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義,是美國文明的一個基本傾向,和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背道而馳的另一種傾向。美國曆史上,聯邦政府和各種商業勢力就一直徘徊在這二極之間。
美國會採取孤立態度,起源於幾個重大要素。除了無法忘懷在歐洲統治下的苦難遭遇外,1796年美國第一位民族英雄華盛頓所發表的演說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華盛頓的囑託講得很清楚:“如果美國不願歐洲人插手自家事務,就不要先干涉對方,若一旦捲入是非,將遭受致命的危險,因此美中國人最好只管開發自己的財富,潔身自保以求平安。” 此一忠告,原是華盛頓一番苦口婆心,但沒想到“潔身自保”卻漸漸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孤立主義‘’。
例如,1914或1940年,當德國向法國宣戰後,美國國內輿論對於是否介入戰爭之事,總是顯得猶疑不決,那些和平組織也總是發起一些運動,如“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或“我行我願”(go-it-aloners)也總取得很大的迴響,政府則樂於採行中立政策,與交戰雙方繼續往來,好似若無其事一般。國際間也見怪不怪了,稱之美式的“孤立主義”。
美中國人總是需要一個十分強大的理由來支援自己接受戰爭,否則很難改變其軍事孤立主義的立場。
例如兩次大戰,一定要遭受:路西塔尼亞號被德國擊沉,珍珠港艦隊遭日本摧毀,經歷了如此嚴重的打擊之後,還需新聞界和官方宣傳機構大力鼓動,美中國人民才願意投入戰爭。倒不是愛好和平,而是長久習慣於對國際間事務的冷漠。
總之,帝國主義和孤立主義這兩種矛盾傾向深植在美國文化之中,勢力互為消長,輪流當家做主。
由於孤立主義的因素,美國成為了另一種新的帝國主義形式,或者說,它成為了一種非常容易矇騙世人的帝國主義。它不派遣坦克而是以商人出擊,它不用政府名義,而是用更隱密的方式控制對方的經濟、文化。在品嚐過帝國雄風的微醉滋味之後,美國在世人面前又大方拾起反殖民主義的傳統,例如,打敗西班牙後原可兼併古巴,但是他們卻又撤軍離開。
從華盛頓的孤立主義發展到羅斯福到今天的川普,使得美國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擴張主義或帝國主義,其出牌常在常理之外,各國有識之士豈可不慎之?
文章來自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