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手持木棍的男子,一位不受寵愛的太子;一個胡言亂語的凶徒,一樁不了了之的懸案,是膽大包天還是裝瘋賣傻?是狂性大發還是受人指使?明末的梃擊案,不僅揭開了濃霧籠罩的宮鬧一角,也讓人們得以窺視在那個骨肉相殘的年代中生存的殘酷。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曹植吟出這首《七步詩》的時候,不知他是否先知,不僅僅是他,歷代君王的後裔,無時無刻不在明爭暗鬥中生存著。鬥贏的,得到的不僅是錦繡江山,還有自己的性命;鬥輸的,失去的也不僅是錦繡江山,還有自己的性命。在深宮之中,兄弟父子,時刻都在以命相搏,而為此想出的招數既令人眼花繚亂,也讓人瞠目結舌,明末的梃擊案就是其中的一件。
梃擊案的發生
明朝萬曆年間,立太子一事曾在朝廷內引起激烈的爭論。由於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被認定為太后宮女王氏所生,所以不得寵;萬曆皇帝喜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鄭貴妃曾與他暗自商量想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是國有國法,太子應立嫡子,無嫡則立長子,立朱常洵為太子的這個提議遭到朝臣的反對,於是萬曆皇帝就以各種藉口拖延立太子的時間,最後皇太后干涉了此事,萬曆皇帝迫不得已,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冊立朱常洛為太子,但同時也封朱常洵為福王,賜洛陽為其藩國,這就是明末的太子之爭。
朱常洛的太子當得並不舒服,他一面戰戰兢兢地唯恐被廢,一面忍氣吞聲地禁閉深宮,原想著唯唯諾諾得以保周全,誰料到事情並不如他所願。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的一個傍晚,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忽然闖入一個五大三粗的男子,他手持一根粗大的棗木棍,幾下就打倒了守門的老太監,然後不由分說就直奔太子寢宮。貼身太監見阻攔不住,只能關閉大門,大聲呼救。幸好宮裡的侍衛們聞訊趕到,並與同時趕來的幾個太監一起將此男子擒獲交由東華門的守衛指揮使朱雄收監。朱常洛受驚非常,第二日就將此事稟明了萬曆皇帝,萬曆皇帝下令審訊。然而負責審問的“浙黨”官吏以凶徒是個瘋癲病人為由,草草結案。朝中一些鄭貴妃的黨羽也多次上書要求儘快處死凶徒,早早結案。朝中東林黨大臣懷疑此事是鄭貴妃所為請求皇帝徹查此事。萬曆皇帝怕事情鬧大,於是親自來處理此案。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想得罪萬曆皇帝,也不想得罪鄭貴妃,再加上自己也算逃脫了性命之憂,於是也不想深究。最後萬曆皇帝處死了凶徒,草草結案,這就是“梃擊案”的經過
神祕的行凶者
案發之後,萬曆皇帝命人對行凶的男子進行了審訊此男子名叫張差,為一普通百姓,審訊的大臣先後上報的證詞相去甚遠,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懷疑。而後來草草的定罪,認定張差就是一個瘋癲之人,並想及早將張差問斬,更是使得保太子的一些大臣猜測不已。為了太子的安危,一部分大臣想徹查此案,其中有一位大臣親自提審了張差,只見張差身強體壯,看起來並不像一個瘋癲之人。於是支開獄卒,詳細審問。開始張差不想說,也不敢說,後來大臣用飯菜引誘他,張差才開口說出了一個驚人的祕密。張差供認,在此之前,他曾受一個不知名的太監的委託,要他刺殺太子,太監承諾事成之後分給他幾畝田地,後來,太監帶他入太子宮,並承諾事後會救他出去。
由此供詞可知,張差行刺果然受到了宮中人的指使,行刺的目標是太子。審訊結果上奏朝廷後,朝臣都議論紛紛,大家猜測這件事的主謀一定是鄭貴妃,而且與鄭貴妃的父親鄭國泰也有莫大的關係。進一步調查之後,兩名太監也得以曝光,他們就是鄭貴妃的兩個心腹太監龐保和劉成。由此看來,此事必然與鄭貴妃有著莫大的關係。
實際上萬歷皇帝早有“廢長立幼”的想法,只是礙於朝臣的反對和祖宗的法令,才不得已讓這個宮女所生的,自己並不喜歡的朱常洛做了太子。剛剛聽說太子被剌時,他的心情想必也是很震驚,很氣憤的,堂堂皇宮居然發生這種事,他的顏面也無光,於是他要求馬上審訊。可是審訊的結果一出來,萬曆皇帝便開始猶豫,隨著事情的發展態勢越來越明朗,萬曆皇帝也越來越不想知道真相。
