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共294年,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679年(齊桓公稱霸)共90年。這個時期可稱為中原諸侯內亂時期。
各國諸侯多在國內相互拼殺,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呈政治混亂狀態。當此時機,四周異族乘機入侵,北方的狄族和西方的戎族,劫掠於黃河兩岸,
晉國境內有赤狄、白狄、長狄,居今河北南部,山西東部、北部,陝西中部及北部;
洛邑與東周雜處的有伊洛之戎、姜戎與陸渾戎,居今河南洛陽東南一帶;在秦國境內與秦雜處的有驪戎,居今陝西之驪山;居秦西北的有西戎lo餘國)。
南方的荊楚,則並滅漢水流域諸小國,勢力達於桐柏山和大別山以北地區,侵入中原南部,形成南北夾攻,中原形勢危急。
2.公元前679年至公元前643年,是齊桓公推行霸業時期。春秋爭奪霸權、稱雄諸侯,首先從齊國開始。
齊國諸侯齊桓公採用宰相管仲制定的政策,創造齊國富強的物質基礎。
諸如提出“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眾民、兵強、地廣、富國之必生於粟也。”“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山這是一種農業為百業之本及民以食為天的思想。發展工商業,對魚、鹽、森林、制鐵等方面,均大力開拓,開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使齊國的糧、魚、鹽、鐵行銷於中原各國。
此外,還加強行政組織建設和軍隊建設。管仲把行政編制與軍事編制合而為一,每年春秋兩季舉行田獵以事訓練,“春搜以振旅,秋彌以治兵”,“卒伍定於裡,軍旅定於郊。”並採取兵農合一,軍政一致的政策。
派遣使者交好鄰國,大力宣揚“禮、義、廉、恥”,以樹立齊國人民的道德精神。
齊國在富國強兵之後,即打出“尊王攘夷”(即尊崇周朝王室,打擊戎狄外族)的旗幟。這種政策的實質,是蒐羅一切可利用的力量,聯合多數,打擊少數,為其霸業服務。
在此期間,齊桓公聯合各方面的力量,北伐戎狄,南擊強楚(公元前655年,齊桓公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軍隊伐楚,進到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楚成王派大夫屈完來軍前講和,桓公許和退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均取得勝利。
在其推行霸業的37年中,中原人民得到相對的安定。
3.公元前643年至公元前638年,這段時間可稱作楚國北侵和楚、宋爭霸時期。
當時,齊桓公已死,宋國諸侯宋襄公想取而代之,但無力遏止楚國的北侵,宋國(國都睢陽)戰敗,中原陷於混亂狀態。楚成王遂大肆北侵,把宋國降為屬國;乘齊國內亂,進兵於齊之邊界谷城(今山東乎陰東阿鎮),扶植公子雍(齊桓公的少子),而助長其內亂。後來,晉文公勢力興起,才使楚國北侵受到阻止。
4.公元前638年至公元前627年,這段時間,可稱作晉、楚和秦、晉激烈爭奪中原的時期。在上述大國爭霸期間,曾發生多次大戰:
(1)宋、楚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泓水岸邊(今河南柘城西北)的一場戰爭。當時,齊桓公已死,晉文公尚未主政。宋襄公要起而稱霸,楚成王想乘機北進,“打擊宋襄公以威服中原”,因而發生這場戰爭,結果宋敗楚勝。
(2)晉、楚城濮之戰:公元前632年,晉文公效法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策略,聯合多國力量反楚,因而爆發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之戰,結果楚軍失敗。
(3)秦、晉觳函之戰:公元前627年,秦國想遠襲鄭國(國都在今河南新鄭),然後奪取東面要塞關隘——桃林與觳函地區(黃河與終南山脈所夾之狹徑i殼函,即西起桃林東至澠池的要塞,東有觳山,深險如函,謂之函谷)。晉國得悉後,預設伏兵於殼函,將秦軍殲滅。
(4)晉、楚卹地之戰:公元前597年,晉、楚爭霸為爭奪鄭國而爆發。楚莊王與鄭國結盟後,移師北上,封鎖黃河渡口,當晉軍到達鄴(今河南原武西南)地時,被楚軍殲滅,晉軍多溺死河中。
(5)晉、齊鞍地之戰:公元前589年,晉景公在繼承晉文公霸業後,想以齊國為爭取物件,但齊頃公驕傲自大,不聽命於晉,而想獨霸一方,屢次侵犯周邊之魯、衛兩國,於是爆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南)地之戰,齊軍失敗,以齊退還侵佔魯國汶陽之田為條件,晉、齊達成和議。
(6)晉、秦麻隧之戰:公元前578年,晉厲公繼位後,要維持其霸主地位,決計離間秦、楚兩國的關係並各個擊破。秦國經常勾結北方狄族,以製造晉國邊界之患。公元前579年,晉、楚和約告成,晉國決心對付秦國,於是發動了麻隧(今陝西涇陽)之戰。此戰晉國徵集齊、魯、宋、衛、鄭、曹、邾、滕八國軍隊,約12萬人,秦起傾國之兵約40 000人。晉國及其盟軍,將涇水之東的秦軍大部殲滅,秦兵殘部退至咸陽地區。
(7)晉、楚鄢陵之戰:公元前575年,麻隧之戰後,晉國想聯吳制楚,並要進一步給楚以軍事打擊。適逢鄭國攻打許國,許為楚的盟國,楚國興兵攻鄭援許,同時,楚國又誘鄭叛晉,鄭國便興兵擊敗晉的盟國宋國。這時,晉國糾集齊、魯、衛等國興兵伐鄭以救宋。並認為楚軍北侵正是殲擊的良好時機,於是爆發了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之戰。兩國諸侯都親臨前線督戰,結果楚軍失敗,楚王左眼被射傷,楚王子被俘。
在春秋時期,大國爭霸、兼併,小國依附大國相互侵奪。兩者之間,縱橫捭闔,翻雲覆雨,朝三暮四,爭鬥不已。
當時的周朝王室,徒具虛名,毫無實權,因此,當列國爭奪之際,周王有時也進行挑撥離間,企圖藉機振興王室。如周靈王娶齊女為後,拋開晉國,派人賜齊靈公以霸主的名號。這樣,齊國便背叛與晉國的盟約,約會邾、莒兩個小國,於公元前558年,出兵攻打魯國,並出使與楚聯好,造成以晉國為中心的同盟間的矛盾和混亂。
第二年春天,晉平公針對上述情況,召集魯、宋、衛、曹、鄭、莒、邾、薛、杞等國諸侯開會,以講盟國團結。齊國諸侯不到會。會上逮捕莒、邾二國諸侯,迫其退出侵佔魯國的土地,會議並未達到團結的目的。接著,便因矛盾重重發生多次戰爭:
如齊、邾伐魯之戰;晉、齊平陰之戰;楚國伐鄭之戰;齊、晉太行之戰等等,
戰爭連綿,廝殺不已。