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三國曆史上最充滿傳奇色彩的一場戰役。 可是屢次讀到《三國演義》第95回又總感覺在腥風血雨古代戰場上,諸葛亮導演的“空城計”好似過於浪漫。心中總有幾絲疑惑,難道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真的那麼好騙嗎?如果不是,司馬懿又為何不攻城呢?
小編認為這裡面水很深,我們先說司馬懿當時採取策略。“空城計”發生在公元228年,在《三國演義》第95回中寫到: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這段話的最後一句就很令人費解,司馬懿作為一支大軍的統帥面對一座孤城,即使懷疑城中真有伏兵,也不至於被嚇得直接引兵退去吧!他至少可以做出三個選擇,也不會傷到皮毛。
一、圍而不攻。
我們知道當時司馬懿領軍人數足有15萬之眾,這樣一支大軍完全可以將西城圍個水洩不通,切斷諸葛亮與外界的一切聯絡與來源,城中即使埋伏了大量軍隊,也是困獸之鬥。司馬懿完全可以以逸待勞,待時間久了,城中的軍隊得不到糧草補給,城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司馬懿難道會想不到。
二、相峙不退。
兩軍對壘,知己知彼非常重要。在不知對方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進兵,可謂是犯了兵家大忌,所以,司馬懿當時沒魯莽攻城是對的。可是萬萬沒想到司馬懿選擇的對策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竟然跑了。不貿然進攻,因為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在城外按兵紮寨總不會有危險吧,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長期觀察城中的動靜,待摸清對方几斤幾兩後再動手不遲。
三、引蛇出洞。
除上面兩個選項外,如果既不想中敵人的計謀又不想錯失良機,就可以派一支生力軍攻進城去,撕開一條血口,逼著諸葛亮翻開底牌,也是一個可行的對應之策略。就算城中真有伏兵,損失一小股士兵換來敵方的重要情報也是值得的,這種火力偵察或者叫引蛇出洞的戰法在現代戰爭中也常被引用。
可是事實是司馬懿選擇了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做法,而且根本不聽其子的勸阻,扭頭跑了。那麼司馬懿是真的蠢還是裝蠢?當然是裝蠢。
究其原因是在當時的時局之下,司馬懿並不想幹掉諸葛亮,換句話說諸葛亮這個強敵對司馬懿非常重要,有諸葛亮在,司馬懿才能源源不斷得到權力,發展自己的野心。古語云: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旦諸葛亮被俘或被殺,司馬懿就會像一隻無鼠可捉的貓,逐漸被主人遺棄。
再說諸葛亮,他是真聰明,他完全看穿了司馬懿心中的這點小九九。如果情急之下,諸葛亮選擇出城而逃,司馬懿必定追殺無路可退,最後只有魚死網破。整個空城計,諸葛亮其實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給了司馬懿一次放過自己的機會。
謀中有謀,計中生計,這就是三國故事最耐人尋味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