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在青藏高原興起了此處數千年曆史上最強盛的政權:吐蕃帝國(公元618年至公元842年)。其最強盛時,領土版圖曾囊括整個中國西部地區,兵鋒更遠及中亞地區和印度地區,同時和唐帝國、回鶻汗國、阿拉伯帝國爭霸亞洲。
當時的溫暖氣候,讓青藏高原變得溼潤多雨,十分宜居,可承載人口達到歷史最高峰,而且,今天尼泊爾(3000萬人口)、印度東北部(光是阿薩姆邦就有3000萬人口),孟加拉國(1億人口)這些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人口稠密地區,當時都被吐蕃實控,或者為其僕從國。
到吐蕃帝國最鼎盛時期,甚至將印度最精華的恆河流域盡數納入勢力範圍,北印度各國皆為其臣屬,如此才支撐起了一個控制新疆、青海、甘肅、川西、內蒙西部地區的龐大帝國。
《西藏曆史新篇章》,《人口與經濟》期刊等均認為,吐蕃帝國最強盛時期,人口達上千萬人。而吐蕃帝國的可動員軍隊,接近五十萬人。如果連同各僕從國在內,其可動員的總兵力可能接近百萬人。
當然,也正是在和唐王朝進行的持續兩百餘年的東亞大陸爭霸,最終拖垮了這個帝國,令其內部矛盾滋生,最後,竟先於唐朝而土崩瓦解,正是“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隨著氣候的不斷惡化,在吐蕃帝國崩潰後,藏區就陷入了長達千年的人口逆增長,也從沒再建立過強大政權,先後被蒙古、明朝和清朝輕易征服。到清朝雍正時期的估算,藏區只有200萬人,到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時,更是隻有120萬人了,而即使到科學昌隆的21世紀,藏區總人口也只有大約640萬人(其中西藏330萬,青海140萬,川西140萬),因此,現代人確實極難想象,這裡曾經誕生過一個何等強大輝煌的帝國。
吐蕃帝國的實際建立者,贊普(國王)松贊干布,在統一西藏之後,便為了爭奪青海高原,與唐朝開戰,在公元638年的鬆州之戰遭到唐軍痛擊。
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唐將侯君集率唐軍步騎五萬,擊敗吐蕃軍四萬,斬首千級,令吐蕃軍初次領略了大唐武威。
唐朝潞國公:侯君集
戰後, 松贊干布表面上向大唐臣服, 與唐朝和親, 迎娶文成公主,受封為大唐王朝的駙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實際上則臥薪嚐膽,從唐朝引入先進科技、工藝及曆法,努力富國強兵。
松贊干布死後,葛爾家族的論東贊,論欽陵父子相繼成為了吐蕃“大論”(宰相),執掌政權,隨著國力日漸強盛,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
雖然在公元659年的烏海之戰,唐朝名將蘇定方僅率一千親衛騎兵,就迎面擊破吐蕃軍八萬,斬殺吐蕃副相達延莽布支,令吐蕃人在撰寫史書時心驚膽戰,甚至留下了“唐軍火焚布達拉宮”的不實記載。然而這並不能打消吐蕃人奪取青海高原、進而和唐朝爭霸的野心。
唐朝邢國公:蘇定方
論欽陵是吐蕃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極善用兵。他率軍攻滅了附屬唐朝的吐谷渾部,並在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戰大敗唐朝名將薛仁貴率領的十萬唐軍。
公元678年的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李敬玄、劉審禮率領的十八萬唐軍,不但讓吐蕃徹底避免了從此淪為唐朝之“邏些道”的亡國危機,更兩次乘勝進兵,短暫奪取了西域的安西四鎮。
吐蕃國相:論欽陵