一邊是他寵愛的妃子,一邊是他親立的太子,左右徘徊之後,萬曆皇帝還是倒向了鄭貴妃一邊。原因是多方面的:萬曆皇帝本來也不喜歡太子,官女所生又成了太子的最大忌諱,再加上太子朱常洛又膽小懦弱,庸庸碌碌,不懂得討父親的歡心;而鄭貴妃是萬曆皇帝寵愛的妃子,在朝野上上下下都有一定的勢力和關係,並且又懂得討萬曆皇帝的喜歡,所以萬曆皇帝又怎麼忍心徹查到底將妃子問罪呢?何況一旦徹查,牽連必然甚廣,背後少不了沒完沒了的麻煩,何況太子命大,並未死在棍下,倒不如寧可相信行刺之人只是瘋癲之徒,息事寧人最好不過。
其實不能說萬曆皇帝糊塗,他也有他的無可奈何,為君之道方方面面都要顧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皇帝是有私心的,然而在殘酷的宮闈鬥爭中,有些事情是皇帝也無法阻止的,他能做的只是草草了案。他可能希望的也是將此事草草了結,以安撫眾人,今後不要再生事端。可是,他能阻止幕後的操縱者“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嗎?自古宮鬧的爭鬥,從來不會間斷
鄭貴妃的辯白
鄭貴妃深得萬曆皇帝的寵愛,因此在宮廷內外的勢力很大,為了在宮闈鬥爭中取勝,鄭貴妃使用了各種計謀方法,有效的無效的,聰明的甚至是愚笨的。這種找人打殺太子的方法,細想起來應該是最笨的一種,大概是鄭貴妃太想得到更多的權勢了,而且有些恃寵而驕,所以不管什麼方法她都敢試用。可是事發之後,當所有的證據都不利於她的時候,她便使出渾身解數,極力在萬曆皇帝面前為自己開脫,拒不承認。據《明史·鄭貴妃傳》記載,鄭貴妃得知事情敗露之後,開始在萬曆皇帝面前大哭。萬曆皇帝無奈,讓她自己去找太子。鄭貴妃果然去找了太子朱常洛,她一見到太子就放聲大哭,為自己開脫,並且向太子下拜。太子朱常洛見此,也沒了主意,他知道鄭貴妃的權勢,不想得罪她,而且礙於父親的面子,只好又一次忍氣吞聲,最後只能是對著貴妃也大哭了一場,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與此同時,鄭貴妃的父親鄭國泰寫了一份表明清白的摺子,上奏給萬曆皇帝。沒想到結果卻適得其反,由於朝中群臣並無明說此事與他有關,他如此緊張,朝中的大臣反而都認為此乃“此地無銀三百兩”。無奈萬曆皇帝息事寧人的決心已定,無論如何也不想將事態再繼續擴大了,再加上太子一方給予了妥協,此案也就只好匆匆作罷。張差被凌遲處死,太監龐保、劉成見張差已死,死無對證,於是百般抵賴,但是仍被萬曆皇帝祕密處死。此案最終以瘋癲之人闖入太子宮而昭告天下,並就此告一段落,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成為難解的“明宮三大案”之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對此案有過大膽的推測,認為鄭貴妃是一個頗有心機之人,採用如此冒險的方法來剷除太子實在有些說不通。更有人認為此事應是萬曆皇帝親自授意,所以鄭貴妃才有如此大的膽子。但是,這些說法並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援,只是人們的另一種猜測。無論如何前人留下來的僅僅是多方的推測與說法,至於真相,恐怕只有歷史自己才清楚地知道
明宮三大案”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歷史困惑,更多的是對那個時代的生存現狀的描述,正是這些讓人迷惑的歷史懸案,才使人們進一步看清了封建王朝的真實面目宮闈的傾軋、人性的扭曲,一切權力爭奪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又一個的悲劇
明宮三大案”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歷史困惑,更多的是對那個時代的生存現狀的描述,正是這些讓人迷惑的歷史懸案,才使人們進一步看清了封建王朝的真實面目宮闈的傾軋、人性的扭曲,一切權力爭奪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又一個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