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條山位於晉南豫北交界處,橫亙黃河北岸,東北與太行山相連,西北與呂梁山相望,瞰制豫北、晉西,遮蔽洛陽、潼關,是扼守南北交通、固鎖秦晉聯動之咽喉要塞,極具戰略地位,乃自古兵家必爭之重地。抗戰爆發後,中條山由第一戰區衛立煌部駐守。日軍曾對其發起過13次進攻,均被中國軍隊擊退,不得已投入4個師團的兵力環繞山外駐紮,與中國守軍成對峙狀態。1941年5月,日軍再次大規模調兵遣將,向中條山地帶猛撲,中日雙方發生血戰。但由於國民黨當局消極抗戰,大敵當前疏於防禦,部隊準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結果日軍以近於1比20的極小傷亡代價擊敗了中國軍隊。

一、中條山戰役的歷史背景

1940年秋,經八路軍“百團大戰”沉重打擊後的日軍,再也不能容許4個師團的兵力繼續受衛立煌部的牽制,決定首先擊破晉南中條山區的中國軍隊,再全力對付八路軍。1941年5月,侵略者從華中、華北抽調了8個師團、9個旅團、1個騎兵團,共21萬人,加上空軍飛機300餘架,獨立山、重、野炮兵約五六個聯隊,瓦斯部隊、空降部隊各若干進犯中條山。

這時,中國方面駐守陣地的是曾萬鍾第五集團軍所轄唐淮源第三軍、高桂滋第十七軍、孔令恂第八十軍,劉茂恩第十四集團軍所轄武庭麟第十五軍、裴昌會第四十三軍、劉戡第九十三軍、馮欽哉第九十八軍,以及山西憲兵第十二支隊改編的第一九六旅和梅軒遊擊縱隊等部。這些部隊屬第一戰區司令衛立煌所轄,總兵力約17萬餘人,與日軍人數相比,所差甚遠。

在當時條件下,兵員數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強敵壓境之時,由於已與日軍對壘兩年,中國守軍自稱中條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輕敵麻痺思想十分嚴重,這直接影響中條山守軍的戰前準備。4月28日,各種跡象已清楚表明,日軍有由濟原、橫皋大道會犯垣曲的企圖,中條山各軍對敵仍“毫無萬分之一準備。”各路守軍“因屢挫進犯之敵,每謂中條山有金湯之固,恃而無恐。驕怠一生,戒備遂疏,敵諜混入”。

1941年5月7日,日軍地面部隊在大批空軍的支援下從三面分四路向中條山發起攻擊,中條山血戰由此開始。據衛立煌報告,日軍進攻的步驟是:“(一)入犯之敵分編多數縱隊,成為正面鑽隙迂迴,並利用漢奸、快速小部隊,襲截我通訊聯絡及各級指揮部,打破我戰鬥組織,增大我指揮上之困難。(二)將重兵分置於各交通要點,構築工事,斷我軍聯絡,各個擊破之。(三)封鎖山口、渡口、逐步緊縮包圍圈,完成分進合擊式殲滅戰”。戰鬥開始,敵人來勢凶猛,雙方“戰鬥慘烈,為抗戰數年來所未有。每日自拂曉起至黃昏止,平均無一分鐘天空不見敵機活動;陣地所在,無尺寸不為敵炮煙、毒氣所籠罩。”

次日,敵人佔領了中條山的中心垣曲,將中國軍隊截為互無聯絡的東、西兩部。10日,日軍分別向東、西兩面進擊,包圍了曾萬鐘的第五集團軍和劉茂恩的第十四集團軍。整個戰局十分危急。

二、血戰中條山的民族英烈

曾萬鍾第五集團軍下轄的第三軍是堅守中條山的主力,在與日軍的多次交鋒中一直保持不敗的記錄。日軍圍攻中條山時將其列為主要的攻擊物件,調集超過第三軍數倍的兵力,對其猛攻。戰鬥開始時,唐淮源軍長就特別強調中條山之戰略地位和極端重要性,命令各師,必須死戰,決不退讓,誓保陣地。

唐淮源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參與雲南辛亥起義、護國首義及北伐戰爭等。抗戰爆發後,參加了晉北忻口保衛戰,後調往中條山參與建立中條山遊擊根據地,1939年升任第三軍軍長。是年,其母去世,唐淮源趕往家中奔喪,在返回陝西前向時任雲南省政府主席的龍雲立下聞者動容、潸然淚下的鐵血誓言:“本人此去晉南,回守原防,已抱定必死決心。前有母親所念,尚存顧慮,今已安埋就緒,戰死無他矣!”早在中條山血戰之前,唐淮源已下定為國報效的決心。