也在青海湖之戰,百濟國降人出身的唐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之士夜襲吐蕃軍,令唐軍主力十餘萬人得以安然撤回。之後, 黑齒常之又在公元681年的良非川之戰率三千精騎夜襲三萬吐蕃軍, 斬首兩千, 繳獲羊馬數萬。因此被唐高宗簡拔為方面大員。
唐朝燕國公:黑齒常之
隨後, 黑齒常之經略河源之地七年, 增設烽火臺戍守點七十餘處,開屯田五千餘頃,每年收穫糧食五百餘萬石,並多次擊破論欽陵之弟論贊婆統率的吐蕃青海軍團, 燒其糧草, 繳獲大量鎧甲牲畜,令吐蕃深為忌憚。
公元682年,唐將婁師德於白水澗之戰迎擊吐蕃軍,八戰八捷,令敵軍膽落。此刻,在青海高原東部的長年軍事對峙中,唐朝依舊佔據了一定上風。吐蕃遂移兵雲南,佔領岷江畔的安戎,架設神川鐵橋, 降服當地的六詔部族,對唐朝形成夾攻之勢。
唐高宗去世後,執政的武則天,為了改朝換代的個人野心,大規模清洗朝堂,任用酷吏,迫害忠臣良將,密網羅織,濫殺無辜,以至於程務挺、黑齒常之等良將,皆無辜被牽連而受戮,導致邊關形勢大壞,敵國彈冠相慶。
公元689年,黑齒常之被酷吏周興害死後,不止是唐朝(注一)失卻一員堪稱“吐蕃剋星”的良將, 唐朝勢力從此退出了青海高原,吐蕃得以盡佔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
注一 :此時名義上的國號為“武周”,為行文方面,統稱唐朝,下文同。
再無生平勁敵的論欽陵,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和西域地區,控制利益巨大的絲綢之路,率領吐蕃軍多次主動出擊, 肆無忌憚地侵攻大唐疆土。
公元692年,雖然唐將王孝傑擊退吐蕃軍,第三次收復了丟失數年的安西四鎮。然而後突厥汗國已經徹底復國成功,雄踞漠北草原,更令唐朝腹背受敵。
公元696年, 論欽陵與其弟論贊婆率大軍進犯河西,唐朝王孝傑、婁師德兩大名將率軍十餘萬迎戰。在素羅汗山之戰中,論欽陵憑藉地利優勢, 前阻後截,縱兵掩殺,令唐軍損失慘重。接著, 吐蕃軍乘勝兵進涼州,眼看河西危在旦夕。 好在吐蕃贊普赤都鬆贊,忌憚論欽陵功高震主,將他強行召回,並與唐朝請和。
唐朝此時正同時與後突厥、契丹開戰,在西北無力繼續用兵,對和談正是求之不得。 論欽陵獅子大開口,索取西域的安西四鎮和十姓突厥之地。唐朝談判使者郭元振,洞悉吐蕃的君臣矛盾,趁勢施展離間之計,一邊竭力向吐蕃其他貴族大臣示好,一邊故意拖延談判程序。
此時吐蕃常年與唐朝征戰, 貴族大臣、軍民百姓為徭役和兵役所困,同樣不堪勞苦,迫切希望息兵休戰,因此將論欽陵視為與唐朝議和的最大障礙,對他怨恨滋生。
公元699年,赤都鬆贊終於對葛爾家族動手,捕殺其親族黨羽兩千餘人。 論欽陵舉兵反抗,然而這位對吐蕃國家戰功赫赫的雪域戰神,此刻已是民怨鼎沸,眾叛親離,終於兵敗自殺。他的弟弟論贊婆聞訊,率部眾千餘人降唐,封安德王。 他的兒子論弓仁,也率自己麾下的吐谷渾部族七千餘帳,歸降唐朝,封安國公,後晉封撥川郡王。
赤都鬆贊剷除執政70餘年的葛爾家族,雖然得以收回國政大權,但也令吐蕃國勢大傷,統治唐朝的武周政權,同樣從四面受敵、內外交困的窘境,獲得喘息之機。
吐蕃贊普:赤都鬆贊
公元700年,吐蕃軍進犯涼州,被唐將唐休璟六戰六捷,斬殺副將二人,斬首二千五百級。 公元702年,赤都鬆贊親率大軍攻打四川的茂州,又被唐將陳大慈率當地守軍擊敗。
赤都鬆贊威信大損,內部零星叛亂不斷,遂於公元703年,獻上良馬千匹、黃金兩千兩,請求與唐朝會盟和親。然而,次年他就在征討雲南六詔的叛亂中,戰死軍中。其子赤德祖贊年僅七歲,其祖母 沒廬·赤瑪倫太后攝政,眾多貴族不服,吐蕃國中迅速陷入了 「嫡庶競立, 將相爭權 ,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 財力困窮」的窘境。
赤瑪倫太后:
