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走進日本的歷史:日本天皇的歷史由來以及天皇那些事(1)

2019年5月1日,在日本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在位30年的日本明仁天皇正式退位,由皇太子德仁正式繼承皇位,成為第126代天皇,改年號為“令和”,自此日本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明仁天皇是在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駕崩後即位為天皇的,並改年號為“平成”,由此他便成為日本第125代天皇。天皇“生前退位”這是日本自明治時代以來近200年的歷史中從沒有過的,也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也是日本的天皇制度存續到今天所出現的一個令人有些震驚的事件。因為在現存的日本皇室法典《皇室典範》中,並沒有天皇可以“提前退位”的規定。戰後由美國人親自起草制定的日本國憲法雖然把天皇拉下了神壇,規定天皇不能過問國政,但還是給予了天皇作為“國家和國民總體象徵”的法律地位,並沒有說天皇“可以生前提前退位”。面對這樣一個影響國家形象和政體的重大問題,日本政府還是依照法律程式,制定和通過了《特別法案》,並依照民意和天皇個人的意願,完成了新老天皇的更替。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這種制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直到今天仍然對其君主以“皇帝”相稱的還只有日本一個國家,這也是世界歷史上存續時間最久的君主制度。那麼,日本天皇有著怎樣的歷史由來,又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

日本現在大家都延續了共有126代天皇的說法。其實,對於這個說法,也就是皇紀,日本國內外的好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都是不認可的。他們認為這個皇紀純屬於是人為編造出來的要與第一代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樣一個傳說相吻合的東西,並不可信。因為,在第33代推古天皇也就是日本的第一個女天皇時期,有一個在日本歷史上頗有名望有很有建樹的聖德太子作為輔政總攝朝政。推古天皇在位36年間,以聖德太子為中心,對內政外交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強化天皇政治地位和中央集權,制定調動各級官員積極性的劃定冠位十二階、頒佈《憲法》十七條,向中國派遣遣隋使、提倡佛教等等重大舉措。那封讓隋煬帝震怒的著名國書“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這個聖德太子在梳理日本歷史的過程中,又藉助道教關於辛酉年是變革之年的說法,對歷史上天皇的傳承脈絡以公元601年即辛酉年為起點,每六十年一個輪迴,往前推演了21回,規定那一個辛酉年即是日本的建國之年,那一年陰曆的一月一日,就是神武天皇的登基之日。按照聖德太子這種推算的方法,結果一下子就把日本的建國時間和天皇產生的時間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由此便使日本的皇紀也就是皇家的歷史出現了將近一千年的空白,所以也就只好編造了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把他們冠以天皇的名號寫進了皇紀當中。讓後世的人都確信: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此後的歷代天皇“萬世一系”,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孫。但是,人們找不到什麼證據來證明這些說法是真實的,大都把這些當成了歷史和神話傳說,就像中國大家都知道的“三皇五帝”一樣。因為那個時候,正是中國的強盛時期,日本人處處都在效法中國,他們以為編造出這樣一些虛無的歷史,把日本天皇產生的時間大大地往前推進幾百年,就會使日本的歷史更加悠久厚重,也免得人家總是嫌自己的國家太年輕,國民的個頭太矮小。真正存在確有其人的天皇到底是從哪一位開始,現在有幾種說法:有的在在第33代推古天皇之前,那些都不是事實存在,都是虛構的;有的說在第十五代應神天皇之前都不存在,有的還說在第十代天皇崇神天皇之後才確有其人,才是真實的歷史存在。這些說法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更靠譜,現在已經找不到確鑿的證據。試想一下,按照聖德太子的推算,公元前7世紀的日本社會尚處於原始社會前期。尚處於採集經濟階段,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既沒有階級,也沒有部落,更也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怎麼會有這樣完備的政權架構呢?

日本的首領在古時候並不是被稱呼為“天皇”的。 一至三世紀的時候日本首領稱呼為“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經過諸王激烈征戰之後形成的帶有聯盟性質的朝廷設在大和也就是後來的奈良這個地方之後,其首領便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隨著國家的發展以及對外聯絡交往的擴大,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朝廷公佈了《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就把大王改為天皇。在《日本書記》一書中的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藥師像銘文中都可以見到天皇的稱號。中國那個時候曾經稱其為“倭王”,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就把日本一直稱呼為“倭國”。就是在推古天皇執政、聖德太子輔政期間,為了打壓日本上層政敵的勢力,鞏固統治地位,尋求隋朝這個域外大國的政治支援,日本國曾向當時的隋朝派出了一位叫小野妹子的使者,他在朝拜隋煬帝的時候遞交了一份國書,信的開頭便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但是,在當時東亞地區的諸多國家中,只有中國的皇帝才能稱為“天子”。一個前來朝貢的國家怎麼能把自己國家的首領稱為“天子”呢?這讓煬帝大為不快,便吩咐有關官員說道:“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不過,此時中國正進行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也不希望樹敵過多。因此,儘管日方出現這種失禮,中國人仍在次年選派裴世清等13人組團回訪,並帶回前所未有的關於日本的完整和準確的訊息,同時也使日本的當政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此後,小野妹子又二度出使隋朝。儘管中間出現很多的插曲,但是畢竟通過這些來往為後來日本和隋唐發展更為密切的關係奠定了基礎。

