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朝中後期陸續來華的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往往會被這樣一個事實所震驚:那就是疆域遼闊的中華帝國,擁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精密的內河體系,其中最核心的是一條綿延數千華里的雄偉運河。數不清的物資財富在這些河道上轉運川流,它們就彷彿這個古老國度的大小血管一樣。但其實在蒙古人創建的元朝,大運河曾一度荒廢,維繫北方中樞的江南財賦、更多的是通過海運輸送到大都的。這種廢漕改海的舉措,在效率和運量上似乎都超過了以往各代,明初北伐時的軍需輸送也多有沿襲,表明它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奇怪的是,永樂帝朱棣靖難成功後,不僅將都城遷到了蒙元故都所在,而且逐漸終止了南北海運,京師的物資供給完全改行運河漕運。要知道正是朱棣本人,曾發起了華夏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國家級遠航行動——“鄭和下西洋”,讓從南洋列島到東非沿岸的千城百邦,都籠罩在大明天威之下。鄭和的船隊無論從總體規模上、造船工藝上和航海技術上,都遠遠超過大航海時代初期的西、葡兩國,如果將之用於南北海運上可謂毫無困難。

但朱棣偏偏在這華夏海權大張之時,花大力氣整修好運河河道,然後廢海歸漕,從此南北間的大規模海運成為了歷史,明清兩代五百多年間“漕運即國運”的格局就此奠定。獨一無二的中國古代內河水系,雖然優點眾多,但缺點也不少:特別是日益煩冗僵化的漕運官僚體系形成了龐大的既得利益,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繫”的憂慮、這表明了在漕運血管上吸血的人群多到了什麼程度。到了明朝後期,一石米糧從江南運到京師的費用已經是其自身價值的好多倍。

那麼以朱棣的聰明,為何會放棄效率明顯高得多的海運呢?其實主要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漕運雖然對江南士民是個沉重的負擔,但對於沿途的北方州縣來說,卻是一條不可或缺的生命線。特別是山東和整個華北平原,在明初天下太平之後逐漸恢復了元氣,擺脫了從金、元以來極度凋敝的狀態。而在缺乏南方那樣密集水網的北中國,是大運河讓各地保持了人員和物資的往來暢通。漕運對於維持大一統局面、降低南北之間的經濟差距和各種分歧,是能起到海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的。

其二則是吳淞口以南密佈著眾多天然良港、而向北走則恰恰相反,港口異常稀疏,而且海濱淺灘沼澤眾多。這對於需要緊靠海岸線航行的古代海船來說很不友好,讓其很難靠岸得到補給。從吳淞口到煙臺以北這段海岸線,在宋元時就被船工們視為畏途。當然海運的這些困難並非不可克服,但隨著漕運成為習慣,海路中斷已久後,人們對海洋日漸陌生了起來,不願意再去探索更安全穩定的航路,直到被海路洶湧而來的西方殖民者,用堅船利炮震碎了虛幻的天朝迷夢後、才悔之莫及。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差點讓拿破崙折翼的艾勞會戰是怎樣的一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