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裡的典故是出自韓信跟蕭何之間的故事,而這句成語也囊括了韓信起起落落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而韓信這起落的一生也離不開蕭何,最開始的時候,韓信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他的軍事才華也被埋沒。後面是因為蕭何的舉薦,他才被劉邦重用的,被重用之後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因為劉邦的不信任,他一度被貶職,最後被呂后跟蕭何用計殺害在宮中。而他跟蕭何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蕭何這樣的做法是對是錯?以下,小編帶大家來細細分析。
1.韓信生平立下的赫赫戰績,也始終得不到帝王家的半分信任這裡講的是韓信在那次犯事之後,要被斬頭的時候,跟蕭何之間的談話,也是因為這次的談話,讓蕭何認識到了韓信非一般人的軍事才華。後面他也跟沛公極力的推薦了韓信這個軍事奇才,但那時的沛公不以為然,覺得韓信並沒有蕭何所說的那麼有用。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那麼的重視他,只是給了他一個小小的職位,而這個職位也可能只是賣蕭何的面子。
後來,劉邦重用韓信,也是因為蕭何,在《追韓信》中,描述了蕭何月下追回韓信的過程,也可以看出蕭何是個十分惜才的人。也是因為這次,才讓劉邦重用韓信的,而韓信也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汗馬功勞,也許也是因為他功高蓋世,在後來一直得不到劉邦的信任,他也從齊王被貶成淮陰侯。
後來,韓信被奸人陷害,讓呂后起了要除掉他的心,這時的蕭何,主動向呂后獻計,把韓信困在宮中,然後除掉了韓信。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這樣的一段描述: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這裡可以看出,韓信這起起落落的一生,都是離不開蕭何的,蕭何在他被埋沒的時候,能夠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把他極力的推薦給了劉邦,甚至還傳出來月下追韓信的美話,但是到後來也是蕭何用計結束了韓信的這一生,這其中的緣由,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
在我看來,雖然現在的我們不能回到過去,去還原當初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根據一些史實還是能夠知道。當初的韓信是因為蕭何的緣故,才能一路高升,後來立下這些功勞之後,反而招來劉邦的懷疑,這些懷疑也讓他遭到奸人陷害,而後面蕭何為何又跟呂后一起除掉韓信?在小編的分析中,其實蕭何這樣的做法也是源自他對帝王家的忠心,這樣的忠心也讓他對劉邦沒有二心,他可以為了劉邦的大業極力推薦韓信這個軍事奇才,反之,在劉邦不信任韓信之後,他也可以為劉邦除之後快。
2.忠心不二的蕭何,是為大丈夫,還是小人也?前文分析了韓信跟蕭何之間的一些糾葛,在其間可以看出,韓信作為事件的當事者,也屬實是十分的冤的,但,伴事在帝王身邊,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徹底失去信任之後,也為自己招來了殺生之禍,而殺自己的人也是當初引薦自己的人。
而蕭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如果用褒義的說法,那麼蕭何就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他能從最開始的時候,就能看出韓信是有大才的人,能夠為沛公的大業助一臂之力,後來漢朝的半壁江山也是韓信幫著打下來的。而最後,在韓信失去了沛公的信任之後,他殺伐果斷,用計讓韓信殞命於宮中。蕭何於沛公來說,確實是個好忠臣,而蕭何也就是蕭相國,於百姓來說,也是一個好官。
在《蕭相國世家》中,太史公也這樣讚譽過他: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龠,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蕭相國作為謀士、大臣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而從太史公的這一番話中,也可以大致的知道。在他沒跟隨沛公的時候,他也只是一個平庸的人,在各方面都沒有那麼的突出,但是在之後,他跟隨了沛公也就是高祖的時候,才讓自己的才華得以凸顯,而他也為沛公謀得了韓信這樣的軍事奇才。在後面,他始終兢兢業業,也為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好處,而這些美話也流傳到了後世,讓後世的人傳頌著他的功績。
但是,對於他用計殺韓信的這點,不被眾人看好,也有一部分人覺得他在這件事情上是真小人,因為韓信立下那麼多的功勞。而不被沛公看好,又被奸人陷害,最後又被他結束這一生,雖然也是他幫助韓信讓沛公賞識,但是,在部分人看來,有一種利用完,就把韓信丟棄的感覺,這點,其實我也是不認同的。
總結:
韓信可能對於蕭何來說,就是一種合作的關係,而蕭何在後面做出這樣的事情,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他們之間,可能也算不上什麼有深交的朋友,而蕭何也純屬是看上了韓信身上的才華罷了,到後面丟棄他,確實是一種真小人的做法,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而蕭何對沛公的忠心可以說是日月可鑑,如果沒有他,那麼這大漢的江山也沒有這麼容易的鞏固下來,他在自己的仕途上、確實是十分的盡心盡力,他也可以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忠臣,他身上的這點也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留下任何豐功偉績都始終有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後世人來說,根據留下來的那些史料,也要學會正確的分析,我們要能夠看到其中的不足,也能夠看到他們身上的可取之處。
參考文獻:
《史記·蕭相國世家》
《史記·追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