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在不斷分裂與融合中前進的,對於很多研究歷史、喜歡歷史的朋友來說,亂世通常是他們探尋的重點,因為亂世出英豪,中國幾個大的混亂年代,研究最多的莫過於春秋戰國、東漢三國這兩個朝代了,但其實,在中國歷史有一個亂世,長達300餘年,政權割據,你爭我奪,這個時期同樣也是中華民族最黑暗的時期之一,今天李夫子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從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這數百年時間中華民族是怎麼從分裂走向融合的!

可能很多小夥伴都知道,自“五胡亂華”之後,華夏就進入了三四百年的大分裂、大黑暗、大戰亂時期。直到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從此以後,唐、宋、元、明、清,中國的歷史基本面貌自此發生改變,“朝廷高度集權的統一王朝”成為了華夏曆史的主流。試想一下,為什麼中國在魏晉南北朝這300多年間,就能具備大一統的條件?這個過程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兩個問題在歷史學界被稱之為“隋唐帝國的形成問題”。

五胡之亂的根源

論起這一次中國大分裂的起點,應該從公元316年,匈奴人劉淵滅亡西晉開始算起,從這之後,北方就陷入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那都有哪五胡呢?“匈奴、鮮卑、羯、羌、氐”。在這之前的三國時代,雖然各路諸侯也是打的不可開交,但是相對來說很好解決,只要最後有一個勝利者,大家都認可,帝國就可以恢復一統。但是當民族問題疊加到政治問題之上,那問題就複雜了。所以當中國的整個北方,包括四川都陷入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之時,想要再歸於統一,那真是比登天還難了。那麼這個民族問題為什麼會遺留下來?其實跟源在於漢朝。

對於漢朝,最讓我們後世人自豪的就是打匈奴打得很厲害,而且經常完勝!這個時候就有一些匈奴的部落,覺得我既然打不過你,乾脆就投靠你得了。所以南匈奴就開始依附於漢朝。漢朝皇帝當時心想:“你既然要投靠,那就給你安置到北邊吧,而且你是被我打服的,又是主動投靠的,那我大漢就得奴役你們”。所以從東晉十六國到北方的五胡亂華,開朝的那幾個皇帝都是被漢朝欺負長大的。當然了,如果你有本事,那就一直欺負人家,可是偏偏自己又不爭氣,搞起了內亂。大家都知道,西晉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說白了就是司馬家的那些兄弟叔侄互相之間爭權廝殺,這就造成了一個歷史機會。一個讓飽受欺凌的五胡,揭竿而起的機會。因此所謂的五胡之亂,其實根本不是什麼外族入侵,而是漢族人親手打開了瓶蓋,放出了魔鬼,卻發現再也收不回去了。

回過頭來再看這300年的大分裂。華夏基本的政治格局就是南北朝,南方的像“東晉、宋、齊、樑”等等這些朝代的皇帝也不乏雄才大略者,也曾經間歇地搞過一些北伐。但是受限於當時南方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實在是太差,歷史也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所以有機會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都是北方這些少數民族執政的割據政權。這也是為什麼明朝之前,中華大地都是以北統南的原因了!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卻又面臨一個基本的難題,就是國內掌權的握有刀槍的是少數民族,但漢族在人口總量上卻佔絕大多數。

“後趙”的民族融合方案宣告失敗

所以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在北方先完成民族融合,然後才有機會統一全國。面對這個難題,北方歷代的皇帝們也確實做出了各種各樣摸著石頭過河的解決方案。第一代解決方案是“以牙還牙”!你漢族人欺負我,那我自然也就欺負回去,最典型的就是後趙的創始人“石勒”!“石勒”自己沒什麼文化,也不識字,所以統治國家都得大臣們給他念奏章。但是他心裡卻明白,漢族人口多,想要搞定他們該怎麼辦?於是他搞了一個民族的種族隔絕,這有點像後來滿清入關之後的“滿漢不許通婚、老祖宗龍興之地東北不讓漢人進入”等各種各樣的民族隔絕政策。