赤瑪倫一邊鐵腕壓制國內貴族反抗,強化中樞集權,一邊竭力向唐朝示好,止戰息兵。此後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統治集團持續內爭,無意邊功。吐蕃趁機求娶了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公元706年, 兩國定下 “神龍會盟”, 以青海赤嶺為疆界,不久又開闢了茶馬之路,開展以唐朝茶葉換取吐蕃馬匹為主的各種經濟交流。 絲綢之路途徑青海的南線也隨著兩國的暫時和平,得以恢復。
吐蕃又利用唐朝此時的朝政紊亂,通過賄賂唐朝官員,不戰而得到水草肥美的河湟九曲之地,終於實現全據整個青藏高原的夙願,此刻已經成為幅員萬里、臣屬部族無數的大帝國。
然而,雙方對彼此的立場心知肚明,這絕不是長久的和平,而僅僅是迫於各自國內局勢的新一輪的休戰。隨著唐朝一位年輕皇帝的登基,懷著恢復唐太宗、唐高宗時帝國赫赫聲威的壯志雄心,很快,商隊的駝鈴聲漸漸散去,戰火烽煙重又燃起。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 勵精圖治,唐朝國勢鼎盛,軍力強大,一掃武周時期邊疆戰事不利的被動挨打局面,在對吐蕃戰爭中,更一度佔據絕對上風。本身能力和治績也堪為一代雄主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在他統治的半個世紀裡,都被唐朝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吐蕃贊普:赤德祖贊
關於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和吐蕃的戰爭的具體詳述,可參照筆者這個回答:
狐狸晨曦:唐玄宗李隆基與吐蕃赤德祖贊與半個世紀的抗衡。
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14年,李隆基即位剛剛兩年, 吐蕃以會盟為名,由其大論(國相)乞力徐率兵十萬來攻,唐將王晙率勇士七百人,夜襲並大破之。 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唐將薛訥率唐軍夾擊,斬敵一萬七千,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薛訥乘勝追擊,於長城堡再獲大勝。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其所建城堡橋樑,也盡被唐軍拆毀。
唐朝平陽郡公: 薛訥
這場折損數萬兵將的武街之戰後,吐蕃遂聯合漠北的後突厥汗國、 西域的突騎施汗國、勢力已達中亞地區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合力對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聯軍攻入臣服唐朝的拔汗那國(今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共立傀儡國王。唐將張孝嵩率軍出龜茲以西數千裡,連下數百城,長驅而進, 俘斬千餘級, 助拔汗那王復國,大唐國威威震西域。
公元716年,吐蕃軍進攻鬆州,被守將孫仁獻臨城逆擊,再告慘敗、
公元717年, 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於河湟九曲大破吐蕃軍。同年,吐蕃與大食、突騎施聯軍進犯西域安西四鎮,再被唐軍挫敗。
屢戰屢敗的赤德祖贊不得不向唐朝請和,強化集權,將吐蕃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收歸中樞管理, 設紅冊木牘備案,同時減免稅賦,裁撤冗員,以此增強國力。
公元722年,吐蕃軍進攻附屬唐朝的小勃律國,北庭節度副使張思禮率四千人來救,大破吐蕃軍,俘斬數萬人。 此戰後,唐朝邊將不再一味守禦,而是紛紛主動出擊, 以求邊功,但覓封侯。
