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是什麼促使清廷頒佈海軍外購軍火禁令,北洋海軍經費之困

1894 年春光明媚的5 月,遵照《北洋海軍章程》中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檢閱的規定,北洋海軍調集主力軍艦於大沽、旅順、大連灣、威海等地進行大規模的操演訓練,接受北洋大臣等要員的校閱,廣東水師隨同北洋海軍操練的“廣甲”“廣乙”“廣丙”3 艦跟隨一起受閱,南洋水師也派出了“南琛”“南瑞”“鏡清”“保民”“開濟”北上參加會操。針對中國海軍這次重要的演練活動,英國、法國、俄國、日本均向中國提出了申請,各自派出軍艦到場觀察評估。深知此時北洋海軍已經艦械老舊的李鴻章,為了竭力維繫海軍的戰略威懾價值,特地叮囑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操演時必須格外突出地表現,以便在外人面前誇示北洋海軍的軍威,獲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懾效果: “英、法、俄、倭各有兵輪睨視其旁,相帥意恐稍涉疏懈,不足以警耳目。”

這張極為珍貴的北洋海軍編隊駛離大連灣的照片就是其中之一,照片中排列為縱隊的軍艦由近及遠依次是:“濟遠”艦、“致遠”艦、“超勇”“揚威”艦、“經遠”“來遠”艦、“鎮遠”和“定遠”艦

當次,北洋海軍主要進行了炮術射擊、魚雷射擊、抗魚雷艇夜襲等科目的演練,表現均屬上佳,令李鴻章感到十分滿意,到場旁觀的日本軍艦“赤城”在報告中也提及北洋海軍訓練有素。當演習中的艦隊抵達威海時,李鴻章於劉公島上題聯:“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這似乎是在抒發大閱海軍的豪邁心情,又彷彿是祝禱祈望北洋海軍能夠如龍虎雲雷般繼續永靖海疆。

李鴻章當時的複雜心情,在大閱海軍後的奏摺中徹底表露了出來,在向光緒帝報告了海防建設的成就後,李鴻章筆鋒一轉,開始論及他所擔憂的海防建設中的不足之處:

日本蕞爾小邦,猶能節省經費,歲添鉅艦。中國自十四年北洋海軍開辦後,迄今未添一船,僅能就現有大小二十餘艘勤加訓練,竊慮後難為繼。

北洋海軍艦船落後,長期得不到更新,這是讓李鴻章憂心忡忡的重要問題,造成這一局面的最直接、最表面的原因則要追溯到三年之前的1891 年。那一年的五六月間,李鴻章和山東巡撫張曜在黃渤海地區對北洋海軍進行了成軍後的第一次校閱,事後李鴻章上奏彙報成果,認為渤海灣的海上防禦已屬堅強可靠:“綜核海軍戰備,尚能日新月異,前限於餉力,未能擴充,但就渤海門戶而論,已有深固不搖之勢。”清政府聞奏後加以勉勵:“海軍關係至要,必須精益求精。仍著李鴻章、張曜切實講求,督飭提、鎮各員認真經理,以期歷久不懈,日起有功。”

1894 年大閱海軍期間停泊在大連灣的南、北洋軍艦,左起依次是“康濟”“經遠”“鎮遠”“南瑞”“廣乙”

然而就在做出激勵海軍建設的表態之前, 清政府於1891 年6 月1 日批准了戶部的一項奏請,即著名的停購海軍軍火二年的決策。此舉意味著清政府下令有錢也不允許為海軍購買新軍火,等同於宣佈停止北洋海軍的裝備發展。令出之後,李鴻章感到難以理解——“方蒙激勵之恩,忽有汰除之令,懼非聖朝慎重海防作興士氣之至意也”,遂上奏辯論,但是沒有任何結果。這一扼殺北洋海軍發展的禁令至1893 年時屆滿, 不過清王朝並沒有弛禁的意思,禁令一直到1894 年仍然在發揮著效力,所以李鴻章才會在1894 年大閱後舊事重提,不點名地道出北洋海軍的裝備問題。

1891 年“橫空出世”的海軍外購軍火禁令,徹底扼住了北洋海軍的咽喉命脈,使北洋海軍的發展頓時裹足不前,這是造成北洋海軍落後於日本海軍的關鍵因素。按照常理分析,清王朝投入數千萬兩巨資,耗費十餘年之功才得到了一支實力雄踞亞洲之冠的海軍艦隊,似乎並沒有理由慳惜小費,不再繼續投入,導致功虧一簣。對清王朝這種自廢武功的舉動,後世常感到困惑,相關的解讀嘗試,大致趨向於兩種思路。

其一,根據海軍外購軍火禁令是由戶部提出的這一表象,將焦點集中到時任戶部尚書翁同龢身上,通過對翁同龢其人的多角度剖析,發現翁同龢與北洋大臣李鴻章之間確有政見、私交不合的種種跡象,由此認為該禁令是翁同龢為了整治李鴻章而做出的“小動作”。

另一種解讀思路的視界更開闊,超越翁李之爭,注意到戶部上奏請示禁購海軍軍火時清王朝的財政狀況,認為戶部之所以做出這一舉動,是為了節流開源,以應對當時政府大項開支日益增多、國庫支絀的局面,進而分析當時清政府新增的大項開支,最終使得頤和園工程浮現——給慈禧太后慶祝六十大壽, 以及新修頤和園等活動耗費巨大,最終導致了戶部不得不裁停海軍外購,甚至挪用海軍經費以供應園林工程。甲午戰爭後出現的“昆明換渤海”之說即基於這一解讀提出,總體上將海軍外購禁令的責任歸結到慈禧太后的貪圖享受。

