了戰爭規模和戰爭形態,他們大多建造衛城據險而守,即便破城,直接統治成本也承受不起;

小國寡民還限制了古希臘發展出管理大規模領土和人口的政治制度和策略,國際均衡又對每一個野心勃勃的城邦構成了巨大的外部限制,他們只玩到爭霸遊戲還沒有進入滅國遊戲。 所以,他們沒有大一統。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歸根結底在於小國寡民。——李筠《西方史綱五十講》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揭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太子李建成,罪魁禍首其實是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