唐代以後,中國人按照日本人的自稱,逐漸以日本一詞取代倭作為對日本國的官方稱呼。中國一直以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的執政者。一直到宋朝之時,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辭寫入正史。明朝、清朝又再次使用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執政者。直到近現代,才使用“天皇”一詞。

在日本的歷史文化典籍中,日本天皇這個名稱的早期文字記載還出現在673年至688年前後由天武天皇制定的《飛鳥淨御原令》中。天武天皇是日本的第四十代天皇,也應當是日本歷史上一個很有作為的天皇。他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天皇地位和中央集權的改革措施鞏固了大化革新的成果。他在任期間,制定和公佈了許多法律法令和務實有效的施政措施。自古以來,日本的天皇都是不理朝政的,實權多在皇太子或其他皇親國戚手中。到了天武天皇時期,他毅然改變了這一舊習,開始親理朝政。並率領軍隊平息了壬申之亂,使天皇在民眾中的威望得到了大大提高,贏得了國民如同對待神明一樣的崇拜,因此也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

天武天皇去世之後,由於太子先是生病後來又早逝,皇孫又年幼無知,皇后鸕野贊良在主持幾年朝政之後便正式繼位成為日本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皇之一,成為第四十二代天皇。這一時期在西土大唐也正是那位在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稱帝的女皇武則天執掌朝政的時期。持統天皇也是一個女中豪傑,她在天武天皇去世之前的幾年時間裡,就開始執掌朝政,在其主動退位後,仍和繼承大位的文武天皇並立朝堂,處理朝政,她也是日本皇家歷史上第一個做太上天皇的人。她在位期間也是親力親為,改變了過去女皇不親自處理朝政的傳統,繼承了天武天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治國方略,對《飛鳥淨御原令》又做了進一步的充實完善和修改。

日本的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創立年號的天皇,他從公元645年正式登基到去世雖然只在位9年,但是在他統治的大化年間,卻大膽地進行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和文武三代天皇的鞏固延續終於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便進入到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陰盛陽衰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和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後操縱朝政。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佈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那就是光仁天皇和桓武天皇執政的這一短暫的時期。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從此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歷史的發展卻是事與願違,僅僅過去了70年的時間從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就開始形成頹廢之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被外人所操縱。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悽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藤原鐮足原來就是皇極天皇時期的重要朝臣,他為朝廷清除政敵,鞏固皇權,推舉孝德天皇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並在大化革新的程序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受到孝德天皇的重賞。鐮足在勳功面前沒有居功自傲,裹足不前,而是繼續舉賢薦能,招攬人才,編纂律令,制定政策,推進與促進日本與大唐王朝的交往,學習盛唐文化,派出人員前往長安留學。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還在為奪回皇權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鎌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復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式是院政。鎌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鎌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鎌倉幕府展開鬥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鎌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中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建武中興”。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徵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天叢雲劍(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釋出“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歿,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北韓、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製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國家和國民的整體象徵被保留下來。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由此這個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明仁天皇在位30年,他也是唯一訪問過中國的日本天皇。日本時間2016年8月8日下午,日本明仁天皇通過NHK電視臺發表了一份電視談話,正式向日本國民和世界表明了自己希望“生前退位”的強烈心願, 稱因身體原因恐怕難以履行天皇職責。明仁天皇強調自己希望“生前退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高齡和健康的問題。他說,自己已經動過兩次外科手術,體力也明顯感覺到衰減,因此,對於要繼續承擔作為“象徵天皇”的職責,已經顯得很困難。同時,天皇也表示,考慮到自己之後的皇室繼承等問題,減輕因為天皇的駕崩與新天皇的即位所將要進行的長達一年的相關儀式與活動的負擔,覺得有必要改革皇室的相關制度,讓日本的天皇制傳統與現代社會相吻合,更能適合新時代的要求。天皇的這一舉動和表態,給日本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因為日本自明治時代以來,近200年的歷史中沒有發生過天皇“生前退位”這樣重大的事件。現今的日本皇室法典《皇室典範》中,也沒有規定天皇可以“提前退位”。戰後制定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不能過問國政,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因此,明仁天皇要“生前退位”,並不是自己想退位就可以退位的,這裡面首先涉及到必須修改包括《皇室典範》在內的相關法律的問題。於是,日本政府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依照法律程式和天皇本人意願以及國民反響,依次完成了“天皇生前提前退位”這一重大國事的相關工作,排除了所有的障礙,終於在2019年4月30日,舉行了明仁天皇退位儀式。上一次日本天皇的生前退位發生在202年前江戶時代的後期,那一次退位的是119代天皇光格天皇。明仁天皇身著晨禮服與皇后美智子共同出席退位儀式上並發表了最後一次講話,這一切都為平成年代劃上了句號,也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拉開了帷幕。歷史將會永遠記住,這是一位極為開明的天皇,他既為自己也為國家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選擇殲滅匈奴,而是選擇修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