公元727年, 吐蕃軍侵入甘州,隴右節度使王君㚟乘天降大雪,襲敵後軍,吐蕃軍凍死戰死無數,被迫西撤。 王君毚乘湖水結冰,率軍過青海湖,唐軍如神兵天降,將此刻正在湖西休息的數萬吐蕃疲軍和輜重牲畜盡數俘虜,再獲一場大捷。
公元728年起,吐蕃軍連續三次進犯瓜州,都被當地守將張守珪擊退。
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兩鎮合軍,於青海湖南的渴波谷之戰大破吐蕃軍。 張忠亮更兵進龍羊峽,攻陷大莫門城, 擒獲甚眾。左金吾將軍杜賓客也率軍於祁連城奏捷。
吐蕃軍捲土重來時,蕭嵩以四千強弩軍迎擊,經過一天苦戰,擊潰其軍陣,生擒敵大將,斬首五千級,敗軍四散逃入荒山,哭聲遍野。
公元729年, 張守珪和賈師順率瓜州、沙州唐軍主動出擊,大破輕而無備的吐蕃大同軍。
赤德祖贊聚眾閱兵於鬱標川,唐將王忠嗣僅率精兵數百人殺入敵陣,斬殺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凱旋而歸。
唐朝清源縣公:王忠嗣
唐朝宗室名將、信安王李禕則率大軍日夜兼程,長途奔襲,出其不意地殺奔石堡城。 吐蕃守軍措不及防,傷亡甚眾,唐軍損失微乎其微,便攻克了這個依山而建,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 繳獲糧儲器械無數。 李禕分兵據守要害,令試圖反攻的吐蕃大軍不得前進。
至此,吐蕃軍徹底丟失了侵攻河隴地區的前進基地, 唐朝拓地千餘里,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各路唐軍從此遊弈自如。屢戰屢敗之下,赤德祖贊被迫再次向唐朝卑詞請和:「 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 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惟邊將交抅,致獲罪於舅。 倘使復修舊好,死無所恨!」
公元733年,兩國再次會盟於赤嶺, 並約定於甘松嶺及赤嶺兩處互市。當然,這亦只是一次短暫休戰。
公元736年,吐蕃軍不顧唐朝勒令罷兵的命令,攻破小勃律國。兩國戰事再起。
公元737年,唐將崔希逸率軍於青海大破吐蕃軍於青海之上,殺傷斬獲甚眾。
公元738年, 河西節度使杜希望以王忠嗣為將,攻佔吐蕃新城,又奪吐蕃河橋,於河左築鹽泉城。 當吐蕃軍三萬反攻時,王忠嗣單騎殺入敵陣,斬殺數百人,其部屬所向辟易,吐蕃軍大潰, 慌亂中自相踐踏。 杜希望從側翼縱兵強襲,再獲一場大勝。
公元741年, 由於時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不思防務,致使吐蕃軍重新攻佔石堡城。
公元742年,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擊破吐蕃大嶺軍,又大破吐蕃青海道軍三萬餘人,斬首五千級。赤德祖贊之子琅支都也被唐將王難得陣斬。 河西節度使王倕擊破吐蕃漁海、遊弈諸軍。
公元743年,皇甫惟明率軍出西平,行千餘里,攻破吐蕃洪濟城。
公元746年,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在青海、積石一帶與吐蕃連續會戰, 皆獲大勝,斬殺其兩名王子,殲敵數萬,更攻滅降伏吐蕃已久的吐谷渾國,虜其所有部眾而歸。
公元747年,唐將哥舒翰於苦拔海之戰,連破三路吐蕃軍,此戰哥舒翰持半截槍摧鋒陷陣,所向披靡。之後, 哥舒翰又在積石軍之戰,設下伏兵,內外夾擊,全殲五千吐蕃騎兵,令其匹馬不得還。
唐朝西平郡王:哥舒翰
唐將高仙芝率一萬唐軍攀越帕米爾高原,遠征臣服吐蕃已十餘年的小勃律國。唐軍陌刀手在猛將李嗣業率領下, 先克連雲堡,殲滅據險而守的吐蕃軍九千人,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接著,又乘勝攻上娑勒城,將十萬吐蕃守軍殺得大敗。 吐蕃士兵倉促逃跑, 掉下懸崖摔死,或溺死於娑勒川者無數。