剛開始因為石勒是開國君主,所以有這個威望能夠把局面給鎮住,可是到了他的下一代皇帝叫“石虎”,這個人實際上是他的一個堂侄,也就是篡位得天下的。這石虎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一個暴君,他繼任之後,就覺得漢人是個問題,人太多,於是就有個和尚給他出了個主意,說“東晉現在對我們是躍躍欲試,他們一旦攻打我們,漢人肯定當內應,所以我們必須要解決漢人的充分就業問題,讓他們好好幹活,這樣他們才沒空去呼應東晉對我們的北伐”。石虎一聽覺得有道理,於是就開始大興土木搞基建,第一項大工程就是修鄴城的城牆。鄴城是當時“後趙”的首都,修首都的城牆也算是有正當性,於是在全國徵召了十幾萬漢人來幹活。

既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不讓你們有其他時間,那這個活兒就要乾的過分一點。所以石虎把城牆一修再修,修的是又高又大,甚至把城門乾脆修成鐵的,號稱是能防禦百年一遇的軍事攻擊。可這工程也是倒黴催的,百年難得一遇的軍事攻擊沒有遇到,卻遇到了千年難得的一場暴雨,結果造成城牆坍塌,一下子就壓死了幾萬民工。那該怎麼辦呢?接著修!反正漢人的命我也不珍惜。然後又引漳河水入城,結果又引發了城牆崩塌,又壓死了幾百人。這還不算完。緊接著石虎在洛陽又開始修宮殿,徵召二十幾萬人。

如此這樣折騰能有好下場嗎?所以最後折騰來、折騰去,漢人當中就冒出一個人叫“冉閔”。這個人也是後來東晉十六國當中“冉魏”的創始人,於是“冉閔”就開始造反,帶領漢人就把這幫“羯族”的首領,包括皇族全部都給殺了。殺了領導者之後,還有幾十萬羯族人怎麼辦?冉閔一想,放虎歸山必留後患,不如想個辦法給你一鍋端了。於是他就設計了一個陽謀,他對羯族人說:“現在首惡已除,從屬不辦,你們各自逃命去吧,該出城就出城”。轉身他又跟外面的漢人說:“你們也自由了,都入城吧”,結果裡面出城的羯族人和外面入城的漢族人就堵在城門口了!

堵在城門口之後,冉閔就開始下令說,“漢人們,現在是你們報仇的機會,殺一個羯族人,我就給你獎賞,給官位、給錢都不在話下”。於是就在鄴城,一天之內殺了幾萬羯族人,緊接著冉閔又傳令四方,所有的漢族人有仇報仇、有冤報冤,但凡看見羯族人甚至是胡人,只要鬍子長得長一點的,你們就放手去殺。結果就在幾天之內,幾十萬羯族人被殺掉,上百萬的胡人也開始逃亡。這個事件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民族融合的種族隔絕方案是不可行的。要知道你們人數少,卻逼著一個人口占絕對優勢的漢人,長久的在你們的奴役之下,這是不可能的。

苻堅的民族包容政策因“淝水之戰”失敗而告終

第一代解決方案宣告失敗,那麼第二代方案又出現了,代表人物就是前秦的“苻堅”。在魏晉南北朝期間,“苻堅”可以說是一個特別有名的皇帝,有三個成語都是說他的,比如“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他也確實很聰明,而且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民族融合政策是兩手抓,第一手就是在北方區域內以開放的政策面對各民族,只要你肯來,我都接受。另一手就是解決頂層設計問題,苻堅認為,既然搞不定漢人的肉體,那我能不能搞定你們的精神呢?我可以獲得我這個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擒賊先擒王,我直接把老巢給你端了不就完了嗎!

苻堅認為,只要把“東晉”打下來,這樣漢族的士人們就只能配合我,一旦歸附,那民族融合也就完成了。苻堅在北方的民族融合這一方面上做的非常徹底。比如說他重用漢人王猛,就遭到很多“氐族”貴族的反對,你怎麼能用個漢人呢?於是苻堅就採取極端手段,只要有不服的就殺,再不服的,直接朝堂上抓起來抽鞭子,誰也阻擋不了用王猛這樣的漢人的決心。所以後來東晉十六國的北方,有一些創業成功的皇帝,其實都出自於苻堅的朝廷,比如說後秦的“姚萇”、後燕的“慕容垂”,甚至是北魏的“拓跋珪”,這些人都在苻堅的朝廷上,這充分說明了苻堅確實很包容。

