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無數的天驕展露崢嶸,譜寫了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詩篇,或許會有很多的磨難加在他們身上、也會有很多汙水潑在他們身上,但最終,時間會證明他們的正確。或許在當時是世人所無法忍受的,但站在一定高度時,發現他們是如此的偉大。
秦朝的外患秦朝是一個不尋常的朝代,對上它結束了549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亂戰;對內,完成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的大一統;對下,它開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時代。
這樣一個十分不尋常的朝代同樣存在了不尋常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就歷史來看更像是一個祭品般的存在。存世如此短的朝代不是有大患就是有大害。
秦朝建立的時間可謂很不湊巧,原因之一就是建立的太快了,各方都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完成了統一,贏家就只有秦國這一個國家,這是十分招人嫉恨的,所以秦朝的建立就很不安全。這就是團結了少數力量去制衡大多數力量,必然會失敗。
經過春秋戰國近五百五十年的時間,天下人大都習慣了這種各據一地自成一國的局面,不僅民眾習慣了,各個學派、學說、各國貴族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天下一統,持續了這麼長時間的局面一下子變了,大家都很不好適應。適應不了怎麼辦呢?要麼想辦法幹掉秦始皇推翻秦朝,像張良就是這麼幹的。要麼想辦法恢復周朝舊法"諸侯制",像儒家就是這麼想的。
秦朝的內憂既然有外患,那就有內憂了。如果說秦朝的外患是那些不認同秦朝,心向舊時的舊貴族;那麼秦朝的內憂就是它的支持者。內外一起發力,一個新生的王朝怎能不敗?
前文說過,秦朝是結束了長時間的分裂後建立起來的統一的王朝,所以這其中就有了大量的戰爭,不論是分裂戰爭還是統一戰爭,都是戰爭。
有時候戰爭是一個好東西,特別是自己國家發生了什麼大事的時候,戰爭帶動了國家的內需,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減少了社會遊蕩人員,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但也就此造就了一大批軍工企業、將門世家,這就會推動國家去戰爭,不然就填不飽他們的肚子。這時,秦朝的支持者反而開始對秦朝不滿了。
秦朝建立了,這下好了,天下太平了,只是這些靠戰爭上位、發財的人怎麼辦?軍隊好說,可以裁軍,左右不過是花錢罷了;將軍們也好說,給爵位、封地、賞賜,出生入死這麼多年享受一下可以允許。但接軍工的活計的人怎麼辦?這就是讓人往死路上走。
再者,秦始皇為了天下的安全,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了十二個金人。這意味著什麼?這說明皇帝想要天下太平,不再動兵戈,這是與當時的大勢背道而馳的。
秦始皇的方法前面說過,永遠不要小瞧一個王者,尤其是秦始皇這樣的王者。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很是做了幾項大的改變,也開展了幾項大的工程。
秦統一天下後,就開始修建著名的馳道,方便行走。在秦始皇登上皇位的前六年就在處理雜事、重鑄天下秩序、封禪、巡遊這些事情。
一位巡遊天下的開國皇帝,肯定能看出自己的王朝所存在的不妥,但他又不能一殺了之,這會更早的激起更大規模的戰亂,這不是秦始皇想要看到的。
所以就要換方法,那些心裡沒想好事的人都是閒的,那就想一個讓他們閒不下來的差事,最好的辦法就是搞大工程,將人手全部佔住,我看你怎麼反。
於是,公元前214年,讓後人驚歎的萬里長城開始了修建,對外的口號是阻擋匈奴人。其實想一想就知道這不像是秦朝的風格,更不是秦始皇的風格。而據史料記載,修建長城蒙恬一共帶去了三百萬人,這不像是為了修長城,更像是將這些人全羈絆到塞外。
過了兩年,秦始皇覺得這樣不夠,而且政治與經濟中心在一起很不方便,想著建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收藏了七國的珍藏,極為華美。想想也正常,寶貝太多了,又不可能全都發下去,按秦始皇的脾氣藏著又不好,正好建一個宮殿,一舉兩得。
其實從後來的農民起義可以看出,秦朝的軍隊並沒有在國內大量的駐紮,畢竟在進行滅楚之戰時秦國可是先後出動了七十萬以上的秦軍,等到全國起義爆發秦朝滅亡時,手中的兵力除了相隔極遠的三十萬長城軍和收服百越的二十萬秦軍,就只剩下四十萬囚徒軍。可以說秦朝將不穩定因素——秦朝百戰精銳——全部放到遠離本土的地方。
秦軍軍陣
一篇《過秦論》將始皇帝列為了殘暴、荒淫之君。但是能統一全國之人無不有大雄心、大毅力、大氣魄。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荒淫。
憤六世之餘烈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有如此氣魄之人,必定不會為了一點小事而毀掉自己的帝國。都說秦始皇篤信方術想求長生,但也沒見他因為這些荒廢了天下,甚至勞民傷財,可見在他心中是有一個度的。
想要秦朝天下安穩的始皇帝是有大雄心的人。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了歷史的先河,在沒有前人經驗的情況下,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更好的管理天下。;
為了秦朝天下安穩的秦始皇是有大毅力之人。為了天下的安穩,在自己的臂膀危及到天下時,甚至願意自斷臂膀也不願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可以說,秦始皇是十分熱愛自己所建立的帝國,甚至為之奉獻了一生,所作所為更不是為了鋪張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