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壺宴”這個客家農耕民俗已在長汀濯田鎮昇平村傳承了四五百年。八十多年前,我出生在這個村子。小時候就常聽鄉親講些村裡的革命活動,以後外出回鄉時也經常耳聞一些紅色故事。近日,筆者回到昇平村,走進這個被遺忘的紅軍驛站,追尋紅軍足跡,拜訪革命前輩,翻開那段刻骨銘心的紅色歷史,深感昇平令人難忘的紅色基因!
“朱毛紅軍來昇平”
1929年5月19日,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自瑞金出發,抵達四都。前往濯田水口村渡過汀江之前,必經之路就是昇平村。
當年的昇平村,現已分成昇平、段上、長巫三個村。洋塘哩自然村處於濯田、四都兩個鄉鎮中間地帶,以前在村尾有個供南來北往客人避風躲雨、歇腳休息的茶亭。朱勝生的二爺黃榮佐是位老紅軍,爺爺常對孫子說,當年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就是翻越牛腦嶺大山之後,來到洋塘哩的茶亭歇息的。
“朱毛紅軍來昇平了!”這支由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昇平人並不陌生。就在兩個月前,他們首次入閩,取得長嶺寨大捷,攻取了長汀縣城,深深影響著昇平村民。
朱毛紅軍來到長汀,村民格外好奇,他們踴躍到茶亭送茶送水送番薯等犒勞紅軍。81歲的朱發貴聽他的父親朱能安多次說過,當朱德看到他的籮筐上寫有“朱能安”三個字時,便叫了一聲“老叔公,謝謝了”,並問他爺爺有幾個兒子,爺爺回答說“三個”;又問最大的幾歲,得知是16歲。他爺爺問能不能讓兒子參加紅軍?朱德說可以呀。
朱德獲悉昇平村朱屋有很多朱氏宗親,便信步來到王其官房前的火燒坪,向群眾宣傳紅軍是為了窮苦福斯翻身做主人的,動員有志青年參加紅軍。隨後,前往濯田夜宿。
毛澤東、朱德到昇平的事,村裡口口相傳。我曾多次聽朱垠發等幾個革命前輩講過,朱正茂、朱斌雪也聽好多上年紀的老人談過,年近九旬的朱功振也說有此事。
有一路紅軍是走“四都圭田——昇平田寮坑、長校——濯田”線路的。范進興介紹,這是他爺爺範家發親眼所見。93歲的李老李麻、92歲的熊信茂都說,當年紅軍是分兩路來昇平的。
紅軍派出了口頭宣傳隊和文字宣傳隊,張貼署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的《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刷寫紅軍宣傳標語。可惜九十年的風吹雨淋,加之二十年前村莊進行“拆舊建新”,現在難以看到昔日的紅軍標語了。
“我也要當紅軍”
朱理民聽他奶奶說,紅軍二次入閩路過昇平,當時就有30多人蔘加紅軍,他大伯就是那次參軍的。
朱理根、朱發品都擔任過濯田區蘇主席。1930年冬天,昇平成立鄉蘇,人民群眾起來打土豪、分田地。蘇維埃政府與敵鬥爭是殘酷的。朱馬二在1929年就入伍,擔任濯田區政治保衛隊班長,1932年在四都坪埔作戰中英勇犧牲。鄉蘇主席朱能明,1935年竟在朱屋大門口被敵殺害。
“我要當紅軍”,成了那時的最強音。昇平鄉蘇隸屬濯田區蘇,積極支紅擴紅。濯田被評為“模範濯田第七區”,昇平是先進。現任村主任朱洪貴介紹,當時昇平人口一千多人,但參加紅軍的有300多人,出現了兄弟爭當紅軍、妻子送夫參軍和父子一起當紅軍的動人畫面,有“紅軍村”之稱。朱潞潞回鄉蹲點採訪發現,內坑自然村(蹄犁坑)當時有範氏人家10戶,家家戶戶有紅軍,參軍人數有10多個,在冊革命烈士有10位。朱勝生大爺朱正熙1932年入伍,成為紅24師三連排長;二爺黃榮佐也是老紅軍,先後在寧化等地戰鬥。1934年9月28日,松毛嶺戰役之際,昇平一批剛進入新兵營不久的戰士緊急前往,直接投入戰鬥。
1929年至1934年間,每年都有不少適齡青年參軍。1932年參軍的丘光妹,不久就在紅軍獨立第十師擔任連長,次年6月在童坊與敵作戰中犧牲。朱榮、朱金生、黃在旺、朱理榮、朱正騰、朱正熙、賴順輝等一批紅軍排長,相繼在閩贛湘桂等地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你們的姓名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勳永世長存”。這是在湘江畔為紅34師犧牲的6000將士立的“無字碑”墓刻。湘江戰役極其悲壯,擔任總後衛任務、保護中央主力紅軍過江的紅三十四師絕大部分是閩西子弟,在此役幾乎全部壯烈犧牲,被稱為“絕命後衛師”。該師留下姓名的烈士才1040位,全市606人中濯田鎮有130人,昇平村就有31人。濯田居全市鄉鎮最多,昇平名列全市村級之首。朱平的爺爺朱耀輝是紅三十四師102團連指導員,年僅16歲就長眠在湘江岸邊。
