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的221年,秦始皇滅掉了最後的齊國,實現了自己的統一,完成了秦國幾百年來的心願,但是還沒有高興多長的時間,北方就告急了,原來是被匈奴給侵略了,秦始皇就派大將蒙恬前去平定,年輕時期的蒙恬原本就參與過北方邊境的防守,所以對遊牧民族的戰鬥方式比較熟悉,秦始皇派他去平定匈奴,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決定,蒙恬大將軍也沒有讓秦始皇失望,在眾多的不立條件下,還是依靠著自己的超高的智慧能力取得了勝利。

長城

之後兩軍又經歷了很多次的大規模戰役,最後匈奴被秦軍給打敗了,匈奴軍隊狼狽地向北面逃去,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秦始皇卻下了一個讓人非常不理解的命令,那就是停止追擊,擺出防禦姿態,在北方修建長城。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下這樣的命令呢?不是應該乘勝追擊嗎?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築一個防禦設施呢?其實他這麼做,有這麼幾個原因。

長城

第一點就是,秦國時期的運輸方式非常地單一,加上要去遠攻匈奴,之間群山阻隔著,運輸起物資來,就更是不方便了,而匈奴方面,一般沒有什麼的章法,走到哪搶到哪,後勤保障秦國和人家匈奴是比不了的,所以補給得不到解決,就不會輕易追過去打他們。

長城

第二點就是,兵種的問題,秦國時期的士兵,大多都是從中原地區的農耕人民裡面徵來的,士兵的源頭就是人民,想要進入大漠和匈奴去作戰,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秦國地處平原,人們都是生活在平原的人,如果進入大漠和匈奴去打仗,先是沙漠的氣候,中原的人根本就受不了,其次是匈奴本就是遊牧民族,各個馬術都是非常厲害的,反觀自己的士兵,騎馬都成問題,又怎麼能和匈奴的士兵去作戰呢,在人家的主場,用人家喜歡的作戰方式和人家打仗,那肯定是會失敗的,所以這也是當時考慮的因素之一。

長城

第三點就是,遠征出去的收益太小了,秦始皇經歷過無數個對手,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威嚴問題,還要考慮自己大勝了能夠得到什麼,而當時的秦軍打敗匈奴之後,只會得到一大片的草原而已,這對於本身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原人來說,不適合種農作物,這種交換並不是秦始皇想要的,所以也就沒有去追擊他們,而是下令修築長城,以這種將戰線固定的辦法來更好地應對匈奴的入侵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朝廷的收入都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