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北京寺廟中佔有形勝之地的,不得不提碧雲寺!它位於西山餘脈聚寶山東麓,創建於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至今已有688年的歷史。石橋前的這對石獅,還是明末東廠大太監魏忠賢所造。
它儲存完好,佈局緊湊,現在的規模,是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所形成的。一般來說,遊香山的時間如果充裕,那麼再遊一下碧雲寺還是很不錯的。畢竟兩者都在一處,而且,這裡的人少得多,風景還優美。
山門並不太大,有點像大鬧天宮中孫悟空變的小廟,只是少了根旗杆。
歲月留下了斑斑的痕跡,充滿了滄桑感。想當初,這裡曾被明代正德年間得寵的太監於經和天啟年間的魏忠賢看中,作為自己身後的墓地,不過,因為他們生前獲罪,死後自然無法埋進來。但魏忠賢的義子把這裡改成了衣冠冢,直到康熙年間被平毀,後來乾隆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在香山看多了人頭,真的需要好好的來這幽靜之處洗洗眼睛。
任何美景,一旦成了人山人海之勢,都會減分,無一例外!
寺中的這所院子,在歷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1925年11月23日,林森、居正、鄒魯、葉楚傖、張繼、戴季陶、謝持、覃政、沈定一、茅祖權、張知本、傅汝霖、石瑛、石青陽等14人在此召開所謂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史稱“西山會議”。
會上通過決議,宣佈中國共產黨“非法”,並通過了“取消共產黨員在國民黨中之黨籍”、“開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的共產黨員”、“解僱顧問鮑羅廷”等反蘇、反共、反對國共合作等議案。
現在,那一切曾經的血腥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唯有這金黃的葉子迎著燦爛的Sunny。
寺裡的香爐中,香菸繚繞,有求歲歲平安的,也有求一本萬利的,沒辦法,眾生慾望多,煩惱也大。
有時想一想佛菩薩也真是忙啊,每天不知道多少人,在他們耳邊嘮叨,要佛菩薩保佑他這個,保佑他那個,估計坐在殿裡就從來沒有清淨過。
倒是這放生池中的尾尾金鱗,一個個優哉遊哉,不知聽多了晨鐘暮鼓,佛號梵唄,能不能早日越過龍門得道。
碧雲寺最終著名的建築之一就是五百羅漢堂,可惜,裡面不讓拍照,所以,只好拍拍大雄寶殿裡的十八羅漢。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可以理解為自覺者,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則低於佛和菩薩。
寺中處處都有高大的樹木,滿目青翠,讓人頗感神情氣爽。
精美的漢白玉石牌坊,可不是一般寺廟裡都能有的,它上面刻有人物、祥雲、花草等造形圖案,雕工精湛,細節生動。
石牌坊正中額枋上刻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幾個金字。
牌坊兩側各有八字形石雕照壁,照壁正面刻八個歷史人物浮雕,並有題名,左有藺相如為節,李密為孝,諸葛孔明為忠,陶淵明為廉;右有狄仁傑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謝玄為節。
此處又有一對獅子把門,從此門過去之後,就是全寺的最高點——金剛寶座塔!
此塔建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是在被平毀的魏忠賢墳墓舊址上仿照西直門外真覺寺(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樣式所造。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靈柩被曾安厝於此塔內。
金剛寶座塔坐落在層層高臺之上,自身通高34.7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金剛寶座式塔。
登石階可至最上層寶座頂。寶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圓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層密簷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
這是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是曼陀羅的一種變體。曼陀羅是梵語譯音,意為“壇城”,後來演變成象徵性圖案。按藏傳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須彌山,四周分佈水、陸、山、佛。
五座佛塔基座均為須彌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層相輪組成塔頸,最後為銅質塔剎。塔剎中央鑄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縵。塔剎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門”,門內有佛。
塔簷仿木結構,每層角的脊上雕雄獅和麒麟,以前簷角還掛有銅鈴,現在已經都沒有了。
塔身的每個面都雕著三閣佛龕,有高浮雕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雕像生動優美。
如此幽寺,佳構,美景,在秋日的豔陽下,登臨一遊,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