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古稱東昌,東城門作為歷史遺址位於聊城樓東大街東首、東關橋以西,在遺址上豎立著五塊古銅色的盾牌,上面刻有“春熙門遺址”五個大字,其中“春”字已經丟失。
聊城東關橋。
在盾牌不遠處,兩門大炮搭在青磚鋪就的炮臺上,旁邊還有清兵人物塑像,很是壯觀。
上世紀四十年代聊城古城牆未拆除時,東南西北四門分別為“寅賓”“南薰”“納日”“鎖鑰”。
明朝城門名稱與清朝不同,故有“明四門”和“清四門”的說法。明四門分別是春熙門(東)、正德門(南)、清遠門(西)、宣威門(北)。其中,東城門原名“春熙”,意思是春風和煦,後名“寅賓”則是東迎日出的意思。
古城牆在明代之前為土牆,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成磚牆,1947年年初拆除,歷經近六百年的風雨滄桑。 史料記載,古城牆周長七裡,高三丈五尺,頂寬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四面城門上各築有城門樓,外接甕城。南、東、西甕城都是扭頭門,南門朝東開,象徵鳳凰朝東看,有丹鳳朝陽之意;東、西門朝南開,好似鳳翅;北門北向,猶如鳳尾,故有鳳凰城之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