事實上海軍外購軍火禁令的產生背景遠非這麼簡單。

首先,這一事件牽扯到清王朝中樞一場持續三十餘年的最高權力之爭。

在海軍外購軍火禁令出臺的三十年前,清王朝內部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高層政變,彼時咸豐帝駕崩未久,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等聯手發動祺祥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推翻了咸豐帝留下的政治格局。此後,恭親王在外領班軍機、執掌總理衙門,控制實權,慈禧在內垂簾聽政,掌握同治皇帝,操縱國柄。由於各自都是野心勃勃,恭親王和慈禧的政治聯盟很快出現裂痕,進而出現了互相間鉤心鬥角的激烈政爭。紛亂之中,對慈禧言聽計從的同治皇帝患厲疾暴斃,風傳是被恭親王長子載澂勾引邪遊所致。此後,慈禧的妹夫醇親王之子載湉繼位為光緒皇帝。慈禧隱忍至1884年,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的藉口,發動史稱甲申易樞的猛烈政治攻勢,恭親王奕被逐出權力中心,醇親王奕譞開始崛起,清廷中央形成了慈禧與醇王內外配合的新政局。也就在這一時期,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向時任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表達忠心,慈禧太后、醇親王對近衛京畿、手握淮系重兵的李鴻章也投以青眼。獲得慈禧太后和醇親王的聯合支援,北洋海防建設從1885年開始步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添購“致遠”“經遠”等級新式巡洋艦,只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北洋海軍的建軍。

正在進入旅順大船塢的“定遠”艦

然而就在北洋海軍建設如日中天時,醇親王於1891年元旦突然去世,慈禧太后失去最得力的外援倚靠,對內也少了可以羈縻光緒帝的法寶,於1889年正式親政的光緒帝,其政見已經日益靠近以帝師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方向。醇親王死後,慈禧太后內外失據,被視為後黨羽翼的李鴻章及其淮軍和北洋海軍也頓失靠山,陷入了尷尬境地,恰在此時戶部上書要求停購海軍軍火,令人不由得不去揣摩紫禁城裡的權力消長帶來的影響。

事關國家軍事的走向,如果沒有最高權力層的支援、裁可,很難想象僅憑戶部尚書的個人好惡,就能使海軍建設半途而廢。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為慈禧太后慶賀六十大壽,以及新修頤和園等事,也不能簡單解讀為統治者貪圖個人享受。光緒帝已經親政,新修頤和園一方面是向天下昭示皇帝為孝道模範,另外還可以作為將慈禧從政治中心遷出的手段,一旦京城西北郊外的頤和園工程竣工,慈禧就勢必前往頤養天年,再難直接、快速地過問與干涉朝政。

除了上述這個猶如巨大棋局的政治背景外,文化傳統、思想意識方面的背景也值得注意。1891 年6 月1 日清廷下旨宣佈暫停海軍購買外洋軍火後,除了北洋大臣李鴻章曾進行過上奏抗辯外,在整個清政府朝堂上乃至民間輿論中,再沒有出現什麼反對聲音,連善於物議的清流言官也都集體漠然,這種奇怪的緘默局面,可以理解為當時整個國家的政治圈、知識圈並不反對暫停海軍建設這一決策。全國上下都對這一明顯失當的決策沒有異議,和當時中國普遍存在的畸形的海洋觀、海軍觀有關。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海洋很多時候被看作如同高山大漠一般的天塹屏障,是護衛中國不受外來者侵犯的天然藩籬,而並不是通往另一片新世界的通途。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的海洋屏障被列強突破,此後清王朝開始努力建設如同西方海軍一般的近代化海軍,但其建軍的根本目標在於“海防”二字,即利用近代化的海軍挽回失防的萬里海疆。作為一支以捍衛國家海外利益為目標的海軍,只要為國家攫取利益的任務沒有結束,投入和發展就不會結束;作為一支以侵略擴張、進取海外為目標的海軍,只要侵略的目標沒有實現,投入和發展就會持續加大,因為必須時刻保持對假想敵的優勢地位。然而作為一支以海防為目標的海軍,在實現了海防鞏固的那一刻,它就完成了任務。這一刻很可能是這支海軍衰亡的開始,往往只有在大海再度失防時,這支海軍才會得到再一次的投入和發展。非常不幸的是,北洋海軍墮入的就是最後一種魔咒。整個國家社會對北洋海軍的期待,僅僅是鞏固防海,所以在渤海門戶“深固不搖”時,暫停海軍建設投入、為國家節約資金,就成了全社會大多數人都能認同的主張。

1894年大閱過後李鴻章呼籲加強海軍裝備建設,但是毫無效果,停購海軍軍火的禁令事實上繼續有效。6月1日,暫停海軍外購軍火已滿三週年,當天廣東水師的“廣甲”號巡洋艦從威海灣起錨出航,南下廣州,負責接運當年新產的嶺南荔枝。憑藉蒸汽化軍艦的高效運輸,清王朝的統治者在北京的禁苑裡也能品嚐到南方的新鮮佳果。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個人有沒有出息怎麼能看出來?杜月笙:先看看他怎麼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