唐淮源所率第三軍下轄第七、第十二、第三十四三個師。其中,由寸性奇率領的第十二師因打仗守必固,攻必克,為第三軍主力。

戰鬥打響後,第三軍將士在唐淮源、寸性奇等愛國將領的率領下士氣高昂,誓與中條山共存亡,堅決抗擊侵略者。5月8日凌晨,第七師的澗底河陣地被日軍攻破,接著,師部所在地王家河又遭到日軍的猛烈攻擊。唐淮源軍長接到報告後,立即派預備隊前往增援,經數小時血戰,擊潰來犯之敵,奪回了陣地。被擊退的日軍,很快又發動了更加瘋狂的反撲,以一部攻擊第七師陣地,以另一部攻擊設在唐回的第三軍指揮部,並乘隙襲擊第五集團軍司令部。唐淮源軍長緊急調回軍預備隊,親自指揮隊伍尾追攻擊敵人,順利解除了日軍對集團軍司令部的威脅。第十二師的任務是堅守唐王山陣地,寸性奇指揮全師官後英勇抗敵,來犯之敵雖有空軍的配合,進攻了一天一夜,毫無收穫。

第三軍官兵奮力苦戰,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但中國軍隊“會戰前地域條件太缺……完全處於內線,形成被包圍之形態”。中條山戰局,已非第三軍所能扭轉。當第七師恢復了原陣地,第十二師鞏固唐王山後,中條山的中心部位垣曲卻落入敵手。得知此情的唐淮源為了保衛中條山這一華北“鎖鑰”,及時變更部署,將所部轉移到第二道防線。同時,集中主力,沿唐回大道前進,攔截深入之敵。

第三軍直屬隊從5月9日起,在縣山東面陣地與敵人展開激戰。他們在軍長率領下,以一當十,頑強奮戰,給敵人以大量殺傷。但當第八十軍的防線被敵人突破後,戰況就進一步惡化。5月9日,日軍佔領了中條山的重要渡口五福澗。至此,第三軍南渡黃河的渡口全部被敵人封鎖,唐淮源尚不知曉,仍命令各師向五福澗前進,以執行戰區長官部的命令,渡過黃河、加強南防。5月10日晨,部隊運動到溫峪大道,與由馬村北犯之敵遭遇,雙方展開激戰,“肉搏之久,死傷甚重,血流成渠”。第三軍的轉移完全受阻。

第三軍經過左衝右突,始終無法擺脫困境,唐淮源軍長深感局勢的嚴重性,立即召集三個師長舉行緊急會議,他說:“情勢惡劣,三位都看到了。軍人信條,不成功,便成仁。三位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的軍、師長,……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話音剛落,寸性奇師長就堅定地表示:請軍長放心,我們決不會為國家民族丟臉!最後,唐淮源軍長命令各師以團為單位,分道突圍。

會後,三位師長分別率部突圍。經過兩天血戰,至11日晚,各部均被日軍截回,援軍及補給線也都被截斷。戰至12日上午,全軍各師均殘破不全。唐淮源軍長直接率領的直屬部隊,已大部傷亡,僅存的少量官兵被圍困在縣山陣地,進行著頑強的最後抵抗。第三軍儘管已危在旦夕,唐淮源軍長仍號召官兵堅守陣地,與中條山共同存亡。正午12時,一股日軍逼近了縣山陣地,敵我雙方互擲手榴彈,並開始拼刺刀,展開激烈的肉搏。當時大雨滂沱,道路泥濘,唐淮源軍長和死守在縣山陣地的直屬隊已處於絕境。這時,唐淮源軍長眼見突圍受阻,官兵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恨怨自己未能完成保衛中條山的職責,有負於國家民族。為了不當俘虜,為了保持國格、人格,他遣開左右,自戕殉國於縣山之頂。

此時,第十二師陣地也受到日軍的重重包圍,大部戰死,少數存活者正與敵人拼殺。在陣地危急的緊要關頭,師長寸性奇向身邊部下疾呼:“我們有槍在手,有劍在腰,寧願挺胸面死,不願低頭求生,希望各位不要做俘虜。無論勝敗,都千萬不可使國家蒙羞”

