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金庸先生筆下眾多人物當中,最喜歡的莫過於大理世子段譽,凌波微步,那真是獨步武林呀。不管最後有沒有抱得美人歸,他的痴情真實感動了不少人。他爹大理國“鎮南王”段正淳卻是個風流倜儻情人無數的多情種。難不成大理這個地方出情種?在《天龍八部》中,大理如同仙境一般,風花雪月,夢幻的騎士大俠,琴劍聚豪傑,斗酒論英雄,好一塊誘人嚮往的塵世仙境、人間淨士。

在歷史上,大理又是什麼樣子呢?

在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國建立以前,“大理”一詞還沒有見諸於有關記載洱海區域的史籍。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稱洱海附近一帶為“葉榆”,當時洱海也叫葉榆澤(又稱“葉榆水”)。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這裡設定了雲南(今祥雲)、葉榆(今大理。洱源)、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4縣,隸屬益州郡;東漢、蜀漢、晉、南朝,先後歸入永昌、雲南和東西河陽等郡屬。

到了唐開元廿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詔(在今巍山)的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援下統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地方割據王朝,於公元739年遷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閣邏鳳的孫子異牟尋又遷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詔統治時期,在這個區域一直無“大理”之稱。

南詔是封建軍事奴隸制性質的政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度行將被新興的封建領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詔統治集團內部便出現了貴族豪強趁南詔政衰微之機,內則清平官(即宰相)政,外則節度使(即都督)擅權的混亂局面。

在清平官和節度使中,大多數是代表新興封建領主勢力的先進漢族和“白蠻”大姓豪族,其中以鄭、趙、楊、段的勢力最大。這種狀況,造成了新舊勢力之間互相爭奪政的局面。

在此後短短的幾十年間,這裡像走馬燈一樣先後發生了三個短命政的交相更替。

01

大長和國(902-928)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權臣鄭買嗣在廣大人民反對南詔統治者的大勢下,先後殺了南詔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貞,奪得了政權,改國號“大長和”。

02

大天興國(928---929)

在大長和國建立後36年,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殺了鄭隆旦(大長和國三世國王),滅了大長和國,擁立清平官趙善政為國王,國號“大天興”。

03

大義寧國(931-937)

大天興國建國十個月之後,楊幹貞又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

這時由於三個政權間的混戰及實行苛政重賦,引起了奴隸、自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紛紛起義。

這時,後晉派往通海的節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閣洞垮村人,為南詔開國功臣段儉魏之後)橫空出世。

段思平把持地方勢力,以“減爾稅糧豐,寬爾諾役三載”的諾言,與滇東“三十七部”的貴族反抗武裝在石城(今曲靖)會盟,於公元937年率軍到達洱海,攻破龍尾城(今下關),打垮了楊幹貞,佔領了羊苴咩城(今大理縣城地區),滅了“大義寧國”,自立為王,建立了號稱“大理國”的新政。大理的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

大理的由來

據史記載,段思平建立政之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可見他改國號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調理各方面的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理”與“治”同義,“大理”即是“大治”的意思。從此,“大理”一詞便被沿襲成為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

大理國937年立國,一直到1253年,為興起的蒙古所滅,除去中間(1094年-1096年)被專權的高氏取代過兩年之外,一共存在了315年。期間中原的政權跨越了後晉(936年-946年)、後漢(946年-950)、後周(950-960)、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比南宋早滅國26年,前後算起來,大理國是一個壽命相當長的政權。

而在歷史中,1064年大理權臣高升泰廢了皇帝段正明,改國號“大中”,自立為帝,改年號上治。當了兩年皇帝后,高升泰於上治二年(1096年)去世,臨終遺命,還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至於為什麼又把皇位讓出來,也許是因為高升泰覺得當皇帝太累了吧。所以,一直到滅國,真正把持大理政權的仍是高氏族人。

真正歷史中段正淳的兒子也是段譽,又名段和譽,1108年至1147年在位,是大理國曆史上當皇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一個好皇帝,但沒改變的是高氏專權的局面。段譽和他父親一樣,都在晚年禪位給兒子,自己去當和尚,段譽活了94歲,放在今天也是高壽,更別說當年。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組老照片:洋人摟著清朝婦女,圖5是大貪官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