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在查閱史料的時候,可以發現一件事,史書上對於戰爭,一般都記載得比較粗略。大概就是時間、地點、人物,最後簡單交代一下結果就完了。反而在一些文學藝術中,戰爭被描寫得十分詳盡。

比如《三國演義》如此著名的原因之一,就是裡面的人物活靈活現,每一場戰爭,都從頭到尾詳細描述,甚至包括人物的內心想法。每當我們看的時候,都感覺身臨其境。

相信大家還記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了百日。司馬懿自知實力不如諸葛亮,於是高掛免戰牌,諸葛亮為了逼他出兵,便天天派人到陣前辱罵對方。最後諸葛亮還將女人用的頭巾、服飾等物,送去羞辱司馬懿,可司馬懿還是沒有出兵。

最終諸葛亮因糧草不濟,無奈退兵。這一戰雖然也被稱為經典,可不免也讓人存有疑慮。司馬懿堅守不出的原因,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既然他知道對方打不過自己,為何不去強攻呢?有人就會說了,人家不是掛了免戰牌嗎,諸葛亮自然不敢進攻。

那麼為何古代交戰時,一方掛免戰牌,另一方就不能進攻了呢?明明是打仗,輸了就可能危及性命,為什麼還如此講規則。這樣的話,那些打不過的一方,只要掛免戰牌,不是就可以保持不敗了嗎?

這就要講到古代戰爭的禮儀了。其實古時候打仗,並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作戰雙方,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禮儀。那麼有人會說了,打仗還要什麼禮儀,都是勝利者說了算,作者一定是在胡扯。

其實不然,筆者這樣說,自然是有依據的。那麼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說說,古代打仗都有什麼禮儀。

第一,如果你想攻打別的國家,必須要出師有名。比如你可以說,對方國家君王不仁,導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你起兵的原因,就是為了解救百姓什麼的。

第二,要派使者去到敵國,雙方要協商,此戰是否非打不可。如果可以避免一場戰爭,那自然是好的,如果非打不可,那麼雙方會約定交戰時間、地點。並且不管雙方關係多麼惡劣,都是不能傷害來使的。

第三,約戰時間一到,雙方要同時擺陣,如果對方陣型未擺好,也是不能出兵的。比如泓水之戰中,宋襄公率軍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助。結果宋襄公與楚國軍隊在泓水相遇,楚軍準備渡過泓水河。

當時楚軍人多,宋國人少,就有人向宋襄公建議:

“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

可宋襄公卻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別人渡河之際攻打呢?”

等到楚軍渡過泓水河,宋襄公仍然不急著攻打,而是堅持等對方站好隊形。結果宋軍不敵楚軍,宋襄公也被人射了一箭。宋襄公這就是在遵守戰爭禮儀。

第四,如果在交戰之時,對方有國君去世,在舉行喪禮期間,也是不能出兵的。也就是說,不能乘人之危。換種情況也是一樣,就好比別人掛免戰牌,或是堅守不出,你也只能等著,不能強行進攻。

第五,等到結果一出,有一方獲勝以後,雙方的戰爭就要立即停止。獲勝的一方,不能對失敗方趕盡殺絕。而輸掉的一方,也必須接受事實。甚至在失敗方逃跑時,獲勝方還要幫助其逃跑。

聽起來似乎難以讓人理解,那麼筆者舉一個例子。在晉楚邲之戰中,晉軍被楚軍打得落荒而逃。在逃跑過程中,晉軍的車陷入泥坑,怎麼都出不來,楚軍便教他們修好車。之後晉軍繼續駕車逃跑,楚軍繼續追趕,晉軍還轉過頭說:

“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以上就是春秋時期戰爭的規則及禮儀。表面上來看,似乎讓人難以置信,可這些都是有史料為據的。為何會這樣呢?筆者認為,這和春秋時期整個社會執行有關。

從西周開始,就以《周禮》來作為社會規則,即使是戰爭,也要遵守一定的禮儀。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都遵守這樣的禮儀。如果不遵守,即使打仗勝利了,也是不能服眾的。

人們認為,勝利固然重要,可贏得有尊嚴更加重要。既能以光彩的手段打贏對方,還能給對方留足顏面,甚至饒對方一命,這樣的人,最能受到大家的推崇。

(參考文獻《左傳》《三家注史記》《中國通史》)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成敗皆因蕭何,從韓信的成敗中,可以看出蕭何的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