高仙芝繼續進軍,攻滅小勃律國,將小勃律王及其妻吐蕃公主盡數俘虜。唐軍聲威再振於西域各附屬國。
唐朝密雲郡公:高仙芝
公元748年,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青海湖中龍駒島上修築應龍城,吐蕃軍從此遠遁,不復接近青海湖。
公元749年,哥舒翰統帥六萬三千唐軍,在付出死傷數萬人的慘重代價後,終於讓唐朝再次攻佔石堡城,吐蕃軍以舉國之力死守,同樣死傷慘重,最後城內守軍僅僅剩下四百人。
公元753年,哥舒翰率軍再次大敗吐蕃,攻拔其洪濟、大莫門等城,收復河湟九曲之地,新設洮陽、澆河二郡。
同年, 唐將封常清也率軍攻破附庸吐蕃的大勃律國,受降而還。
唐朝北庭都護使:封常清
此時, 唐朝經歷數十年戰爭,不但將兩國國界推進到青海湖與黃河河曲以西,更終於解除了吐蕃長期對河西、隴右地區的侵擾。昔日兵火連綿的隴右,竟成富庶堪比江南之所。
大唐國勢威加海內,滌盪八荒。周邊的回紇、渤海、契丹、奚、新羅、日本等藩國和部族盡皆臣服。而和唐朝爭霸百年的吐蕃,也明顯露出頹勢, 不但丟失了許多臣屬藩國和部族, 更被唐朝同時奪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和東北部的戰略制高點,居高臨下的高原地形優勢也不復存,眼看就要被東西合圍夾擊,走向覆亡。
公元755年, 努力強化集權,改革內政,卻屢戰屢敗,丟失大半個青海的赤德祖贊, 在位第五十一年,被他自己任命的兩名政務大臣弒殺。
然而,眼看唐朝取得這場對吐蕃百年戰爭的全面勝利,卻在同一年禍起蕭牆。當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即位,吐蕃使者向唐朝報喪時,得知了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的訊息。
原來,在和李隆基的大唐正面對決中屢戰屢敗的赤德祖贊,在雲南卻取得了巨大的意外收穫。公元750年, 原本唐朝扶持下,得以統一六詔部族,建立南詔政權的南詔王皮邏閣,其子閣邏鳳因為被唐地方官肆意欺壓,並侮辱其妻,憤而起兵殺之。
唐朝執政的宰相楊國忠為求邊功,不許閣邏鳳謝罪請和,次年派鮮于仲通率軍八萬南征。 閣邏鳳遂向吐蕃請援,與之約為兄弟之國,西洱河之戰,唐軍被南詔和吐蕃聯軍大敗,戰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唐將李宓率兵七萬再次南征,敗得更慘,全軍覆沒,匹馬不回。
這兩場戰爭的慘敗, 戰損合計十三萬人, 也讓唐朝中樞軍力進一步削弱。面對國家如此君臣昏聵、外強中乾局面, 坐鎮盧龍、范陽、河東三鎮的邊將安祿山遂於次年起兵,撕破了大唐盛世的畫皮,,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人員兵力損失極慘重的內亂。
漁陽鼙鼓捲菸塵,驚動的不止是霓裳羽衣曲,也令幾有亡國之危的吐蕃帝國,得以在赤松德贊時代絕處逢生,更步入自己如日中天的輝煌時期。
吐蕃贊普:赤松德贊
安祿山本是深得唐玄宗寵信的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他麾下軍隊多達十八萬餘人,佔了帝國野戰精銳的三分之一。當這支大軍墮落為叛軍後, 猶如破竹之勢, 在防禦空虛的中原地區長驅直入, 一路殺到潼關。
此時,明知是飲鴆止渴,唐朝也不得不將西部的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各邊鎮精兵,盡數調往中原平叛,先解了燃眉之急。
年老昏聵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平叛決策時又自毀柱石,先後將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處死,更強逼身體中風的哥舒翰出戰,結果在靈寶大戰,十八萬唐軍全軍覆沒,曾屢敗吐蕃、收復青海的河西、隴右兩鎮的精兵,幾乎盡喪於此役。