就在唐淮源軍長殉職的當天,第十二師的左翼陣地水骨朵高地被日軍突破了,全師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炮火之下。寸性奇師長面對險境沉著指揮,同時親率師部特務連的幾十名士兵,向左翼高地發起反衝鋒。不幸,敵彈射中他的胸部,衛士們及時攙扶,幫他撤退下來。當參謀向他報告了唐淮源軍長以身殉國的訊息後,寸性奇師長“壯志益張,大呼殺賊,聲掩巨炮飛機步槍轟炸上”。纏好胸前的傷口,寸性奇師長立即指揮部隊反攻胡家峪日軍陣地。副師長楊玉琨見師長傷勢過重,乃要身旁的營長將其護送撤退,寸性奇師長卻揮手說:“不成功,便成仁,這是軍人的信條,不要管我,快去參加戰鬥。”血戰繼續進行到13日晚上,日軍密集的炮火,擊中了師指揮所,又有一批人員傷亡,寸性奇師長的右股被炸傷。身負重傷的寸性奇師長,這時用盡力氣對副師長喊道:“我是不行了,不得不先走一步,你們可要打到底,衝不出去就死,萬不可做俘虜。”話音一落,便拔出腰刀向喉頭一刺,又一位抗日名將倒下了。

唐淮源、寸性奇兩位將軍,相隔一天,先後殉國。在中條山戰役中,第三軍犧牲的還有第三十六團團長、共產黨員黃仙谷,第三十四團副團長潘書柏等及其以下官兵數千人。他們英勇抗敵以身殉國的愛國精神為世人稱道,其英名永垂青史。

為了紀念唐、寸兩將軍及第三軍的抗日英烈,1942年6月16日,由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領銜,在城固縣舉行了有1萬多人蔘加的追悼大會。毛澤東、朱德、蔣介石、林森、于右任等國共兩黨領袖均贈送了輓聯。1942年6月6日,在雲南昆明舉行了“雲南省追悼唐淮源、寸性奇將軍大會”,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敬獻了花圈並即席致詞。

重慶於9月29日廣播國民政府命令:“故中將唐淮源追晉陸軍上將。”並以《國土未復失壯士,碧血千載染中條》為題撰文頌揚了第三軍南滇將士在抗擊日軍侵略和中條山守衛戰中所建功績。

三、中條山血戰的歷史昭示

中條山血戰距今已68週年,重溫這段歷史,悼念血戰中條山、為抗戰英勇犧牲的革命英烈,能從歷史中得到各種有益啟示。

中條山戰役雖以中國的戰敗告終,但參戰各軍卻在人數、武器裝備及戰爭手段等方面都遠弱於日軍的條件下給來犯敵人重大殺傷。尤其是唐淮源、寸性奇為代表的第三軍將士,寧死不屈,堅守陣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鋼鐵長城。在僅僅一週的血戰中,打死打傷日軍1.3萬人。打出了中國的軍威,在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正義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條山會戰之所以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於國民黨的抗戰政策發生逆轉,特別是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動方針。甚至到了1941年3月之時,日軍妄圖攻陷中條山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敵情危急,戰報頻傳,蔣介石仍然沒有重視甚至置之不理,反而繼續抽調鎮守中條山的衛立煌部入冀進攻八路軍。大敵當前,仍把注意力集中在瓦解共產黨和八路軍上。長期堅持反共,臨戰無精神、物質準備,為國民黨軍隊在中條山的潰敗埋下了禍根。這告訴我們:團結關乎成功。中國的團結和統一,是擊敗一切來犯之敵、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證。

二是中國武器裝備的落後。衛立煌在檢討中條山會戰的經驗教訓時對比了敵我雙方武器裝備的情況說:“若以敵方編制論,其此次使用炮數二公分以上,概約八百門,七公分五以上,概約五百門左右。而我晉南各部,每師不過一門餘,且彈藥極少。”武器裝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又一重要條件,日軍依仗著武器裝備的優勢,對中條山守軍日夜狂轟濫炸,致使我方“陣地摧毀,人馬傷亡,補給斷絕,增援不及”,“交通上停止一切活動”,“部隊行動完全陷於停頓中”。我軍將士雖奮力拼殺,終究避免不了失敗。中國武器裝備的落後,與中國當時經濟、科技、國防力量都處於劣勢是緊密聯絡的。經濟和科技的實力是國防的基礎,沒有發達的經濟和科技,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防,就難保國家的和平穩定和長治久安。

中條山會戰的失敗是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略導致大多數戰役均失敗甚至慘敗的縮影,但是,鐵血鑄忠魂,英雄築豐碑,在抗戰中英勇犧牲的廣大將士卻值得人們永遠緬懷,永遠悼念。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杜月笙到底有多厲害,他的後人現在怎麼樣了?細說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