雖然苻堅的兩手抓政策很好,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一套方案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只有軍事這邊解決了東晉的政權,北方的這種寬容政策才能起到作用。但是後來“淝水一戰”北方大敗,直接導致整個前秦分崩離析,於是姚萇、慕容垂、拓跋珪這些人就都各自創業去了。所以第二個民族解決方案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北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政策

第三代方案又是什麼呢?這就得提到北魏,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的孝文帝。孝文帝想的方法很簡單,既然我們少數民族搞不過你們漢人,那我們就全盤漢化好了。我搞不過你,我就加入你,所以孝文帝就主持了一場堅定的漢化改革。堅定到什麼程度呢?就連他的親兒子反對這場改革,都直接給殺掉。當然這個過程當中他也用了很多的心眼,比如說遷都從平城遷到了洛陽,遷到漢文化比較聚集的地方。當時北魏的首都是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如果要遷到洛陽,那距離太遠,大臣們肯定不幹,也都不願意去漢人扎堆的地方。

於是孝文帝就提出了一個更大的目標,說我們乾脆南征,把南方的齊朝給滅掉算了,對於打仗,臣子們自然也是不願意乾的。但是誰又能攔得住皇帝打仗呢?因為統一全國,那是具有政治上的正當性的。所以孝文帝就帶著一幫不情不願的臣子和軍隊向南出發。等到了洛陽的時候,天公作美,突然開始連續下大暴雨,道路淤泥沒法走,所以大家都只好呆在洛陽等著。道路沒法走該怎麼辦呢?孝文帝這個時候就說,“這樣吧,我給你們兩條路,第一條我們等天晴了繼續往南走。第二條咱也就不回去了,咱就建都洛陽,你們挑一個選擇”。兩者權衡,那幫大臣肯定不願意打仗,那就建都洛陽吧。就這麼連哄帶騙,孝文帝總算是完成了遷都的大事。那既然遷都成功,後續就會有大量的政治配套體制改革。

首先就是關於“喪葬、服飾”等文化就都得改,改成漢人那樣,而且連“姓”都得改。不能用原來鮮卑族的那些姓。比如說皇帝原來姓“拓跋”,現在就改姓“元”,所有大臣也都得改,而且都得學習漢語。30歲以上的老人不學也罷,30歲以下的必須學,不學,官你就不用做了。這有一句話叫“暖風薰得遊人醉”,那些北方的貴族,原來在北方各種物質生活都比較匱乏,到了洛陽之後,一下子就陷入了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裡不可自拔。

所以這幫人要改其實很容易就改過來了。再過一兩代之後,你讓他們回去,他都不回去了。但是要知道民族是一個整體,整個鮮卑人的上層是遷到了洛陽,但是底層尤其是那些帶兵打仗的人,他們原本是民族的棟樑,攻城掠地,全靠他們。而現在變成什麼角色了?全變成了鄉下親戚,而且還是窮親戚,又沒文化,在洛陽吃香喝辣的已經被漢化的鮮卑貴族當然就看不起他們了。

於是這個民族就斷為了兩截,在這其中還發生了一件事。有一個漢族大臣,他有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給皇帝寫了一份奏摺,彈劾武將,說以後這些武將不要讓他們當官了,尤其不能當大官,而且還把這個當規矩給定下來。皇帝還沒做反應,這些武將們就不幹了。風聞有這麼一封奏摺,就立馬糾集好了幾千人跑到張家去鬧事,先把這個大臣給打了,然後把房子給燒了,最後連他兩個兒子也死了。

作為北魏的皇家,又是如何處理這件事的呢?各打50大板,先把為首鬧事的八個軍頭給殺了。其他人就不問了,然後一看這封奏摺這麼大的反彈,自然也不敢批示,於是這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這件事情暴露了當時北魏朝廷當中的一個巨大的裂痕,原來的鮮卑族,尤其是握有軍權的那些人,已經開始有了極大的不滿,這直接導致後續釀成的一場潑天大禍。

李夫子說五胡

這些民族融合的舉動和政策為後來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融合的嘗試和探索,那可能中華民族想再大一統,不知道又要延後多少年了!好,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後續李夫子再給大家分享“隋唐帝國又是怎麼煉成的”!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朝人吃什麼?為什麼不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