此戰的惡果,不止是長安失守, 李隆基倉皇逃亡蜀中,更重要是讓河西、 隴右都從此前大唐舉國重兵壓陣的邊地重鎮,幾乎變成了不設防地區。對這塊連線絲綢之路主幹線的戰略要地,從昔日“雪原戰神”論欽陵時代就已經垂涎百年的吐蕃人,當然絕不肯放過機會。
這個在唐玄宗時期被各路唐軍名將蹂躪了快半個世紀的高原帝國,一旦喘過氣來,便化身為意圖將整個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鯨吞下肚的下山猛虎,來勢洶洶,勢不可當。
當亂事初起,吐蕃使者主動提出,要出兵助唐朝平叛,自然是全無好心,被唐玄宗斷然回絕。都說請神容易送神難。也沒有任何神智正常的唐人,會信任這個和唐朝爭鋒了一百多年的勁敵。
然而,當唐軍主力在關東與叛軍鏖戰時,從公元756年開始,吐蕃連續發兵,將隴右節度使所轄的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 河源、莫門、臨洮等各軍,石堡、百穀、雕窠等城,鄯 州、武州、疊州、宕州、 廊州、霸州、岷州等州,盡數奪取。唐玄宗傾天下之力,數十年拓邊成果,至此一朝盡失。
等到唐朝經過數年苦戰,終於平息安史之亂後,胃口越來越大的吐蕃,更對大唐疆土從蠶食變為鯨吞。公元763年, 二十萬吐蕃軍,攻破大震關,以唐朝叛臣為嚮導,殺入兵力空虛的長安,將唐朝府庫、長安集市大肆劫掠一空, 擁立唐朝宗室、廣武王李承巨集為傀儡皇帝。15天后,當唐朝名將郭子儀率領各路勤王軍隊迫近長安,吐蕃軍又不戰而退。
此時,隴右關中的成州、河州、蘭州、秦州 、渭各州,劍南的維州、鬆州、恭州等各州,都已相繼失陷。
公元764年,唐朝大將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兩國以及党項部族,舉兵謀叛。十萬吐蕃軍殺入長安附近的奉天府,唐軍調集大批精兵強將,嚴陣以待。 吐蕃軍強攻城池, 死傷甚眾。唐將渾瑊率騎兵多次衝陣、夜襲,斬首6000餘級。
吐蕃軍後撤至邠州,會同回紇軍捲土重來, 郭子儀恩威並施,說服回紇臨陣倒戈,唐回聯軍合力夾擊,大破吐蕃,斬首五萬,生擒萬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里不絕。
唐朝汾陽郡王:郭子儀
奉天之戰的勝利,雖然遏制了吐蕃對關中的侵攻,但在河西戰場,唐朝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兵敗身死,吐蕃軍奪取涼州,並在此後兩年,連續攻佔甘州、肅州、原州,河西、隴右地區就此全部陷落。安西、北庭的西域唐軍,也被徹底和中原本土隔絕。
之後, 吐蕃一邊大舉進攻西域,一邊常年寇掠關中和巴蜀,於公元780年,攻陷瓜州、沙州,公元788年,攻陷鹽州、夏州, 公元790年策反葛邏祿各部,與之聯兵,大敗唐朝和回紇聯軍,奪取庭州,唐朝北庭都護府覆滅。公元791年,于闐、疏勒兩國棄唐,臣從吐蕃。公元792年,西州、焉耆陷落。
公元796年, 吐蕃軍大舉圍攻龜茲,欲拔除唐軍在西域最後據點。回紇懷信可汗率軍反攻,先擊破庭州的吐蕃軍,而後揮軍龜茲,和唐軍夾攻,將圍城的吐蕃軍殺傷大半。此戰吐蕃軍“四散落逃、屍骸臭穢”, 更被回紇人築起京觀耀武。
然而,這亦是回紇國力的迴光返照了。趁著回紇汗庭和貴族爭權,內亂不止,公元808年, 吐蕃奪佔西州,唐朝安西都護府在堅守42年後,終告覆亡。而中原漢人王朝對西域大部地區的統治,也至此斷絕了一千餘年。
長河落日安西府,鐵馬戍邊將軍墳。 西疆兵馬何處尋?碎葉城頭草青青。風捲戰旗天山葬,長槍永守大唐魂!
之後,吐蕃軍更乘勝北進,到公元822年,終於驅逐了天山以南的回紇勢力,更將今天內蒙西部的西套地區,也盡數收入版圖。在這場和唐朝、回紇爭奪西域的戰爭中,看似笑到了最後。
公元822年,唐朝和吐蕃第八次會盟,即所謂 “長慶會盟”,確定了兩國此時疆界,約定從此互不侵擾。(雖然彼此心知肚明,兩國從無和平,只有暫時休戰。)時任吐蕃贊普的赤祖德贊,也讓吐蕃王朝達到歷史最大版圖。