據《濯田鎮志》記載,昇平村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90個。朱儁豐的曾祖父胞弟朱正養,未婚參軍,一直杳無音信。此類情況,舉不勝舉。
我的大叔朱明輝老紅軍1982年回家鄉時說,雖然自己九死一生,身留彈片,但相比犧牲的烈士卻是萬幸。當時國民黨飛機轟炸紅軍西渡的浮橋,正在護送傷員過橋的紅五軍團朱明輝被炸倒在橋的西段,雖負傷嚴重卻幸運地過了湘江。後來參加了西路軍,幸運抵達新疆,擔任過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廳長,成為自治區衛生事業的奠基者,享受副省級離休待遇。支部書記黃桂林的叔公黃文佐1930年6月參加紅軍,成為部隊模範後勤指揮員,是副軍級離休幹部。長征時朱明是中央警衛團戰士,是副軍級離休幹部。朱貴生曾任團長、旅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總後勤部副師級幹部。朱洪勝1933年8月在紅一軍團參加撫州戰役時受傷,右腳截斷,被評定為一等殘疾。
“保證通行安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經常有紅軍經過昇平。”朱正榮曾聽爺爺朱能安如是說。
這是因為,從武平、濯田前往四都、長汀縣城有一條縱橫南北的古驛道,必經之路就是昇平。橫亙其中的牛腦嶺大山,山高路陡,行走艱辛,往來客商上山前、下山後通常要在洋塘哩的茶亭歇息。早期長汀縣城和河田常有國民黨重兵把守,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昇平這條道路成為當時紅軍活動的重要通道,昇平也成為革命鬥爭的重要據點。
“保證通往安全”,這是昇平人的心聲,也是軍民共同的行動。朱勝生、朱正榮等人經常聽老人講,紅軍在村莊的一些山頭建有風火臺。這是紅軍觀察哨,目前部分遺址尚在。
長征前夕,水口等村組織的“河流游擊隊”,搶運糧食和其他一大批軍需物資到濯田,再肩挑經過昇平到四都,為做好紅軍長征物質準備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都毗鄰江西,自古至今都是南北古道,向西就是通往紅山、江西的山路。1934年11月福建省委、省蘇、省軍區三大機關及其下屬單位從汀州城遷至四都,4000多人的隊伍進駐這裡。長征之後留守的紅軍,主要是向南往龍巖、永定、上杭聯絡,通往昇平的道路更加重要。
昇平還有兩條分別經烏石下、巫坑的東出山路,通往河田。
1935年3月,譚震林率領一個支隊,經四都、河田、朱畲,突破封鎖,抵達永定西溪赤寨與張鼎丞、鄧子恢匯合。
實際上,紅軍還有一條祕密交通線。
1930年黨中央建立了一條從上海出發,經香港到汕頭、大埔,進入永定、上杭、長汀,到達瑞金的祕密交道線,主要任務是傳遞情報、護送人員、運送物資,被稱為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1931年9月11日,閩西新十二軍佔領汀州城,宣告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從此閩西蘇區與贛南蘇區連成一片。在此之前,中央紅色交通線由上杭進入長汀塗坊,主要經水口到濯田,再往北經過昇平,由四都進入瑞金。
牛腦嶺這座大山前的洋塘哩自然村,青山環抱,依山而建,群眾基礎好,設立祕密交通小站條件優越,方便往來。交通線由黨中央交通局直接負責,交通站是祕密的,單線聯絡,甚至當地鄉蘇都不知道。朱正榮介紹,他家住在洋塘哩自然村最尾端,旁邊是祠堂,距要道不到300米,極為安靜。他母親跟他講,當年他爺爺是這一帶有名的木匠師傅,經常有陌生人來請他做木工,實際上大多沒有去做。現在細想,極有可能是去做交通線的工作。
護送人員進入中央蘇區,是交通線的重要任務之一。人數比較集中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30年冬到1931年春,項英、任弼時、鄧發等100多位幹部到蘇區,從蘇聯學習和旅歐學生回國的幾十人也前來;第二次是1931年5月到年底,因顧順章叛變,中央將李克農、錢壯飛、吳德峰等部分同志緊急轉移到中央蘇區;第三次是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領導機關,由上海轉移遷入瑞金。前兩次人員護送,相當部分應該經過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