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外來媳婦本地郎”,但是在馬海德的身上就應該是“外來女婿本地媳婦”,這是一個發生在戰爭時期的陝北延安的故事。
馬德海,原名叫喬治·海德姆,出生在美國,而馬德海是他隨中共中央進駐到延安後得來的。“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是駿馬的意思,所以就姓馬,海德這個名字就不用說了。
1936年,馬海德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斯諾著名的美國記者,新中國成立毛澤東還親自接見了他,電視劇《外加風雲》中中美建交的那段)不遠千里來到陝北保安,對毛澤東等共產黨高層進行採訪,而隨後斯諾離開了中國,做新聞報道去了,留下了馬海德做著醫生。(自23歲踏上中國這片土地,便再沒有想過離開,為中國醫學業奉獻了一生,帶領中國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拯救了50多萬中國人!)
1937年,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邊區的人們都知道有這麼個“馬醫生”,從毛澤東到普通百姓都喜歡找他看病。
1939年,他邂逅了他的那個她。那是一個冬天,一個女戰士來找馬海德看病,當看到她那雙眼睛時,就正如周杰倫唱的“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一樣,心動的趕腳。這個她就是蘇菲。
蘇菲是誰呢?為什麼名字這麼洋氣呢?
首先她是一名八路軍女戰士兼魯迅藝術學院話劇團的演員,而且蘇菲出生在浙江的一個豪紳家庭(土豪劣紳),抗日戰爭爆發後,她輾轉來到了延安,加入了魯迅藝術學院。
馬海德一見到蘇菲,就心動了,細心診斷之後還特意為她配了藥,還寫了封信給她,這封信是這樣寫的“我衷心希望你能按時很好地服藥,早日恢復健康,恢復你那美麗的微笑”。就這樣,見到馬海德這樣細心周到,年輕的蘇菲也對其產生了好感。(那時的愛情就是這麼簡單純真)
就這樣交往了一段後,1940年兩人在邊區政府辦理了結婚證,也就是現在的閃婚,並且在當時還屬於革命時期的跨國閃婚。
對於這段婚姻蘇菲的朋友們非常反對,是因為馬海德是外國人,她們怕靠不住,長不了。他們的結婚時,朋友們也沒來祝賀,蘇菲在婚床上越想越傷心,她覺得自己失去了朋友,而朋友們的擔憂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而善解人意的馬海德,頻頻為她擦著淚水,誠懇地說:“我知道你的心情。對外國人有隔閡並不奇怪,這是帝國主義的壓迫歧視造成的,我們可以分開,你還是自由的。”
1988年10月,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衛生部顧問、七十八歲的馬海德,在與蘇菲共享整整半個世紀美好姻緣之後,無比眷戀地永別了蘇菲。去世前,他曾拿出十萬美金,設立了中國防止麻風病基金會。去世後,蘇菲把馬海德給她留下的四萬美元養老金,也捐給了基金會。她和丈夫的共同心願,是要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消滅麻風”,為國爭光。
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年齡,愛情是不需要的,愛情是無國界,馬海德和周蘇菲的跨國戀是單純的,是浪漫的,是我們現在所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