吐蕃贊普:赤祖德贊
這個雪域高原空前絕後的強大政權,囊括了今天中國西部幾乎全部地區(新疆大部、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全部,四川和內蒙西部,雲南西北部),以及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全部,和印度北部地區。
然而,誰曾想到,也就是短短20年後,這個東至關中,西到帕米爾高原,北至天山, 南至印度恆河流域的龐大帝國,這個兵鋒更遠及中亞地區和印度地區,同時和唐帝國、回鶻汗國、阿拉伯帝國爭霸亞洲的強大政權,就同樣禍起蕭牆。
吐蕃佔據居高臨下地利,俯瞰中原大地,更直接威脅唐朝中樞心臟地帶,也成了唐朝生死攸關的頭號大敵,因此唐朝和回紇雖然彼此早有心結,仍然長期結盟以抗。唐朝名臣李泌提出【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則吐蕃自困】的“平蕃策”,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決策之一,為此後百年曆代唐朝皇帝所堅持。
唐朝宰相、鄴縣侯: 李泌
也正是這個由唐帝國、回鶻汗國、阿拉伯帝國和南詔王國等亞洲四大強國聯合組成的”反吐蕃包圍網“,終於令這個無歲不徵、窮兵黷武的古典軍國主義政權,再難以對外繼續擴張,內部矛盾滋生,最終拖垮了這個帝國。
此前,公元777年,吐蕃和臣屬吐蕃的南詔組成聯軍十萬,兵分三路進犯西川,唐朝名將李晟率四千禁軍千里馳援,一路進兵所向無當,追擊至大渡河畔,斬首七千級,俘獲和殺傷敵軍不可勝計,吐蕃、南詔聯軍光是被困山谷,飢寒交迫,甚至墜崖而死者,就有八九萬人。
唐朝西平郡王: 李晟
大渡河之戰後, 吐蕃不顧南詔怨恨,貶封南詔王為日東王,將兩國關係從此前名義上的“兄弟之邦”,改為徹底的臣屬關係,在南詔境內廣徵賦稅和勞役。南詔舉國深為不滿。南詔清平官(宰相)、漢人鄭回力諫南詔王異牟尋從此棄絕吐蕃,復歸大唐。異牟尋也從此對吐蕃潛藏異志,著手準備。
南詔國王:異牟尋
公元786年,吐蕃國相尚結贊率軍攻唐,在汧城之戰又被李晟大敗。 尚結贊定下“劫盟”之計,欲借唐朝朝堂的妥協派之力,以奸計同時除掉唐朝李晟、馬燧、渾瑊三位良將。渾瑊僥倖逃脫,其他會盟唐朝官員都被俘為人質。
“平涼劫盟”事件後,吐蕃卑劣行徑昭示天下後,從此唐朝對吐蕃也再無任何妥協幻想,之後所謂的會盟,也只是持續短短數年的新休戰。
同時,劍南西川節度使、唐朝名將韋皋則著手具體實施 “ 勸誘南詔、斷吐蕃之右臂”的計劃, 招撫東爨部族首領,通過他們從中斡旋,與異牟尋通好。
公元788年,吐蕃出兵10萬,再攻成都。南詔軍從徵,卻於金沙江北,按兵不動。韋皋故意將一封寫給異牟尋的信件“誤交”給吐蕃,令吐蕃分兵2萬,屯於會川警戒。異牟尋以此為由,引兵南歸。 韋皋趁機進兵,大破吐蕃軍於州臺登谷,斬首二千級,擒其大將乞藏遮遮。吐蕃軍投崖及溺死者不可勝數。唐朝得以收復巂州。
公元792年, 韋皋出兵攻維州, 擒吐蕃大將論贊熱,次年遣兵出西山,攻拔吐蕃堡柵五十座。劍南周邊的諸羌首領十餘人,紛紛棄絕吐蕃, 歸附唐朝。公元793年, 唐朝出兵收復鹽州、夏州。
同年,在唐朝強大的軍事、政治、外交多重壓力下,異牟尋遣使歸唐, 表示“願竭誠日新,歸款天子”。其子尋閣勸出使長安。
公元794年,異牟尋以助吐蕃共抗回紇為名,以五千士卒為先導,三萬南詔軍緊隨其後,詐取吐蕃的神川鐵橋要塞,奪其城池十六座,俘虜十餘萬部眾,斬殺溺斃吐蕃軍萬餘人。 韋皋率唐軍策應出兵,也斬殺俘獲吐蕃軍三萬人。
神川之戰後,吐蕃從百年前的贊普赤德祖贊時代,就開始的“扶植南詔、側攻唐朝”的雲南攻略,也徹底宣告破滅。南詔成為唐朝共抗吐蕃的堅定盟友,達三十年之久。
公元801年, 韋皋大破吐蕃軍於雅州,兵困維州及昆明。次年,吐蕃大相論莽熱率軍十萬,意圖解圍, 韋皋於維州城外據險設伏,吐蕃軍大敗,被斬俘六萬餘人,論莽熱也被生擒。
吐蕃在西南戰場屢戰屢敗,大量喪失有生力量, 南詔這個強大附屬國也成仇敵,其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而唐朝名將韋皋,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二十一年,累次出師,有生之年累積擊破吐蕃軍四十八萬人,擒殺其節度、都督、城主、籠官等一千五百餘人,斬首五萬餘級,獲牛羊二十五萬,繳獲器械六百三十萬具,正是逆轉兩國實力天平的最大功臣。
唐朝南康郡王:韋皋
而如上文所述,回紇軍同樣多次出兵西域和涼州,屢屢救援困守西州和庭州飛地的西域唐軍,讓吐蕃得到完整西域的時間,拖延了幾十年,也喪失了極寶貴的戰略時機。其河西地區同樣兵不解甲,要時時應付回紇軍的侵擾。
而唐朝更動輒會同南詔、回紇、以及唐蕃邊境的太原、邠寧、涇原、靈武、 劍南兩川、山南、鳳翔等藩鎮,對吐蕃發動遍佈半個中國境內的全面進攻。
【 是時,回鶻、太原、邠寧、涇原軍獵其北,劍南東川、山南兵震其東,鳳翔軍當其西;蜀、南詔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斬首萬級,獲鎧械十五萬。振武、靈武兵破虜二萬,涇原、鳳翔軍敗虜原州。惟南詔攻其腹心,俘獲最多。 】
也正是在唐朝聯合其周邊強敵的戰略剿殺下,在唐朝軍隊的持續反擊下,在佔領區漢人百姓的不斷反抗下,吐蕃帝國終於因為奪取關中與巴蜀、進佔中原的野心,歷經百年猶自不得實現,因此內部矛盾滋生,最終徹底土崩瓦解。
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推行滅佛政策,被不滿的僧人刺殺。兩個王子云丹和約鬆為爭王位,分別佔據都城邏些(拉薩)和山南地區,彼此對立。河湟地區的邊將論恐熱趁機起兵自立,並大破吐蕃國相尚思羅的十萬大軍,更兼併其眾。
隨著吐蕃中樞政權的權威蕩然無存,各地軍閥紛紛起兵。 鄯州邊將尚婢婢也同樣起兵自立,與論恐熱連年征戰不休。
公元849年,唐朝劍南節度使收復維州、山南東道節度使收復扶州。
公元851年,唐宣宗正式出兵,收復河湟地區的三關七州(秦州、原州、安樂三州和石門七關)。河西大族張氏出身的傳奇英雄張義潮,率領當地漢人民眾大起兵, 驅逐吐蕃守將,收復沙州、瓜州、甘州、肅州、河州、渭州等諸州,遣使告捷長安。張議潮更親身至長安為質,獻所領版籍, 受封歸義軍節度使。河西地區至此重歸大唐版圖。
公元861年, 尚婢婢死,其部將拓跋懷光向唐朝稱臣,並繼續與論恐熱攻戰。大唐歸義軍經年鏖戰,又收復涼州,拔除吐蕃在河西的最後據點,自起兵以來,前後殲滅吐蕃軍十餘萬, 其轄地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河西山河,宛然而舊。
公元866年, 拓跋懷光斬殺自稱吐蕃國相的論恐熱,將其首級傳首長安。 西遷回鶻的首領僕固俊,也作為歸義軍麾下部將,奉命率部西征,收復吐蕃佔領的輪臺、西州、北庭等地。西域南部的于闐、疏勒、仲雲等國,也紛紛驅逐吐蕃守軍。吐蕃此前二百年對外戰爭的擴張所得,至此也盡數喪失。
公元869年,吐蕃康區爆發了邦金洛領導的奴隸大起義,並於公元876年,攻入了都城邏些,將吐蕃王權徹底摧毀,將除松贊干布之外所有吐蕃贊普的王陵盡數毀壞。其貴族或死或逃,一部分王族逃到海拔極高的阿里地區,建立了一個地域狹小的古格王國。
從此數百年時間裡,整個西藏高原四分五裂,“族種分散,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除了北宋時一支王室後裔唃廝囉,在青海河隴地區,建立了一個持續數十年的青唐吐蕃政權外,整整數百年時間內,都再無任何有足夠影響力的政權可言。
這個雪域高原空前絕後強大帝國,從松贊干布統一起,經歷了二百多年的強盛,至此徹底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